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壓力下,烏克蘭終於將馬達西奇(Motor Sich)這家重要的發動機制造廠收歸國有,以阻止中國的併購。(圖片摘自網路)
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危機,至今仍未解除,烏克蘭急需美國與北約組織的政治支持與軍事協助,這也讓烏克蘭有求於美國。具體的事證是烏克蘭在美國的壓力下,終於將馬達西奇(Motor Sich)這家重要的發動機制造廠收歸國有,以阻止中國的併購。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來得太晚也太慢,這家掌握先進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的公司,早就與中國進行許多合作,輸出關鍵科技給中國,過去美國多次阻止未果。而且不只是在航空發動機這一領域,事實上烏克蘭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軍事技術來源國,包括相位陣列雷達、軍用船舶引擎、各式飛彈、氣墊登陸艇等,許多俄羅斯不願意出口到中國的關鍵武器,都是烏克蘭所提供。中國近年來軍事力量能快速發展,烏克蘭居功厥偉,甚至說中國的航空母艦是烏克蘭協助建立的,都不算是誇大之詞。
烏克蘭是前蘇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僅次於俄羅斯,許多前蘇聯的軍事科技研發中心與武器生產工廠,都位於烏克蘭境內。前蘇聯解體後,這些技術與工廠有不少落入烏克蘭手中,包括蓋到一半的航空母艦。這艘在烏克蘭境內造船廠興建中的瓦良格號,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當時經濟凋敝的俄羅斯無力支付繼續興建的龐大經費,烏克蘭只好四處尋求願意接手的國外買家。剛好中國一直想要發展航空母艦,曾以各種藉口,購入澳洲與前蘇聯的退役航空母艦進行研究,遇此良機,當然不會錯過。中國於是透過民間公司,以改裝為海上主題樂園的名義,從烏克蘭購買瓦良格號。但美國清楚知道中國的企圖,因此以各種方法阻撓,甚至施壓土耳其,要求土耳其以維護航道安全為藉口,禁止由拖船拖行的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雖然美國不斷勸阻烏克蘭,不要出售瓦良格號給中國,但當時的烏克蘭在中國的金錢攻勢下,並不理會美國,還協助疏通各種阻礙,使土耳其改變態度,同意放行讓瓦良格號通過。最後中國不止成功將未完工的瓦良格號拖行回國,據後來的情況來看,當時盛傳烏克蘭還一併出售瓦良格號的建造藍圖給中國,應該不是空穴來風。這顯示烏克蘭其實非常清楚,中國購買瓦良格號的真正目的,卻仍決定出售,協助中國取得航空母艦。這艘瓦良格號停泊在中國港口一段時間後,被重新改裝,成為現在的遼寧號,這也是解放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中國還以瓦良格號為基礎,在改良部份設計後,建造出第一艘自製的航空母艦山東號。甚至在這整個過程中,還傳出有不少烏克蘭籍工程師受聘到中國,進行技術指導,協助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除了航空母艦外,更重要的是艦上的艦載機。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原本預計配備由Su-27發展而來的Su-33。中國向俄羅斯購得第一批Su-27SK戰機後,也想要引進Su-33。不過當時中國已經開始仿製Su-27SK,命名為殲-11,並打算如法炮製,只購買少量的Su-33來仿製,這讓俄羅斯非常不滿。再加俄羅斯對中國擁有航空母艦以後,會不會威脅到自己,也頗有疑慮,導致雙方的談判破裂。中國於是又轉向烏克蘭求助,因為前蘇聯時代的艦載機陸上測試基地,就設在克里米亞半島上。那時的克里米亞半島尚未被俄羅斯併吞,仍由烏克蘭軍方管理,前蘇聯發展Su-33時的原型機就被封存在這裡。在中國重金利誘下,烏克蘭將原型機交給中國,讓中國利用逆向工程與先前仿製Su-27SK的經驗,發展出殲-15,成功擁有了自己的艦載機。
除了協助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目前解放軍大量建造的052D型驅逐艦,背後也充滿烏克蘭的影子。中國在開始發展新型驅逐艦時,已因天安門事件而遭到西方國家制裁,無法取得軍用設備。因此在動力方面,先從烏克蘭引進UGT-25000燃氣渦輪發動機,並自行仿製,再以民用船舶使用為名,從德國引進MTU系列的柴油發動機,這種組合成為後來中國新型驅逐艦的基本配備。052B型與052C型的第一批次還採用UGT-25000,到了052C型的第二批次與052D型,就採用仿製成功的QC-280燃氣渦輪發動機了。中國還在這個基礎上,再改良QC-280,發展出性能更好的CGT-25M,用於排水量破萬噸的055型驅逐艦上。加上從法國引進的柴油發動機技術,用於075型兩棲突擊艦與054A型護衛艦上,構成了中國海軍新一代主力艦艇的動力來源。
