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光是能取得基本的金融服務,就能產生重大影響。(Pixabay)
已開發國家的個人理財目標,一般是累積財富與建立資產、購買房產、退休計畫、投資孩子的未來等等。大部分的美國家庭認為,窮人也該要有辦法達成此類目標,這樣的概念根深蒂固。美國因此發起運動,要求提供貧窮家戶公共補助儲蓄計畫,也就是前文提過的「個人發展帳戶」。此一被稱為「美國夢示範」(American Dream Demonstration)的政策,已經獲得研究驗證。
擁有更多資產,的確能幫到我們研究的家戶,讓他們在困難時刻有緩衝的工具,還能替大型投資創造出資源。第四章將討論,我們的日記家戶試圖累積一大筆錢,購買實體資產(例如:房產)與無形資產(例如:年金保障)時,他們碰上的困難。然而,我們也得留意,計畫改善窮人的金融服務時,不能只透過打造資產的角度看事情:財務日記顯示從許多方面來看,貧窮家戶所面臨的挑戰與優先事項,偏向更為基本的事務。
窮人即便較去年同期的財務成長偏低或零成長,光是能取得基本的金融服務,就能產生重大影響,重要性與建立資產不相上下。原因在於收入低的話,財務策略不得不集中在解決收入不穩定與無從預測上,以求桌上有食物與應付其他基本需求。如果不把重點放在基本的溫飽,很快就會挨餓與遭受其他類型的剝奪,家庭有可能一下子陷入赤貧狀態,連基本的食物與醫療都沒有。財務日記揭曉了一次性調查一般看不出來的事:貧窮家戶的收入不僅少,又經常緩不濟急,用來解決收入不定的金融服務又不完美。本章解釋了這種「三重打擊」所造成的結果。
貧窮家戶一如預期,極大的心力都放在「現金流管理」上,即確保手上的錢足以應付基本支出。富裕世界的家戶財務工具組合,通常是依據風險與報酬來管理;窮人家戶的組合則是確保在希望的時間,取得想要的金額。金錢不足,供應的時間點又不固定,也因此處理現金流的緊急性,通常高過計算最佳的報酬與風險組合。打個比方來說,富裕家戶就像體質健全的公司,有餘裕以慢慢來的穩定風格管理財務;窮人家戶通常比較像新創公司,除了必須明智分配手中的現金外,還得不斷尋求新資金。理解窮人財務生活的第一步是現金流分析,而不是資產負債表分析。如果我們只看這一年到下一年的家戶資產累積情形,窮人所做的努力將被隱藏起來。年初與年終的結餘數字,有可能差不了多少,但在中間的月份密集動用各式財務工具。
富人以各式各樣的可靠工具,管理基本現金流,例如:信用卡、簽帳金融卡、支票、自動櫃員機等等,但即便是富人,也可能碰上現金流問題,也難怪無法取得此類奢侈服務的窮人家戶,得花更大的力氣管理金錢。理想上,可以利用存錢與動用儲蓄,解決收入與支出的現金流對不上的問題,但由於難以找到合適的工具,窮人家戶更常倚賴的方法,其實是朋友、親戚、鄰居、雇主之間的小額借貸。借錢通常得費一番工夫,還可能代價高昂:不只是經濟成本,還有社會與心理成本。
對窮人家戶來講,擁有可靠、方便、價格合理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影響十分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引人注目、甚至是令人訝異的是,微型金融策略在協助貧窮家戶時,僅以有限的程度關注現金流管理。
近年來,商業專家大力主張,全球的窮人是龐大的商品與服務市場,而且大都未經開發,是零售業的下一個新天地。市場人士著眼於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肥皂、收音機、手機與金融服務,只要零售商能開發出正確的產品與行銷策略,就能販售給像我們的日記家戶那樣的顧客。
學者普哈拉(C. K. Prahalad)指出:「金字塔的底部藏有財富。」如果你採取這樣的觀點,認為窮人是大有可為的市場,產品開發將始於理解家戶的財務狀況會上下波動。寶僑(Procter & Gamble)與聯合利華(Unilever)等跨國企業,眼見窮人負擔不起許多既有的產品,想出解決辦法:販售單次包裝的洗髮精給窮人家戶。單次性的包裝,每包的價格會多幾分錢,卻成為熱門選擇,因為窮人無力靠日常的現金流,輕鬆買下大瓶裝的洗髮精、標準錫罐容量的茶、一罐兩百顆的阿斯匹靈等等。
此類例子的創新之處,不在於產品的本質,洗髮精本身沒什麼特別的。創新其實來自發現新方法,採取配合家戶現金流的支付模式。此一洞見源自理解窮人的財務生活,有效回應他們的需求。
