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與柯文哲同步出手,試圖將綠營網軍這個議題無限上綱藉此撈取政治紅利。(合成畫面/取自POP Radio聯播網、王侑聖攝)
高嘉瑜委員遭到林秉樞家暴案引發社會關注,除了暴力行徑受到輿論的撻伐,其招搖撞騙的行徑更讓人嘆為觀止,許多社會心理學者針對此一現象也提出了專業的分析,這不僅是個人病態行為,也是群體意識下的結構問題。
有趣的是,藍營與柯文哲卻同步出手,試圖將綠營網軍這個議題無限上綱藉此撈取政治紅利,不客氣說,這也可視為整個社會病理結構的一環。
仔細觀察,兩黨政治操作的斧鑿不難理解,前者是為了轉移顏寬恆的各項爭議,猛攻綠營內鬨或是網軍操作,不僅可以圍魏救趙,同時還可複製先前「東廠治國」或「國家機器」的經驗,有助於鞏固同溫層的厚度與凝聚力。
柯文哲的動機更容易解讀,由於四項公投與台中二選區補選在即,柯市長與民眾黨顯然在這兩個政治熱點中扮演「缺席」或「不在場」的角色,原因不難理解,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的投機政黨必然在關鍵時刻被選民邊緣化,為了挽救網路聲量,借題發揮創造討論價值始終是柯文哲慣用的手法,追打民進黨議題對他來說不僅樂此不疲而且穩賺不賠。
遺憾的是,藍營顯然將「政黨建制媒創部門」、「網路公關行銷」與「網路蟑螂」三者之間的角色混爲一談,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謬誤,他們明明知道其差異性,卻故意扭曲概念上的客觀定義。
直言之,政黨都有媒創部門扮演政策闡述、議題攻防或政黨形象包裝的功能,這種角色在選戰中自然有其強化效果,根本不分藍綠白任何政黨。若是政黨或是個別候選人認爲前述角色的擴散度不夠廣泛,個人形象難以在選區中讓選民留下深刻印象,委託專業的政治公關或網路行銷公司,進行政治行銷與形象設定也是行之有年的作法,也是台灣選舉政治普遍的現象。
然而,「網路蟑螂」的操作明顯與前述正面行銷差異甚大,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自身的政治與社會關係網絡,遊走藍綠之間進行商業操作,其目的並不是長期策略性的爲政黨形象、候選人聲望或特定公共政策進行政治傳播,而是基於商業利益一次性的進行議題操作或帶風向,其目的在於透過散佈錯誤訊息甚至假消息,達到轉移焦點、打擊對手的效果。
知道內情的人都瞭解,「網路蟑螂」的角色實與「戰爭傭兵」沒什麼不同,他們沒有什麼核心價值或中心思想,金錢利益與唯利是圖是這些人奉行的行為準則,只要買家的口袋深銀兩多,他們可以為任何政客服務。
基於商業利益,可以先發制人主動製造議題,在造成既成事實後來對服務對象事後收費,也可在攻擊特定目標後回頭透過中間人表明可以暫緩攻勢,透過「圍事」與「綁標」的作法賺取利潤,同時成爲日後服務項目的「內容」,且爲其獲取日後其他商業利益的基礎。
分析這些操作內容後,就可歸納出「網路黑幫」的行為模式。許多媒體主管、政論性節目製作人、藍綠政治人物或政府部門都有受過其類似的訊息,雖然拒絕者多,但是在亂槍打鳥的策略下,只要客戶存有姑且一試的心態就成就了這類網路傭兵的政商利益。
不客氣地說,林某只是網路傭兵這個組織的一環,其成員不乏惡名昭彰之輩,攻擊的對象甚至包含綠營某南部縣市首長。這些事情不難查證,然而藍白兩黨的議題發起者卻裝聾作啞,背後動機不言而喻。
※作者為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