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惰是人類演化的必然結果 美國人久坐不動消耗的熱量都比黑猩猩多

逃避非必要的身體活動,是人類幾百萬代以來的務實適應行為。(Pixabay)

逃避非必要的身體活動,是人類幾百萬代以來的務實適應行為。(Pixabay)

簡單說來,演化讓我們盡可能不活動。

 

更精確地說,人體投入身體活動等非繁殖機能的能量只會剛剛好,而不會過多。請注意我用的是「盡可能」三個字,因為如果完全不動,顯然就不可能活下去或繁衍後代了。狩獵採集者小時候必須玩樂來學習運動技巧、提升肌力並增進耐力,長大後別無選擇地必須尋找食物、處理雜事、求偶,以及避免喪命。此外,大概還需要和想要參與舞蹈等重要社會儀式。但古時候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在這種狀況下,沒必要的身體活動將會排擠掉用於生存和繁殖的能量。明智的成年狩獵採集者顯然不會浪費五百大卡來踢球並讓自己跑上八公里。

 

取捨觀點可用來解釋明尼蘇達飢餓實驗造成的變化。飢餓志願受測者的身體為了生存,採取了必要的折衷方案。他們雖然不得不做少許運動,但會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活動,以降低維持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同時完全放棄繁殖的欲望。還好,這些取捨都是面對短暫特殊危機時的暫時反應。飢餓在農業前社會中同樣很少見,因為狩獵採集者的生活範圍很大,族群人數卻不多,所以不需要依賴可能欠收的作物。如果狀況不好,他們會遷徙尋找食物。幾十年來的研究指出,狩獵採集者通常能避免飢餓,整年維持大約相同的體重。不過,這不表示狩獵採集者不會碰到狀況不好的時候。事實上他們經常抱怨肚子餓。但狩獵採集者求生的方式是不要傻傻地把寶貴的熱量浪費在不必要的活動上。

 

所以讀者看到這裡,如果是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床頭上,有點愧疚自己太過懶散的話,可以放輕鬆一點,因為這種不活動狀態是合理分配寶貴熱量的基本策略。除了年輕愛玩和其他社會理由(這是後面章節的主題),逃避非必要的身體活動,一直是人類幾百萬代以來的務實適應行為。事實上, 與其他哺乳類動物相比,人類反而演化出格外不愛運動的天性。

 

天生就是懶?

 

我住在麻州劍橋,我家附近最適合散步的地方是鎮上的水庫淡水塘(Fresh Pond)。這個寧靜的地點周圍是森林,環繞一條三公里長的步道,居民整年都可以散步、跑步和騎單車。行為受控的狗狗可以不用綁帶,所以我和我太太會定時帶著我們的狗艾可(Echo)到水塘邊散步。艾可很喜歡這裡,只要一解開綁帶,牠就會用最快速度飛衝出去,沉浸在自由當中,盡情地享受速度和輕快感。不過,我和我太太常讓艾可失望,因為我們只會用閒散的步調慢慢走在牠後面,讓牠來回跑步。最後艾可總會開始疲憊,等我們環繞了水塘一圈,牠一定會落在我們後面,筋疲力盡,準備回家小憩一下。

 

我們和艾可的對比,讓我注意到狗的速度比人快上許多,但耐力就差很多,也讓我覺得自己走得好散漫。我為什麼沒有艾可那種飛奔出車門外的衝動?牠一有機會就會莽撞地飛衝出去,原因是牠覺得全速衝刺很過癮?缺乏保留能量的遠見?還是需要釋放壓抑已久的能量?或許這三個解釋都對,但狗和人類環繞水庫的不同方式,凸顯出人類對花費熱量比較謹慎(小孩除外)。我從沒看過大人在淡水塘停車場跳下車子,全速向前衝,直到氣喘吁吁為止。此外,待在家裡放鬆的人也遠比出門運動的人多得多。成人和小孩或狗不一樣,必須勸導或強迫才會定時離開椅子做做運動。

 

不愛運動的人常被視為懶惰,但他們不愛運動不是很正常嗎?前面提過,避免浪費寶貴的能量在自由活動上(也就是運動)是很合理的。但我們也有理由猜測,人類比大多數動物更不愛運動是因為我們對於能量的取捨與動物不同。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把較多能量放在重要活動上,所以沒留下那麼多能量給不重要的活動?