窮人的現金流管理工具若要迎合大眾市場,需要具備哪些特徵?我們的優先清單始於基本的可靠性與彈性:按規定走、透明又好理解的服務;依據標準價格與承諾的日期撥款的貸款;隨時可以提領又方便、不限制存款與提款金額的儲蓄帳戶;理賠迅速、不刁難的保險契約。全球的富人家戶,要求金融工具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通常還視為理所當然),但世上的窮人同樣需要這樣的工具。
日記顯示地下金融機制一般相當富有彈性,但不一定可靠;另一方面,微型金融服務通常可靠,卻不一定有彈性。微型金融缺乏彈性的地方,在於某些貸方堅持所有的貸款都必須用於投資事業。相關機構會這麼做,部分原因出在認為自己的重要使命是藉由商業成長,促成經濟發展。部分原因則是擔心要是少了事業帶來的營收,窮人將無力還款。然而,財務日記顯示,窮人家戶需要借錢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為了做生意而已,而且他們準備好想辦法從平日的家戶現金流中擠出錢還款。第六章會再談,對於日記中的家戶而言,今日的現實是所謂的商業貸款,已經被用於許多與創業無關的用途。對微型金融業者來講,願意接受家戶為了一般性目的借錢,將能開啟創新與推廣的可能性。
其他的簡單方式也能讓貸款多些彈性。非正式借貸(有時微型金融借貸也一樣)的常見概念是現金流出問題時,提供沒有罰金的寬限期。孟加拉鄉村銀行過去幾年也提出另一個概念,允許貸款者在還款期間「增貸」(top up,再度借出已還款的部分),以增加流動性。我們會在第六章回頭談這個例子。此外,開發貸款產品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提供各種期限的借貸,包括短期的「急難貸款」(emergency loan)。
另一種的貸款創新,是抵押窮人一般擁有的流動資產,抵押品帶來更具彈性的還款時間。在這方面,印度銀行的經驗再次可作為參考。印度銀行平日履行放貸給「優先部門」(priority sector,即窮人)的義務,主要方式是借錢給由貧窮顧客組成的共同擔保團體(源自孟加拉鄉村銀行開創的概念),不過銀行也接受抵押存款與黃金,放貸給個人,利率微幅高過共同擔保團體,但期限更有彈性。二○○三年一篇探討五間鄉村銀行的研究顯示,這樣的貸款雖然撥出的金額很小,卻占所有帳戶的二五%至三五%。該研究指出,較不富裕的顧客會抵押先前的定存或珠寶,當成擔保品,撐過現金流緊縮的時期。結論是儘管這樣的借貸屬於非優先部門,也或許正是因為屬於非優先部門,相關貸款成為低收入個人的主要銀行產品。此外,由於貧窮家戶致力於增加儲蓄與借貸服務的管道,他們通常樂意靠抵押存款來貸款:有的民眾甚至認為這是理想情形,既能享有流動性,又保住寶貴存款。
頻繁的小額還款、彈性的時間表,以及抵押實體資產與金融資產的小型貸款,相關特色與本章探討的「日常的金錢管理」這項特定任務有關。本章尚未替我們找到的「管理風險」與「累積一大筆錢」這兩項關鍵理財任務,詳細討論相關的重要特色,接下來兩章會再分別說明。
改良過後的理財工具,將無法完全解決窮人家戶碰上的問題,但可以助一臂之力。世上的事皆如此,漸進式的改善能替更全面的改變打下基礎。如同財務日記顯示,在金錢管理這一塊,由於貧窮家戶本身早已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有了改良後的工具助陣後,潛在的影響更是指日可待。
※本文摘取自《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戴芮.柯林斯(Daryl Collins)
波士頓銀行前線聯盟(Bankable Frontier Associates)資深研究員。
強納森.梅鐸(Jonathan Morduch)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合著有《微型金融經濟學》(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暫譯)。
斯圖亞特.盧瑟福(Stuart Rutherford)
孟加拉微型金融機構SafeSave的創辦人。
奧蘭妲.魯斯芬(Orlanda Ruthven)
牛津大學國際發展博士,目前定居於印度德里。
譯者簡介
許恬寧
愛丁堡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自由譯者,譯有《女力時代》、《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