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不調的鐘點費 代課教師在貧困邊緣掙扎

許全義 2022年01月15日 07:00:00
以高中國文老師基本鐘點,每周十二堂為準。每個月48堂,專業教師共可賺得19,200元。不僅遠低於平均薪資,還不如基本工資。(本報資料照片)

以高中國文老師基本鐘點,每周十二堂為準。每個月48堂,專業教師共可賺得19,200元。不僅遠低於平均薪資,還不如基本工資。(本報資料照片)

1980年代之後出生的,有時會被稱為草莓世代。然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年經人有時會被稱為崩世代。草莓指的是抗壓性,野望,雄心壯志都沒落的年代。這種沒落好像是個人問題,如空有學歷可是沒甚麼實力,可能是教育環境過於安逸,太少大自然的刺激與挑戰。如在1980年代前,各高中名校都有登山社。現在都已經倒閉了。高中生,除非在體制外學校,如全人中學,幾乎都不爬大山了。

 

也就是說,草莓世代享受慣了,不肯複製、重刻像賴和畢業旅行那樣壯遊:可能繳交最貴的學費,被原住民砍頭,或發生山難而喪失生命的那種畢業旅行。不過,就現實條件來講,那其實已經無法複製了。因為,台灣隨著山林開發,草莓們已經沒有賴和時代那樣的山林。然後,賴和壯遊動不動就走個八十公里的,這在我那時代,高中還有登山社的時代,也是渺不可追。用賴和壯遊的角度看來,變成草莓族的世代,在二戰後就已經發生了。

 

也就是說,台灣中產階級的沒落,無法以個人特質來解釋,說我們現在的學生不像賴和或王永慶,而是整個經濟體制的鉅變。這種改變,中產階級沒落,又可以從三十年來不曾調過的教師鐘點費中看出端倪來。

 

一、在貧困邊緣掙扎的代課鐘點教師

 

2021年可以說是台灣防疫有成的豐收年。不僅失業率降到六年來新低3.66%( 以主計處最新公布的2021年十一月為準)。經濟成長率破6%,國民所得破三萬美金。基本薪資也擺脫22K之譏,調到2萬5,250元。不過,很遺憾的這些成長果實並未回饋到中產階級來,因為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依主計處說法,2021年1~11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3,138元。 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391元,年減0.05%,為2017年以來首度負成長。

 

台灣不僅如《新資本論》所說的,資本利得大於經濟成長( R>G )。而且,就算在經濟繁榮下,薪資實質還是負成長。如此,我們看到仍沿用2005年的基層教師鐘點費,每分鐘8元,文風不動,更顯得台灣對教育專業人員的輕視。

 

此鐘點費有多低呢? 我們如以高中國文老師基本鐘點,每周十二堂為準。每個月48堂,專業教師共可賺得19,200元。不僅遠低於平均薪資,還不如基本工資。如果,我們用年薪來算,那就更驚人了。因為扣掉寒暑假,代課鐘點教師只能領九個月的薪水,年薪172,900元。一個人過生活的話,平均每個月只能花14,400元。扣掉房租、交通費和電信費用,一個代課鐘點老師或許只能吃白飯撒鹽巴,或學范仲淹斷韮畫粥度日了。

 

如此,基層教師還算是中產階級嗎?或是,在輕忽教育下,台灣還會剩下多少中產階級?

 

二、大企業壟斷下的中產階級沒落

 

一般而言,真實的福祉並不是累積多少金銀。如十六世紀的葡萄牙,陶醉於新發現的財富,卻也讓真正的金子從指縫中流失。這帝國四處搜括戰利品,卻也沒把帝國本土帶向現代化。它像一顆布滿裂痕的古老小珠寶,缺乏真正的中產階級。文藝復興在此只是曇花一現,加上反宗教改革:耶穌會興起、宗教裁判所出現等等,掐滅了這片土地上的啟蒙運動。

 