 

連久坐不動的美國人都比黑猩猩消耗更多能量

 

為了探討這個說法,圖4比較了狩獵採集者(又是哈札人)、西方人和黑猩猩活動時消耗的熱量。

 

 

左邊是各群體男女平均的活動總消耗能量。

 

從這裡可以看出,黑猩猩每天活動所消耗的熱量遠少於另外兩個人類群體。就這點而言,各種人類跟猿類表親比起來都是高能量的「吃油」生物。讀者或許會覺得驚訝,左圖中的西方人活動時消耗的熱量大約是哈札人的80%,但哈札人的活動量卻比西方人大上許多。然而,西方人和哈札人整體活動消耗能量相仿,有部分與體型有關。平均說來,哈札人體重是西方人的60%,體脂肪只有西方人的三分之一。體型較高大的人消耗能量較多,但脂肪組織幾乎不消耗能量,所以右圖中呈現的是活動能量消耗除以減去脂肪的身體質量。依據這個相當粗糙的校正(因為它沒考慮體型和能量消耗兩者關係的斜率)減去脂肪後,哈札人每公斤體重消耗的熱量是黑猩猩的兩倍,連久坐不動的美國人每公斤體重每天消耗的熱量都比黑猩猩多出大約三分之一。

 

所以,儘管從已知證據來看,狩獵採集者工作得不算非常努力,但身體活動還是比黑猩猩多上許多。事實上,在一整年當中,一般哈札婦女在步行、覓食、準備食物和照顧小孩等各種活動中消耗的熱量,比體型相仿的母黑猩猩多了十一萬五千大卡。這些熱量足以跑步將近兩千公里,大概相當於紐約到邁阿密的距離。

 

圖4有個可能解釋,是人類這種動物工作得特別賣力,狩獵採集者尤其如此,但事實不是這樣。野生哺乳類動物的身體活動程度大多是二.○到四.○,哈札人遠在這範圍的底端(哈札女性平均是一.八,男性平均是二. 三)。黑猩猩和久坐不動的西方人的身體活動程度非常低,大約是一.五或一.六。紅毛猩猩等其他大猿的身體活動程度也很低。用另一種方式來說,猿類和久坐不動的工業化社會人類,與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相比,可說活動量特別少,狩獵採集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演化來自於曾經發生的實際狀況,所以證據指出演化使得狩獵採集者活動量比懶散的猿類更多,這對於理解人類能量的運用方式造成深遠的影響。人類由類似黑猩猩的猿類演化而來(這點後面會說明),所以早期人類一定也相當不愛活動。事實上,有許多證據指出,猿類把身體活動量降得特別低是為了幫助牠們在雨林中生活。前面提過,猿類通常不需要長距離地移動覓食,而且牠們的食物中飽含纖維,因此在兩次進食之間必須花費許多時間休息消化。此外,牠們已經適應爬樹, 所以走路的效率很差。黑猩猩行走一公里時所花費的能量,是包含人類在內所有哺乳類動物的兩倍以上。行走若是如此耗能,天擇自然而然就會促使猿類盡可能地少把能量花在森林裡行走,好把能量留給繁殖。猿類早就適應了當個沙發懶蟲。

 

沙發懶蟲示意圖。(Pixabay)

 

奢侈的能量運用策略

 

如果人類演化自不愛活動的黑猩猩猿類,那麼又是什麼因素大幅提高了人類的活動量,而這個結果又對我們的活動量產生什麼影響?後面的章節將會說明,答案是氣候變遷促使我們的祖先演化出不尋常但極為成功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需要努力工作的狩獵採集模式。就身體活動而言,狩獵採集者每天只要大量活動幾個小時,但卻必須走上八到十六公里的路程,而且還要帶著食物和幼兒、挖掘個好幾小時。有些時候需要跑步,還要做各種工作以維持生活。人類的祖先為了合作、溝通和製造工具,演化出體積大又耗能的大腦。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演化出高度活躍、獨特又十分奢侈的繁衍策略。

 

狩獵採集者奢侈的能量運用策略,是理解人類活動演變的重要關鍵,所以我們必須更詳細地比較人類和黑猩猩的能量收支。一般母黑猩猩在十二到十三歲生下小黑猩猩、開始育兒活動時,每天必須攝取約一千四百五十大卡的熱量。這些熱量大多來自採集的水果。以這樣的能量收支,母黑猩猩每五到六年可以生下一隻小黑猩猩。相反地,一般狩獵採集者女性需要十八年才成年,成為母親後,每天需攝取二千四百大卡的熱量,以維持身體運作並照顧幼兒。為了取得比母黑猩猩更多的熱量,人類女性食用品質更好、更多樣化的水果、堅果、種子、肉類和葉片,其中有些是自己採集來的,有些則來自丈夫、母親和其他人的分享。此外,食物烹煮後比生吃獲取的能量更多。有了這些額外能量,人類女性可以讓幼兒更早斷奶,通常隔三年就能再孕育一個孩子,不需等上五到六年。因此,人類女性通常可以同時照顧和餵養不只一個孩子。此外,人類成年所需的時間比黑猩猩長了50%,因此養育每個後代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更高。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演化使得人類攝取和消耗的能量都遠多於黑猩猩。後面的章節將會說明, 人類由於進行長距離走路、挖掘、有時奔跑、處理食物和分享等活動,導致每天活動消耗的能量比黑猩猩多出許多,但這些活動可生產出更多熱量,讓我們不只活動得更多,還能以將近兩倍的速率繁衍。這些額外能量還讓我們得以擁有更大的大腦、在體內儲存更多脂肪並做許多有用的事。但這些都需要付出代價。我們需要的熱量越多,就越容易因為補充得熱量不夠而受到影響。儘管狩獵採集策略有利於人類繁衍,但卻會刻意不把熱量浪費在自由身體活動上。

