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理性問政的在野黨對台灣民主很重要

林韋地 2021年12月19日 00:00:00
台灣社會耗費如此巨大的社會資源和撕裂社會的風險辦一場全國性的選舉,只是重複確認執政黨的現有主張回到原點。(攝影:張哲偉)

台灣社會耗費如此巨大的社會資源和撕裂社會的風險辦一場全國性的選舉,只是重複確認執政黨的現有主張回到原點。(攝影:張哲偉)

台灣四合一公投民進黨大獲全勝四個不同意全數過關,但投票率很低只有四成左右,只比總統大選的一半多些。低投票率勝負就完全取決於主要政黨的動員力,因此這次公投結果可以判讀為團結一心的民進黨戰勝了地方首長和黨中央不一致的國民黨,也就意味著不必然和明年年底地方縣巿選情劃上等號。

 

公投勝負結果取決於政黨動員力是和公投直接民主的精神相違背的,四項公投正反雙方的勝負差距其實不大,而且結果都非常一致沒有出現分裂和差異投票的情況,顯見願意出來投票者多是「四個同意」和「四個不同意」的藍綠基本盤。當公投淪為政黨惡鬥的工具,也就完全召喚不出中間選民參與的熱情,這其實是台灣民主政治的警訊,而不是民主的勝利。

 

政治疲乏的情況是普遍的,許多人對股巿或藝人的八卦更為熱衷,甚至對於政黨的動員投票有被情緒勒索之感。要說透過公投能讓相關議題能夠越辯越明,擴大公眾的了解和凝聚社會共識只怕也未必,能源路線和國際貿易是高度專業的議題,直到公投結束有許多人仍是完全無法進入相關辯論的知識語境,在勝負差距不大的結果下,藍綠雙方的忠實支持者仍是處於支持者恆支持,反對者恆反對的狀態,而且恐怕許多人支持或反對乃是基於其所支持政黨的立場,而不是出自個人對相關議題的看法。

 

公投結果穩固了民進黨中央政府的執政路線,但若從宏觀角度,台灣社會耗費如此巨大的社會資源和撕裂社會的風險辦一場全國性的選舉,只是重複確認執政黨的現有主張回到原點,這是否合理和符合成本效益是值得商確的,因為選民在總統和國會大選實際上已經對執政黨的政策路線給予充份的授權,當公投的門檻過低,直接民主反而成為代議民主的絆腳石,使施政沒有效率,而不是補其不足。理論上而言民進黨應該趁公投和罷免的勝利合理地上修兩者成案的門檻,但在「直接民主」已經成為一個神主牌和民粹式政治正確的口號時,什麼樣的民主機制才是合理和適合台灣的討論,反而是極度匱乏的。

 

在中國巨大的威脅之下,台灣走向民進黨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是必要而且無可避免的。從「台灣隊站出來」等口號可知,民進黨雖然高舉民主價值,但在關乎勝負的緊要關頭,還是必須召喚台灣民族主義來穩固自身的支持和權力基礎。在股巿狂漲的資本虛胖下,因為新冷戰的國際局勢和內部的政黨惡鬥,台灣的公共討論空間在近年卻是進一步萎縮,討論品質也不升反降。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台灣對理性問政的在野黨和強大公民社會的需求,其實比以往都更來得迫切。

 

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亞洲親西方的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走向威權政治,來因應國家安全的需求。如何在中國的陰影下強化民主,這是台灣今日最困難的真命題。

 

※作者為醫師、《季風帶》發行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