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人對吃的熱情,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美食文化。(PIXNIO)
對於食物的熱情,義大利文裡有一個精準的字可以形容:golosita(這個字源自於gola,意思是潤喉),它的意義超越了食欲、渴望、好吃、貪杯或飢餓。朋友們會很驕傲宣稱自己golosi(貪食),通常是指很想念老家的某一道菜,而且非得用當地的食材不可,那會是從曾祖母傳到祖母、再傳到母親手上的某道獨門食譜。
米開朗基羅就很想念卡拉拉的石匠們最喜愛的一道菜:lardo(豬脂),意即豬的下腹那層皮下脂肪,要先用鹽巴醃過,添加香氣,加香料,然後放在大理石上熟成六到十二個月,最後放在熱燙的麵包上融化。作曲家焦亞基諾.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是一位見多識廣的老饕,你會在第十一章再見到他,他本人就是多種alla Rossini(指定給羅西尼)的食譜靈感來源,而且他也熱心地吃掉了不少,比方用小牛肉、牛油、鮮奶油、白醬和帕瑪森乾酪(Parmesan)做成的義大利肉餡捲。「食欲之於胃,」他曾寫道,「就如愛情之於心。」
坎伯尼斯基餐廳(Camponeschi)是我們在羅馬很喜愛的一家餐廳(其部落格也浪漫地取名為「風流韻事」〔Love Affair〕),聚餐的朋友常會在那裡細細欣賞菜單裡的每個品項,逐一唸出菜色中的食材,宛若唐.喬凡尼(Don Giovanni,莫扎特歌劇《唐.喬凡尼》裡的主人翁)正在回憶他愛過的女人那樣。像白松露這種節令性食材就如食客的老友一般受到歡迎。當柯斯坦提諾.羅西(Costantino Rossi)餐廳的領班在我們桌上為白蘭地甜點點燃火焰時,整間餐廳都會鼓掌叫好。
就算義大利人沒在炊煮或用餐,也都在談論食物—或者說看起來很像在談論。我這幾十年來常偷聽義大利人都說些什麼,我聽過有人說他在西西里的番茄裡,嘗得到太陽的味道;也有人說可以在利古里亞的橄欖油裡品味到風的氣味。他們會大談自己正在吃什麼、思考要吃什麼、吃過什麼、可能會吃什麼、以後又要去吃什麼、寧願吃什麼、希望自己吃過什麼,或者只想吃用媽媽的手藝做出來的什麼食物。
為什麼在義大利食物這麼受人迷戀?答案相當簡單。因為食物很重要—不只對營養攝取而言,對歷史、文化和情感也很重要。在義大利,「吃」不是只為了維持生命,它也能為日常生活增色。
風味勾引著味蕾,口感愛撫著舌間。pagnotta(帕尼奧塔麵包)正中心最柔軟的那一塊咬在嘴裡就像含著一朵雲。佛羅倫斯bistecca(牛排)在烤架上滋滋作響的聲音會刺激你的耳朵。盤子擺設得就像一幅可以吃下肚的靜物畫。義大利人會喊著Anche l’occhio vuole la sua parte,意思是眼睛也要參一腳,也想分享那份歡樂。
性欲和食物、性衝動和食欲—這些原始熱情像戀人一樣纏綿交織,模糊了兩種肉體欲望之間的分界。有一次一位烹飪講師對我們班上同學直言指出,吃所誘發的感覺很類似做愛。血液在血管裡奔流,臉頰潮紅。也難怪慢食運動會在義大利出現,要鼓勵大家針對真實的味道以感官細細玩味。
對真正懂得欣賞食物的義大利人來說,「一道成功的菜餚帶來的歡愉,遠勝過情欲之樂,」艾蓮娜.卡斯提奧科維奇(Elena Kostioukovitch)在《為何義大利人熱愛討論食物》(WhyItalians Love to Talk About Food)這本書裡寫道,「它是一種絕妙的樂趣……把存在本身提升到一個高度,除了它之外,你不再有其他任何欲求。」義大利人的餐桌不亞於床笫,完全可視為一座人性展演的舞台。人們會在餐桌上交流感情、真情流露、分享快樂、滿足好奇、進行實驗和放縱自我。
