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康這樣的「戰鬥藍」,究竟會把國民黨帶到什麼境地?(資料照片/攝影:張哲偉)
位在賓州的麥考尼民主研究所(The McCourtney Institute for Democracy)對美國民主發展有過研究,發現當今美國民主困境之一,或者不在政治光譜愈趨兩極化,而在選民愈來愈被政客狹隘的偏見引導,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情緒」,這幾乎已讓美國陷入分裂,政治立場製造了爭論,偏見加大了對立,確實讓不少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民主感到憂心。
偏見顯著的例子,包括經常指控媒體都被自由派寡占的共和黨人,一旦在某個議題上居於下風,直覺反應就會告訴選民「民主黨支持者都是被主流媒體宣傳洗腦了」,或說,民主黨支持者都只顧自己,想的都是一個人能得到什麼樣的福利,對國家整體前途漠不關心。在麥考尼民主研究所的調查中,共和黨支持者對民主黨支持者的評價多半是:不想工作,只想領補助的一群人、投票動機只是為了有免費的大學和免費的醫療健保,以及「民主黨總是歡迎所有人進入美國,無論他們是否合法」。但事實上,「免費」並不是民主黨支持者真正關切的重點,對非法移民的態度也未必都來者不拒。
同樣的,民主黨人對共和黨人也有諸多刻板印象,包括:共和黨人只想自己變得富有,不在乎社會公平,而且都是種族主義者,不是白人的他們都討厭,而且只要能保有既得利益,就算政府獨裁也無所謂。但這同樣是在對共和黨支持者以偏概全標籤化。
當這種對彼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被植入,選民便很容易受到檯面上政客煽動,直接扭曲對方提出政策的本意,包括移民政策嚴厲與否、減稅與否、支持墮胎合法化或同婚合法化與否,乃至醫改政策或如何降低失業率等等,它們之所以會陷入分歧,甚至朝野來回攻防導致政策推行裹足不前,卡關原因之一,就如同一名美國選民在麥考尼民主研究所調查報告中坦承的:很抱歉,老實說,我就是說不出他們(政治立場相左者)對這個國家有任何好處。這種心態,往往讓提出政策或變革的一方,才跨出第一步就注定社會上至少已有一半的反對聲量。
過去,美國政治上若出現兩黨意見相左,不同政治立場者面對彼此,至少是「困惑但並不帶有敵意」,這多少能為許多複雜的政策創造討論空間,不至於成為兩邊政治光譜極端者的拉扯,當然,有時這樣的討論不僅曠日廢時,最後可能徒勞無功,於是,這又造成那些能在短時間內集聚聲量效果的「煽動型」政客上台,以為他們是在打破僵局,這些煽動型政客有時罵不倒對手,還會乾脆直接罵對手的支持者,然後,政治惡鬥至此就不只是政壇上政客和政客之間的事,它將擴及成為不同立場支持者間老死不相往來,副作用之一,就在表面上也許維持了民主的制度,卻有愈來愈多人不屑自己落敗後的選舉結果,不只政客不服輸,他們也鼓勵自己的支持者如此,這樣的發展當然失去美國當初設想的民主原意。
那麼,所謂「戰鬥藍」領袖趙少康的表現,是否也發出了類似的民主警訊?在藍營四大公投全盤皆輸後,趙少康說這樣的結果等於「高雄一個地方決定全台灣人吃萊豬」,雖然他是在做「選票結構分析」,但分析可為數字上客觀呈現,但結論不就是最典型地分裂選民,而既已提出,趙少康也未就前因後果深究緣由,同樣落入麥考尼民主研究所對美國政客製造分裂的描述:美國政治愈顯分裂,正因為政客們愈來愈沒有能力和動機去了解對方選民的想法。
且趙少康面對公投結果,接連反應無非「蔡政府洗腦奏效」、「民進黨4個不同意皆未跨25%門檻所以『沒有贏』」、「我是蔡英文會暗自心驚」、「侯友宜選前千字文影響藍營團結」…但麥考尼民主研究已提出警告:鄙視選舉結果將對民主造成極大傷害。
一個鼓勵民眾鄙視選舉結果,以偏執眼光面對立場相左選民,選前煽動,選後繼續煽動的趙少康,或許成功維持了自己在藍營中的身價,又或者保有自己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因為根據麥考尼民主研究所的發現,政治偏見的渲染性原來是很強的,問題是這樣的「戰鬥藍」,究竟會把國民黨帶到什麼境地?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