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表示,整合嚇阻要求把先進技術、作戰概念與作戰能力加以整合,發揮勸阻敵人各種攻擊的作用。(湯森路透)
2021年12月4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參加由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在美國加州舉辦的年度雷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並發表演說,演說聚焦中國崛起帶來的軍事挑戰,同時透露新版《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之核心概念,即整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的部分內容及與印太地區的關係。演說相關內容,值得重視。
內容聚焦中國崛起的安全挑戰
奧斯丁談論主題的是21世紀對美國的挑戰,卻因為中國正成為美國在軍事上於亞洲乃至世界的競爭者,因此集中闡述中國所構成之挑戰,特別是在安全面向。奧斯丁分析解放軍與中共構成的挑戰包括:一、中國領導者正在擴大軍事能力,包含對外投射軍力及在全球各地建立軍事基地;二、解放軍正快速改善攻擊、空中、飛彈防禦、反潛等多方面之能力;三、共軍整合資訊、網路及太空運作能力,強化美中在太空與網路空間的競爭;四、中國投入資金在量子等先進研究,同時追求本土創新,降低對外國依賴;五、中國改變核武政策,正在快速發展核武能力與現代化等;六、中共正在改變意圖及行動,逐漸不滿現有的國際秩序,聲明其目標是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領導角色,且習近平更向黨內宣揚整個國際趨勢是朝有利中國方向發展;七、北京持續濫用技術壓迫人民,並向外輸出相關工具等。因此,奧斯丁重申中國對美國而言是個步步進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但亦表明美國不尋求與中國對抗或衝突。
奧斯丁表明,華府的政策是嚇阻中國的攻勢,並防止衝突,現階段的作法包含:美國國防部內成立中國任務小組、改變任務優先性及加強協調工作、投入經費與研究開發新能力(遠距武器、無人載台、強化海上、太空及網路空間的韌性)、分散式兵力部署、加強與盟邦和夥伴的合作、發展符合21世紀新作戰概念等。
夥伴是整合嚇阻的內涵之一
奧斯丁在演說中重申將在2022年公布新的《國防戰略》,並介紹新核心概念,即整合嚇阻概念中的兩個重要內涵,一是夥伴(partnership),二是創新(innovation)。在夥伴部分,與奧斯丁之前發表美國的中東政策時所主張內容相同,即強調盟邦夥伴的重要性。不同的地方是,奧斯丁上次是以中東地區為焦點,此次論述對象顯然是針對中國與印太地區。奧斯丁否認美國正在尋求建立北約的亞洲版或者反中聯盟,也不是要各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奧斯丁強調,美國之目的是在促進一個自由、穩定且開放的國際體系,且免於被恫嚇,所以是在強化一個具有共同目標的印太盟邦夥伴之網絡體系。因此,他出訪印太地區多個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2022年計畫再度訪問東南亞),也獲得盟邦夥伴的認同,支持華府在印太地區扮演穩定角色的理念及作法。
奧斯丁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並透露相關作為,包括:一、舉行聯合演習;二、深化與盟邦夥伴的研發關係;三、強化印太地區的安全架構;四、維持美國的「一中政策」,包含在《台灣關係法》支持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的相關承諾,並與中國進行負責任的競爭,亦要和中國保持溝通管道,避免誤判與降低風險等。因此,12月14至16日,美國印太司令部便和中國相關單位舉行年度的海上軍事安全諮商協定(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 MMCA)之工作小組視訊會議,目的就是降低美中在海上的軍事風險。換言之,保持美中溝通管道也是華府整體印太安全政策的一部分。
創新亦是整合嚇阻的內涵之一
正如前述,奧斯丁把創新亦列入整合嚇阻內涵之一。奧斯丁解釋,整合嚇阻要求把先進技術、作戰概念與作戰能力加以整合,發揮勸阻敵人各種攻擊的作用。因此,這需要藉助企業的力量與合作,例如將人工智慧或其他先進的技術,應用至軍事領域上。奧斯丁強調,創新是美國安全的核心。但是,華府亦深知,整合先進技術並應用至軍事領域,乃至符合作戰標準,顯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及金錢,甚至不一定能夠成功。
因此,五角大廈決定調整和企業合作的方式,包括:一、提供美國創新企業及領袖與美國國防部新的合作方式,如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DARPA)可以和企業合作;二、擴大五角大廈的小型商業創新研究計畫(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三、協助企業度過相關難關,如建立快速國防實驗預約(Rapid Defense Experimentation Reserve)制度,協助判斷相關先進技術是否具有軍事價值等。也就是說,五角大廈認為創新來自企業及民間,因此必須引入民間的活力與技術,確保美軍維持相關優勢。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