「吃」本身可能成為感官上的一場精采表演。有位朋友描述她這輩子見過最情色的公共表演,就是一個威尼斯男子吞食生蠔的畫面,他伸出舌頭,發出很大的吸吮聲,汁液緩緩從唇邊滴了下來。據說卡薩諾瓦很喜歡從女人的酥胸上舔食軟體動物。至於不想聽帶有情色感案例的讀者,也可以想想迪士尼卡通《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兩隻狗兒咬了同一根義大利麵,吃著吃著,就從兩端吃出一記初吻。
義大利的烹飪誘惑力始於兩千年前。在一個征服了三十個國家的帝國裡,異國食物和會烹調異國食物的廚子全湧進了羅馬的廚房裡—來自非洲的朝鮮薊、亞洲的櫻桃、敘利亞的開心果、埃及的棗子,不一而足。尼祿和其他貴族都很愛吃來自附近高山的加味雪花冰,那堪稱是義大利冰淇淋的始祖。凱撒有一次跟維斯塔貞女用餐,餐點內容就包括淡菜、蘆筍、牡蠣、肋排、貝類和禽鳥—以上還只是前菜而已。
西元第一世紀,一個名叫阿比丘斯(Apicius)的buongustaio(老饕)花了一大筆錢買了駱駝、紅鶴的舌、天鵝、鸚鵡來吃,再配上加了玫瑰葉的調酒。有一次,他租了一艘船前往利比亞捕捉蝦子,傳說那裡的蝦子比羅馬的更多汁肥美。但是並沒有,他在試吃之後這樣下結論,然後就打道回府。最後因豪奢而破產的阿比丘斯吞下了一口致命的毒藥—他寧可死,也不想過著沒有美食供他嚮往的生活。
帝國隕落之後,飢餓橫行整個半島。但當地對烹飪的熱情並沒有因此熄滅,la cucina povera(窮人廚藝)反而崛起。義大利人改從大地搜索食材,調製出濃烈的美好滋味。他們改用莓果和種子做麵包;用根莖和香草來熬湯;用海裡的岩石燉煮提過味的「魚」。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廚也像其他藝術家一樣,會在女色當中尋找靈感。曼圖阿(Mantua)的埃科爾.德埃斯特公爵(Duke Ercole d’Este)宅第裡的廚子發明了一種黃金色的雞蛋麵,就稱為 fettuccine(義大利寬麵)。這種麵是要向他兒子的新娘—擁有金色髮辮、聲名狼籍的盧克蕾齊亞.波吉亞(Lucrezia Borgia)—致敬。而維納斯的肚臍眼則給了波隆那樞機主教的廚子靈感,他設計出tortellini(義大利餃子),不過當地的八卦都說那個迷人的肚臍眼,其實屬於某客棧老闆的女兒。
※本文摘取自《義大利為什麼能誘惑世界三千年:從神話到時尚、由極度痛苦到極致創造,探討義式熱情的起源、表現與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臉譜出版。
作者簡介
黛安.黑爾斯(Dianne Hales)
得獎記者兼作家,著有十餘本大眾圖書;她因前作《美麗的語言》(La Bella Lingua: My Love Affair with Italian, the World''s Most Enchanting Language),被義大利總統封為榮譽騎士。過去曾任如《美國大觀》(Parade)、《美國健康》(American Health)等雜誌的特約編輯,也為許多全國性刊物撰稿,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等。同時也是發行了三十版的大學生健康議題教科書《迎向健康》(An Invitation to Health)的作者。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模範領導》、《你的第一份經營企畫書》、《說故事的領導》、《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