十六世紀的葡萄牙有很多金銀,可是福氣卻沒有來臨。因為真實的福祉在於生活水準的提高與理想的實現。那要建立在民主、科學、理性思辨與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當我們忘了優質的公共教育,社會凝聚動力,也就容易犯了價值觀的錯誤。把賺錢本身被當成目的,也就創造一個更不穩定的體制。大家追求利潤,並未使全民生活獲得改善,反而是不平等愈來愈嚴重。年輕人愈來愈看不到希望:土地與未來世代愈受剝削的經濟體制。

 

如《崩世代》一書所示:台灣中產階級早已日漸萎縮。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就愈來愈惡劣。創業門檻愈來愈高。如牙醫系學生在1970年代一畢業,就可自己找店面開診所創業。可是現在的牙醫系畢業生,通常得在大醫院任職一段時間,然後又糾眾,五、六個人在一起,一起開各聯合牙醫診所。因為單打獨鬥無自行開業所需的資本,也很難負擔創業風險。這種創業維艱,也使得1990年代以降,台灣中小企業節節敗退。

 

台灣經濟體質其實與韓國類似,都是大企業壟斷之局。鴻海與三星剛好都分別占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規模的22%。郭台銘個人可控的資源,其實已經在總統之上。2021年台積電的投資資本額,是台灣國防預算的兩倍。以台積投入15%營業額作為研究發展經費來算。這金額也約莫等同台灣教育部與科技部經費之總和。然後,比台積營業額還龐大的公司,不是只有鴻海而已,還有和碩。這還是隱形的,有些企業集團被切割成子公司來算的。如台塑集團,單只算仁寶與台塑化,合在一起,也遠遠超越台積 。也就是說,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經濟體質早已經不是中小企業為主,而是大公司壟斷之局。

 

這我們在各級學校已可看出:員生合作社紛紛倒閉。

 

學校員生社撐不住連年虧損,吹熄燈號,或許可以做為台灣教育產業化,或被財團全面侵奪的象徵。合作社為什麼經營不下去? 非得換上7-11不可呢?我想:這一方面來自上級的指示要求,愈來愈多,教職員們已經無暇管甚麼合作教育了。另一方面,來自政府法令的限制,也讓合作社過得愈來愈艱難。以書籍發放為例。過去這是合作社(或員生社)的經常業務,穩賺不賠的。也就是各出版社透過員生社將教科書賣給全校學生。後來,這被教育部禁止了。改由書商直接學生。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一層交易成本,是好政策。可是,書價卻愈來愈高。因為少掉員生社集體議價的協商實力,學生淪為魚肉,任人宰割。準此,校園內食衣住行,本來可由合作社經營的,都被侵奪了。著名的建中牛肉麵賣不下去,也只是冰山一角。能承辦的營業項目,愈來愈少,合作社的淨收益,校方算一算還比不上將場地租給7-11的。很快的,大家都選擇在合作教育上,全面撤退。

 

總的來說,這種撤退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法令所造成的。那為什麼政府法令要讓員生社,對學生、對學校都有利的,經營不下去呢? 合理推論,這恐怕是大企業在國會遊說立法的結果:7-11想吃下各級學校的員生消費合作社生意。

 

政府聽從大老闆或資方的意旨立法。中國或台灣資方最不容許的是工會力量太大,大到可以干預企業經營。這也是空服員抗議潮期間,長榮航空那怕損失商譽、商機,無論如何都堅持:帶頭抗議的空服人員非開除不可。政府站在資方那邊,也同時使得員工薪資實質從1990年代以降就不斷減少。而且,就算公司賺錢,年終分紅或盈餘分配時,上市櫃公司只有台橡一家維持台灣中小企業繁榮時代的傳統,三分之一給員工,三分之一給資方,另外三分之一做為公司未來發展的基金。連非常重視商譽的台積電,分配給員工的盈餘也不到百分之十。雖然就員工來講,那還是一筆很大的錢。可是就老員工,從可配股時代就進入公司,做了二、三十年的人來說,尤其是那些無法躍上高階主管的資深工程師,那種今不如昔的相對剝奪感也就愈來愈重。

 

平均年薪高達285萬台幣的台積工程師,都覺得自己賣肝,被剝奪了。那麼養成不易,如高中歷史代課老師來看,大學畢業後要讀三年研究所,兩年教育學程( 含實習 ),才有機會到高中任教,結果卻領著年薪不到二十萬的代課鐘點老師,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我們的教育體制呢?