 

當然,這個邏輯適用於所有動物。無論是人類、猿類、狗還是水母,天擇都會刻意避免浪費能量而影響繁衍。就這方面而言,所有動物都應該越懶惰越好。然而證據指出,人類又比其他物種更不願意從事不必要的身體活動,因為人類祖先演化出格外耗能的方法來促進繁衍,超過他們的能量收入。熱量消耗很大時,每一分就都很珍貴。

 

所有動物都應該越懶惰越好。(Pixabay)

 

四體不動是好事

 

我昨天開車到超市,想都沒想地就在等入口附近的黃金車位,這樣我就不用多走一段距離。我拉出一台購物車,在超市裡狩獵採集時,想著自己實在太懶了,而且我還很好奇自己是不是已經變成經常教訓民眾(也就是我)應該把車子停遠一點,以便多活動身體的運動專家了。節省體力應該是正常的本能,為什麼會跟懶散這種罪過扯上關係?

 

我或許很懶,但在精神上我是無罪的。懶散的道德罪惡源自拉丁文的acedia,意思是「漠不關心」。對湯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早期基督教思想家而言,懶散和身體不活動無關,而是心理上的冷淡,對世界缺乏興趣。就這個定義而言,懶散的罪惡使我們疏忽為上帝做工。到後來,懶散才轉化成不想活動,可能是因為當時除了少數菁英階級,沒人能逃避定時勞動。現在所謂的懶散,其實指的是懶惰,也就是「不想花力氣活動」,但兩者精神意涵並不相同。把車子停在距離最近、最方便的車位上來節省一些能量,只是很普通的本能行為,應該不會讓我忽視對任何人的責任。

 

如果讀者曾經懷疑人類節約能量的習慣是否已根深柢固,可以在購物中心或機場找個電扶梯和樓梯並存的地方,花幾分鐘站在下面,看看有多少人選擇爬樓梯而不搭乘電扶梯?我曾經調皮地在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時非正式地進行這個實驗,這個會議的與會者都是秉持「運動就是醫學」的專業人士。為了這個顯然不科學的研究,我在樓梯底下站了十分鐘,計算有幾個人爬樓梯、幾個人搭電扶梯。在這十分鐘當中,我看到了一百五十一人,其中只有十一人爬樓梯,大約佔了7%。顯然這些研究和推廣運動的專家也跟一般大眾差不多,因為全世界的平均值大約是5%。

 

現在有許多人的工作極少甚至完全沒有體力勞動,所以我們只能靠運動來活動身體。無論是爬樓梯、慢跑或是上健身房,我們都必須克服「逃避不必要身體活動」這個古老的強大本能。而且不難想見,大多數人會本能地逃避運動,連狩獵採集者也不例外。以往這些本能有助於人類盡可能增加後代數量,讓他們存活和繁衍後代。把能量浪費在無用的十六公里跑步上,就沒辦法使用在後代繁衍上了。這或許也是猶太教上帝堅持鐵器時代工作過度的以色列人一定要有安息日的原因。每週休息一天,除了對早期猶太人的身心兩方面有益,應該也有助於服從上帝的命令: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因此,我們可以拋開休息、放鬆、放輕鬆等各種不活動既違反自然又懶散的迷思,而且不該批評其他人避免從事不必要活動的正常行為。可惜的是,要做到這些還有待努力。根據二○一六年的一項調查,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認為肥胖是因為缺乏意志力來運動和控制胃口的結果。儘管不運動的人經常被貼上沙發懶蟲的標籤,但避免不必要地浪費能量其實很正常。我們不該指責別人搭電扶梯,而應該承認人類不愛花費力氣是種古老本能,從演化觀點看來十分合理。

 

然而問題是,以前只有國王和王后才能想放鬆就放鬆,現在人類的狀況已經完全顛倒過來,為促進健康而從事的自主身體活動(又稱為運動)成了少數人的特權。除了生活周遭有許多節省力氣的裝置,許多人的工作和通勤方式也迫使我們必須整天坐著而身體難以活動。事實上,讀者們看這本書時很可能也是坐著。讀者們很可能聽說過久坐對健康有害。「坐」這個古老、普遍又正常的行為,怎麼會這麼不健康?

 

※本文摘取自《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鷹出版。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哈佛大學的赤腳教授,為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曾在《科學》《自然》等熱門科學雜誌發表發表多篇關於跑步的學術文章,《天生就會跑》一書作家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盛讚「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李伯曼也是暢銷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作者,住在麻州劍橋。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一九○五》、《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