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周邊及離島31地點62處珊瑚中,有33處穩定;北部卯澳、南部萬里桐及小琉球部分等7處珊瑚覆蓋率低於10%,狀態為失能,需加強維護。(取自海保署官網)
海洋保育署今天(13日)公布2021年度全國珊瑚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全台周邊及離島31地點62處珊瑚中,有33處穩定,但北部卯澳、南部萬里桐及小琉球部分等7處珊瑚覆蓋率低於10%,呈失能狀態,需加強維護;海保署也強調「珊瑚礁區該注意的8件事」,呼籲大家共同守護珊瑚礁。
2020年,珊瑚礁面臨因海水溫增高而白化的現象,海保署2021年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進行台灣周邊及離島31個地點62處珊瑚覆蓋率,及藻類與珊瑚比例調查。結果顯示,有33處狀態穩定,仍有7處失能,需要加強維護。
調查團隊參考國際近年珊瑚礁評估方式,將台灣珊瑚群聚分成4級,並加入藻類數量指標,透過硬珊瑚與軟珊瑚覆蓋率除以藻類(大型藻與毛叢藻)覆蓋率所得出比例,較能顯現珊瑚與藻類的相對優勢,提供客觀評估珊瑚保育成效的科學基礎,也易於管理者及社會大眾瞭解與感受珊瑚的健康狀態。
此4級包括,珊瑚覆蓋率大於50%為健康、珊瑚覆蓋率30到50%或珊瑚/藻類比例大於0.5為穩定;珊瑚覆蓋率10到3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等於0.5為衰退,以及珊瑚覆蓋率小於1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0.1為失能。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10%的硬珊瑚覆蓋率是珊瑚礁碳酸鈣生產的最低閾值,因此,將覆蓋率低於10%的礁區列為已失去珊瑚礁特有,及關鍵的結構與功能,縮寫為失能。
結果顯示,東海岸的珊瑚群聚狀況相對最為健康,北部、南部及澎湖穩定,但是北部的卯澳、南部的萬里桐及小琉球部分地點屬於失能,推測原因包括:人為活動破壞、污染、土地開發與廢水排放過度,抑或是遊憩活動的踩踏或破壞所導致,再加上近年愈加嚴重的氣候變遷衝擊,例如2020年全台海域廣泛發生海洋熱浪造成的珊瑚大白化事件,尚未能恢復。
海保署表示,該計畫於各地舉辦5場工作坊,培訓73人學習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分析的「珊瑚網」,培養更多珊瑚公民科學家和促進社區參與。海保署將持續進行珊瑚礁監測調查,與各學術單位、政府機關合作進行保育及復育,透過辦理「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支持在地團體進行公民科學、清除珊瑚礁覆網及珊瑚復植,帶動地方民眾參與及實踐海洋保育行動。
海保署呼籲,共同守護美麗的珊瑚、維護海洋環境,讓我們再一起複習「珊瑚礁區你該注意的8件事」!不踩踏、不揚沙、合格玩家、保持適當距離、海洋友善防曬、不餵魚、不吃珊瑚礁魚、減塑行動。邀請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