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外推港型的設計,就是不要阻斷潮流通過斷面,外推方案可以讓通水面積加大,增加水流交換。(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是個愛海洋,喜歡潛水的研究工作者。我的研究專長是海岸物理與工程學,研究過珊瑚礁水動力、碎波帶、漂沙等主題。我在桃園落地生根10年了,放假很常跑去海邊。過去這裡曾是全國前幾名的海廢熱點,海邊到處是垃圾。記得5、6年前,我的外國同事帶小孩去海邊玩水,回來長了疹子,他們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只無奈笑著說,以後要去海邊可以先問我。
這幾年,桃園海岸在大家的努力下環境改善了;但過程中,藻礁與三接港的爭議,一直存在。三接港工程從原本的突堤方案,轉變為離岸港,再到現在的外推方案。目前的離岸三接港再外推方案,對藻礁環境的衝擊變小,但海岸物理似是而非的立論也接踵而出,個人擔心這一些立論可能誤導大眾。如今三接案即將進入公投,而公投是讓社會進行思辨的過程,非常仰賴正確的資訊。基於海岸專業,及大學學者對社會的責任,希望幫助大眾釐清桃園海岸海流與漂沙問題上的誤解:
一、報導指出「在外海三公里有一個穩定的東北西南/西南東北向海流經過形成一個封閉流場」關於這一點立論,我在這裡補充說明:桃園海域的海流主要是潮流所引起,潮流是沿著台灣海峽以東北西南/西南東北向流經桃園區域,潮流具有周期震盪特性,也常以潮流橢圓示意描述大小與方向,是否因為此週期震盪與橢圓示意而被誤會成潮流是一個封閉流場?周期震盪並非只有局部單點位置震盪,而是南北每個空間位置點都會同步進行震盪,且橢圓也只是局部單點示意作圖,南北每個空間位置點都會有潮流彼此交疊運動。在空間上,潮流本身具有對流輸送效應,因此潮流本身並非是封閉流場。若不是誤會潮流是封閉流場,則在桃園近岸海域具有封閉流場將會是不得了的新發現。實際上,三接外推港型的設計,就是不要阻斷潮流通過斷面,原本的離岸港的棧橋,設計目的就是要簍空水域,讓海水可以流通過,外推方案讓通水面積加大,增加水流交換。
二、報導指出「三接外推方案將造成突堤效應,觀新藻礁保護區將受嚴重侵蝕」。關於這一點立論,本人就海流與漂沙背景說明:台電進水口的突堤,是一個連結海岸的突堤,是目前影響觀新藻礁保護區地形侵蝕、藻礁露出的主要因素,三接外推方案往更深的海域外推,港域並不在10米水深以內的劇烈漂沙範圍,沒有阻斷10米內的主要海流與漂沙,三接外推方案並不是突堤,自然就沒有凸堤效應的問題。另外,目前觀新藻礁保護區,大部分區域因為侵蝕現象,已經讓礁體裸露達10多年,地形高程穩定,藻礁是硬底質,已無多餘海沙可以侵蝕。
不管是開發單位與想保護藻礁的朋友,社會上很多人都很努力維護與改善藻礁海岸環境,想讓我們的社會與環境變得更好。但,藻礁與三接的存在是否只有零與一的選項?人們努力追求生活、環境、生態與社會的永續發展,該如何選擇? 我想,永遠沒有最好與唯一的答案,但只有在正確的科學與知識基礎上,大家不斷努力思辨、溝通與精進才有可能找到解方。
※作者為中央大學水海所副教授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