 

簡之,三十年不曾調過的中學教師鐘點費,象徵台灣薪資停滯,也意味著台灣中產階級的沒落。

 

三、在薪資停滯的天空下

 

薪資停滯造成台灣中產階級的沒落,不只是出現在代課鐘點老師身上。正職教師亦然。1980年代,我參觀過高中老師家。他不是補習班名師,就可住在陽明山別墅,五六十坪大,整間房子到處都是書。1990年代,自己開始教書之後,也看過認真的小學教師、高中教師的居所。除了家庭起居之外,他們還可另外買間書房,四、五十坪大,也是堆滿滿的書。可是在2010年代才任教職的,就算在房價相對便宜很多的台中,卻面臨著買不起房子;經濟狀況差到結不了婚,或不敢生小孩的窘境。

 

不僅如此,薪資停滯,如葉金川所說的,也將使得台灣健保撐不過2030年。原因有三:一、人口急遽老化,到二○二五年老年人占總人口廿%。二、是軍公教勞工投保者的人口比率下降,且薪資不動如山。薪資調升卻遠低於醫療物價的成長。三、新藥品、新儀器、新技術不斷開創,越來越多「量身訂做」的醫療方法將成為醫療主流。如只有有能力的患者可以自費嘗試細胞治療或是免疫治療。

 

如何突破此薪資停滯? 仰賴有良心的私人企業大幅調薪:如張忠謀認為,年薪兩百五十萬以下就是中低收入戶,所以為台積員工大幅加薪。但這還是不夠的。華人企業總想尋租,搭便車。要他們想到整體基礎建設或人才培育來自公部門,所以大幅挹注基層學校的基礎架構與教師待遇,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會捐很多錢給宮廟,尋求自已受神佛助佑,或是捐錢給學校蓋大樓,刻上自己的或公司的大名。可是要像Jim Simon ( 1938- ):想到自己的創投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教育體制培養了優質人才的結果,所以每年為紐約基層物理、數學老師加薪一萬五千美金。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就算政府本身在推行108課綱,讓基層教師增加好多好多功課或麻煩之際,也不曾想過為基層教師加薪,好好打氣。

 

三十年不曾調過的鐘點費,放到今天,在高中端,這點錢不要說找家教找不到,就算找陪讀也不容易。如此,在學校當老師的士氣也就愈來愈低。當家長的只好自己想方設法,讓子弟補習。天下雜誌說,教改三十年來,補習班暴增45倍。

 

也難怪基層教師士氣低落。1990年代,我所認識的新加坡僑生還會想在台灣中學任教。現在他們或許還會想在科學園區當工程師,可是當中小學老師就算了。新加坡教師起薪就二十幾萬台幣。台灣卻還是三、四萬。正如Jim Sinon所說的:沒有好的基層教師人力,怎麼可能有好的大學表現呢? 難怪台灣大學在國際排行上的表現,這三十年來,跟新加坡的距離愈來愈遙遠。

 

也就是說,在薪資停滯的天空下,對待基層教師如可苛刻,十年後,不只是健保垮台;恐怕連台積電都會找不到適格的工程師了。

 

總之,令人引以為傲的真實福祉或許來自創新產業、民主程序與法治精神。登高必自卑,台灣福氣啦的基礎還是在基層教育建立起公民科學、理性思辨與平等的對話基礎。請尊重台灣未來的基層教師,不要讓他們在貧困的生活中掙扎。

 

※作者為台中一中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