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從美國回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並不在少數,但是港股今年表現非常糟糕,這就是一個警示。(維基百科)
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12月3日宣佈,即刻啟動在紐約證交所退市的工作,同時準備在香港上市。作為中國最大的一家網約車公司,滴滴出行6月29日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當天股價開門盤,總市值一度超過800億美元。滴滴上市48小時後,中國監管部門宣佈實施網路安全審查。此後,中國政府對滴滴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直到最後宣佈結束在美國五個多月的上市。滴滴宣佈退出美國市場後股價再度大跌,截至12月6日,其股價創歷史新低5.82美元,較當初14美元的發行價跌掉58.4%。根據美國法律,滴滴在美國很大機會將面臨集體訴訟,有可能以14美元一股的發行價從投資人手中回購所有的股票,而它在香港卻很難以同樣的發行價上市。
令投資者所料不及的是,滴滴在美國上市後隨即引發了一系列的監管衝擊。包括滴滴在內的20多個應用程式被要求下架。隨後,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聯合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同進入滴滴出行開展網路安全審查。我認為所謂「資料安全」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原因是地緣政治。經過近幾年的博弈,中美關係逐漸進入大國地緣政治博弈階段,國家利益開始成為兩國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從這個角度看,滴滴是否上市,在哪裡上市,現在都被賦予了「國家利益」的色彩,這與中美兩國的競爭有關。
對於中概股的監管壓力不僅來自中國,美國證監會也在施加壓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上週四(12月2日)表示,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披露其是否由政府實體擁有或控制,並提供審計檢查證據。這一規定推動了一個可能導致200多家中國公司被踢出美國交易所,涉及資金上萬億美元。
關於滴滴「閃退」事件還涉及一個複雜因素,那便是香港不斷變化的局勢。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三大金融市場之一,但受到香港法制環境變化影響,其金融中心地位正在走下坡路,今後或將被東京、新加坡等地超越。
在中國,有媒體認為,以滴滴為代表的中國公司在美國「退市」,將促使它們全部在香港「二次上市」,大量資金將在南中國的天空降落,為香港市場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市值。實際上,這也許只是一個幻想。如果在美國上市的所有中國公司全部退市,那麼對這些公司而言後果不堪設想,中國大陸和香港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去年5月20日,美國參議院批准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旨在填補金融監管體系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漏洞,該漏洞允許數百家公司公然無視美國法律而運營了幾十年。這些公司中的絕大多數是在紐約上市或交叉上市的中國公司。參議院的投票是一致的可以被解釋為既是針對北京的一個政治弓箭,也是向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發出了一個足夠清晰的資訊。
如果中國公司不能滿足交易所或監管機構的要求,又不能迅速解決問題,它就會面臨退市。當然,上市公司也可以自願退市,比如轉為私有。
退市意味著不能在美國的交易所交易,以及隨之而來的保障和保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138家。退市不是致命的,但也不是有利的。對於以前的上市公司來說,對聲譽等方面來看,這絕對是一個下降。
在美國,強而有力的法律和金融監管,在創造價值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美國金融監管品質優越,是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基石。所以,遵守PCAOB的規定可以增加公司價值。這就是滴滴等中國公司首先來到紐約的原因。主動從美國退市,或者被動退市,則發出了相反的信號。中國的媒體可能會大肆宣揚所謂的對香港市場(以及整個中國)的好處,因為所有這些即將被除名的中國公司可能會急著「回家」。
事實上,如果中國公司真的退出美國市場,到香港二次上市,將傷害這些公司和這些公司的股東,並且傷害將相當嚴重。而且,我們不應忽視一種更殘酷的可能性,即香港本身也在可見範圍內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快速滑坡。如果回到一個失去世界金融中心光環的香港上市,那麼這一負面影響將互相疊加表現在證券市場,2021年從美國回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並不在少數,但是港股今年表現是非常糟糕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據中國新華社12月5日報導,就美國證監會(SEC)公佈《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提交和披露要求一事,中國證監會網站發佈了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證監會和相關監管部門始終對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地持開放態度,充分尊重企業依法合規自主選擇上市地。近期,個別媒體報導中國監管部門將禁止協議控制(VIE)架構企業赴境外上市,推動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退市,這完全是誤解誤讀。」
可見中國政府也與筆者一樣,看到了中國公司若集體從美國退市將造成的巨大損失。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對手,一直在對中國的關係施加自己的壓力,之前已經迫使一些國家控制的中國公司從美國股市除名。滴滴閃退事件,則為中概股及投資者敲響警鐘。
※作者居紐約,目前是律師助理和獨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