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擴建核設施惡化國際安全

林柏州 2021年12月13日 07:00:00
中國強調核武「最小嚇阻」,旨在凸顯其與美俄擁核數量的差距。(湯森路透)

中國強調核武「最小嚇阻」,旨在凸顯其與美俄擁核數量的差距。(湯森路透)

長期關注全球核武發展的「美國科學家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從2021年初開始陸續披露,中國疑似正在甘肅玉門、哈密及內蒙鄂爾多斯等處擴建數量龐大的核武設施。由於地處中國內陸中心位置,且靠近火箭軍訓練保障基地吉蘭泰,外界僅可透過衛星照片進行研判。這些總計高達數百座不同形式的充氣式巨蛋建築物,經研究人員比對3年來數百張衛照,認為這些工事活動包含建物裝卸、發射井、隧道挖掘與保障設施興建應是中國核武現代化計畫一部分。這些數量龐大的核設施超越現有數量十倍,勢將大幅增加外界研判中國陸基核武規模的難度。

 

中國擴建核武維持不透明勢必引發外界憂慮

 

對於此項發展,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李察(Charles Richard)8月回應,「解放軍核武與傳統兵力呈現令人驚訝地成長,坦率地說,用『令人驚訝』(breathtaking)也不足以形容」;戰略司令部副司令布西爾(Thomas Bussiere)認為,「中國快速核武建設將很快超過俄羅斯,成為美國的最大核威脅」。美國11月公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指出,中國加速建立至少三處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陣地,預估到2030年核彈頭將達1,000枚,這些設施可用於部署「東風-41」或「東風-31」,輔以「北斗三號」為基礎的戰略預警能力建設,顯示有關作為可能用以支撐「預警即發射」(launch-on-warning, LOW)部署。

 

近年來,中國加強火箭軍有關鐵路、公路機動發射車、山溝、地下洞庫等多元部署方式,並企圖藉由增加偽裝欺敵效果,提升核武部隊「第一擊」之生存性,並確保中國擁有自衛反擊能力。

 

「最小嚇阻」關鍵在於能否維持中國國家安全所需

 

這些擴張計劃引發國際對中國是否改變長期奉行的核武政策疑慮。事實上,中國採取「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之外,對於「最小嚇阻」(minimum deterrence)姿態,依照解放軍軍科院前少將姚雲竹2010年在役時的解讀,是核武庫維持在最低水平需求,僅用於反擊核武襲擊及第二擊目的。

 

中國外交部在2021年9月記者會未否認擴充核武建設的指控,僅稱「任何國家只要無意威脅和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都不會受到中國國防力量的威脅,也不應該感到這樣的威脅」,同時反譏美方應切實承擔起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1月另一場記者會上重申,「中國一直將核力量規模限制在國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準」。

 

究其政策思維,外界偶以數量、規模解讀中國「最小嚇阻」政策並不精確,如何「維持國家安全所需」才是關鍵,故應對比其他核武大國的能力採動態修正,且中國強調「最小嚇阻」,旨在凸顯其與美俄擁核數量的差距。

 

擴張核設施旨在落實習「加快打造高水準戰略威懾」指導

 

需注意的是,習近平在2021年3月人大會議對解放軍指示,「要堅持以戰領建,加強戰建統籌,抓緊推進戰略性、引領性、基礎性重大工程,加快打造高水準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罕見地將「戰略威懾」提前到「聯合作戰體系」之前,其中重申「十四五規劃」關於高水準戰略威懾的指導,除在因應「十四五規劃」以來有關「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對應習近平在2012年呼籲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期待落空,所做的戰略軍事姿態回應。

 

美中核戰略對話將流於形式

 

若我們觀察美俄關係發展,雖然兩國處在敵對態勢,但卻存在「中程飛彈協議」(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INF)、「新略戰略核武條約」(New START Treaty)等諸多軍控互動,有助累積雙方互信、大幅降低誤判的可能性。根據美國國防部最新發布消息,截至2021年1月,美俄兩國計已執行的透明措施有328次實地查核、21,400次以上訊息交換、18場雙邊諮商會議、38次雙年期戰略攻擊彈藥資料交換,兩國也在2021年2月同意將條約再延長5年。

 

反觀美中,並不存在具意義的核武戰略對話或信心建立措施。雖然習近平在2021年11月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的視訊會晤中同意,針對軍備控制談判進行「討論」,但這應該僅是中國一貫重申的「意見交換」,而非美國所期待的正式談判。儘管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希望透過兩國的對話,管理競爭關係,建立護欄(guardrails),避免競爭關係轉向衝突。但麻煩的是中國並不打算公開這些建設的詳情,就連擁有「全面戰略協作夥伴」的俄羅斯也未能掌握中國具體核戰力。因為就其核武政策思維,刻意讓外界搞不清數量規模正是維持戰略威懾的重要手段,是否公開這些戰力及建設考量重點在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非國際安全。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所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