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可否放下「堅持清零」了

盧怡君 2021年11月29日 00:00:00
台灣應該提前思考如何與病毒共存。(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台灣應該提前思考如何與病毒共存。(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近期看到BBC News以「許多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為什麼中國仍然堅持『清零』?」為標題的新聞,促使我也開始思考台灣截至目前的疫情管制與未來的走向。新聞中闡述世界各地開始嘗試「與病毒共存」政策,中國卻還在嚴厲執行「清零」政策,每次發現確診個案,就立即封鎖社區、強制所有曾到訪的人進行檢測。而中國政府目前沒有打算改變這種做法,但一些當地科學家開始提出應該換一種方式處理疫情。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接受訪問時說,「已沒有機會達到清零,因為這個病毒已經長住下來了。像甲型流感病毒,不管人類高興與否,都會長期在我們人類中流行。」

 

台灣自5月中開始實施「三級防疫警戒」,嚴格規定室內五人、室外十人之聚會人數上限、強制關閉娛樂場所、餐廳停止開放內用等防疫措施。而如今雖已連續16日本土零確診,但直到11/29仍會維持二級警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0/25日在立院首次提出談邊境鬆綁的兩大條件,第一劑覆蓋率達七成,且第二劑達六成。當外媒疑惑中國在什麼時候會放寬邊境管制的同時,我也想問:台灣呢?台灣何時能達到談邊境鬆綁的兩大條件,讓目標由零確診轉向病毒共存?何時又能真正實施邊境鬆綁?

 

因為想更了解「與病毒共存」的議題,我在各新聞平台尋找以2021台灣醫學周(11/13~11/14)為主題的相關報導,並思考整合幾個專家對「與病毒共存」的分析和評論建議。

 

防疫協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指出,要與病毒共存,除了民眾必須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更考驗政府應對病毒的能力,關鍵在於次世代疫苗能否如期到貨,甚至有更好的備案。他也強調,指揮中心改變防疫作戰準則,朝與病毒共存,但不代表不清零。清零有兩種含意,一為追求個案數歸零,目前僅中國有這要求。另一種則是找出新個案後,迅速隔離篩檢,台灣和世界各國走的是這個方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先開始與病毒共存的英國,其實解封之後感染率仍有起伏,近期更因為實體校園開學,導致學生的感染率上升,但英國Rt值小於1,屬於疫情可控階段,似乎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是可行的。(Rt值:可估算在一定時間內傳染數量的變化) 但並非每個國家疫情都能穩定受控,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疫苗施打程度下,能與病毒共存忍受的狀況也不同。

 

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有提升,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已經超過76%,第二劑也突破四成。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民眾的施打風氣也跟著下降。我希望人們不要因疫情趨勢而影響疫苗施打意願或放鬆防疫,否則距離達到陳時中部長提出的談邊境鬆綁的條件:第二劑疫苗覆蓋率達六成的時間會被延長,政府如何會開始思考台灣「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期望更多人在想讓政府放寬邊境管制政策,抑或是調降警戒等級,可以同時反思自己的作為,並努力為台灣盡一份心力。同樣地,也希望政府不要等到最後關頭才開始思考「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而是為未來必然面對的挑戰盡快思考對策與準備相關政策。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