台灣半導體製造能力佔全球的20%、被公認為「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廠」,更因在中美強力競爭下備受世界關注。(湯森路透)
台灣作為亞洲的科技重鎮,應該透過科技向歐洲拓展台灣外交軟實力。與歐洲國家合作,在這些國家外派台灣科技大使,建立台灣品牌。
台灣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佔全球的20%、因而被公認為「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廠」,更因在中美的強力競爭下,備受世界關注。蔡英文總統在雙十國慶演講中表示:「全球半導體芯片短缺凸顯了台灣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此外,台灣在資訊和通信技術業(ICT)的成就和進步廣為人知並受到國際高度讚賞,使台灣與其他國家相比,得以成為「製造中心」和具競爭力的市場。
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台灣能幫忙,台灣正在幫忙!」的精神,願意、也有能力與其他國家合作,促進相互了解和互惠互利。 隨著世界對先進技術的需求不斷增長,例如:人工智能 (AI)、無人駕駛、第五代(5G) 通信和新的運算模式,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可以為願意與台灣接觸的國家提供解決方案。
台灣已經從傳統外交走向數位外交,但現在台灣需要瞄準更高層次的新型現代外交,且必須有具體的戰略目標。2017年,丹麥任命了第一位科技大使 Casper Klynge前往矽谷,Klynge的首要目標是:「創建一個由科技公司和學術單位共同建構出來的組織架構」。北歐國家還進一步製定了「TechPlomacy」的新戰略,其強調三個核心原則:責任、民主和安全。當台灣政府願意採用新的溝通渠道與全球交流,並表明願意利用新穎且有效的外交手段的前提下,丹麥的倡議應該得到台灣政府的支持。
作為一個科技導向的民主國家,台灣已做好充分準備,在與世界進行有效溝通,並發揮更重要的影響力。以培育科技所進行的外交手段,通常被稱為「Techplomacy(科技外交)」,此應是台灣公共外交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其核心理念是「台灣的科技地位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事實上,台灣正在盡其所能地幫助世界。
台灣需要稱職的「科技大使」,讓擁有技術工程背景、柔軟友善的外交技巧,或者是進取業務身段的代表,推動台灣的高科技優勢。 這些科技大使可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確保台灣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和夥伴能夠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合作。台灣科技大使可以做出的另一個貢獻,則是探索和深化台灣高科技公司與海外合作夥伴之間的可能合作管道。
有鑑於台灣近來與中東歐(CEE)國家的接觸,台灣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與中東歐夥伴共同合作。由於中東歐國家對深化與台灣的關係表現出強烈的意願與熱情,因此在這些國家深化台灣技術的可能性很大。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席龔明鑫訪問捷克、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以及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訪問布拉迪斯拉發、布拉格和布魯塞爾之後,台灣應該通過攜手合作來保持此一外交動能。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可以提高台灣技術大使在歐洲發展的潛力。
台灣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新篇章已經開啟,雙方都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標示這個里程碑。歐洲議會代表團於11月初抵達台灣,繼續使台灣成為歐洲國家值得信賴的伙伴。七人代表團團長拉斐爾·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表示,「歐洲與台灣站在一起,捍衛自由、法治和人類尊嚴。我們從台灣抵禦外來破壞的經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現在期待著新的合作方式。」歐洲議會對台灣的持續支持可以被解讀為歐洲對台灣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徑途。
由於擔心中國的侵略,歐洲國家正在尋求使對外關係多樣化的方法,因此「技術外交」可能來得正是時候。由於歐洲內部目前挺台力道是強大的,雙方應該借助此一動能,讓台灣在亞洲和國際地位變得更為可見。促使台灣和歐洲國家更為接近的最佳方式,應當透過「以人為本」的價值作為前提,並讓政府以及高科技公司共同參與其中,「技術外交」肯定會有所幫助。 因此,雙方可以在其他各種技術相關領域建立新的聯繫——搭造技術與環境或技術與能源之間的橋樑。
台灣高科技大使在中東歐國家的存在可以被視為一種政治表態——促進歐洲民眾對台灣高科技成就、民主和資訊透明度的理解——旨在更深入地帶來共同的經濟利益。台灣在歐洲的高科技大使可能會帶頭在歐洲國家建立高品質的研究與創新中心,並使數位中心成為台灣及其合作夥伴應該培育的關鍵戰略資產。現在,這取決於台灣政府對於將科技產業作為台灣對歐洲外交政策優先事項之戰略考量的態度。
※作者為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