至於最重要的艦載雷達方面,中國在引進俄羅斯的現代級驅逐艦時,一併獲得了俄羅斯的技術,使用於052B型與051C型驅逐艦上。不過這款相位陣列雷達採用機械式旋轉,性能已跟不上時代。於是中國再向烏克蘭引進雷達技術,採用與美國神盾艦一樣的設計,以四片固定式的相位陣列雷達,來涵蓋360度空域,發展出了346型艦載雷達,配備於052C型上。隨後再循相同的模式,聘請大量烏克蘭籍工程師協助改良,發展出更為成熟的346A型,安裝在052D型上。而更大型的055型驅逐艦則採用更先進、搜索距離更遠的346B型。甚至中國第一艘自製的航空母艦山東號,也是配備這一系列的相位陣列雷達。另外中國的許多艦載電子裝備,都採用不少烏克蘭技術,若沒有烏克蘭的鼎力協助,中國發展新一代艦艇的過程,絕不會如此順利。
除了海軍外,中國空軍引進烏克蘭的技術也不遑多讓,在獲得Su-27SK後,首先使用的是俄製的R-27半主動空對空飛彈,只是這款飛彈有許多問題,中國最後選擇由烏克蘭來協助升級。稍後採購更先進的R-77主動空對空飛彈時,中國本來有意仿製,但R-77使用的格柵式尾翼,雖可增強飛彈的機動性,卻需要高階的技術,這讓中國決定另起爐灶,發展霹靂-12主動空對空飛彈。由於R-77內部的許多零件都是由烏克蘭提供,烏克蘭也成為中國取經的目標。至於最重要的航空發動機,更是中國急欲達成國產化的目標,以避免過於依賴俄羅斯。除了一方面分散採購,如最近才又向烏克蘭的馬達西奇下單400具AI-322,供L-15高級教練機使用,另一方面也逐步收購這家公司,希望買下關鍵技術,以解決目前自製航空發動機的瓶頸問題。
烏克蘭除了供應零件與技術給中國,完整的武器系統也在出售清單上。最為有名的應該是Il-78空中加油機與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中國原本是希望跟俄羅斯採購全新的Il-78,但後來並未成功。由於前蘇聯解體後,部份的Il-78分拆給烏克蘭空軍,中國於是又轉向烏克蘭,希望採購二手的Il-78。最後中國成功從烏克蘭取得3架Il-78,成為中國發展空中加油技術的關鍵突破。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則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氣墊登陸載具,可以直接從海上深入灘頭,具備極強的機動性,中國總共向烏克蘭採購了4艘。不過更重要的,是中國還在烏克蘭的幫助下發展出726型氣墊登陸艇。這款較小型的氣墊登陸艇,運輸能力雖遠遠不及歐洲野牛級,卻可搭載在一般的船塢登陸艦與兩棲突擊艦裡,方便接駁艦上的登陸部隊搶灘上岸,威脅性更高。
在正式軍售管道之外,更有偷偷轉移的例子。如在前蘇聯時代所研發的長程巡弋飛彈Kh-55,性能與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極為類似,因此又被稱為俄版的「戰斧斯基」。在前蘇聯解體後,有一部份Kh-55被分配給烏克蘭,由於外界極為關注前蘇聯解體後這種長程攻擊武器的流向,烏克蘭擔心國際的批評與制裁,所以很可能以秘密合約的方式,交付數枚的Kh-55與相關技術給中國。讓中國在這個基礎上研發出長劍-10型巡弋飛彈。同時,前蘇聯時代的數個彈道飛彈研發測試機構都位於烏克蘭境內,也讓外界不禁懷疑,烏克蘭是否曾轉移過更為敏感的長程彈道飛彈技術給中國,甚至是先進的太空火箭技術。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媒體都曾經報導,一些已改制為民間公司的烏克蘭研發機構,正大力參與中國的太空發展與探月計畫,以搶食這塊大餅。
而且更為弔詭的是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並介入烏東戰爭後,烏克蘭反而更積極出售軍事武器與技術給中國。原因在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全面鬧翻之前,俄羅斯許多武器系統的零件,仍如前蘇聯時期那樣,向烏克蘭的生產公司訂購。雙方決裂後,俄羅斯為了避免受制於烏克蘭,開始尋求替代方案,或改由俄羅斯自行生產,或直接將受影響的舊型武器退役,以新型武器取代,讓烏克蘭的軍工產業受到不小打擊。為彌補損失,烏克蘭更積極尋求新買家,就不令人意外了。結果造成烏克蘭一方面更依賴美國與北約組織的支持,另一方面卻更積極協助中國擴張軍力。這在中國顯露出如此赤裸裸的野心之前,或許問題還不大,但當美國號召西太平洋的盟國,全力圍堵中國之際,烏克蘭的這種做法,已嚴重傷害國際社會的利益,並破壞區域和平。
美國過去不太願意出售最先進的武器給台灣,除了怕影響美中關係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擔心國軍的洩密問題。結果對台灣設下重重限制,卻放任烏克蘭與部份歐洲國家大舉對中國輸出軍事技術。可以說,今日兩岸軍力失衡,不完全是台灣的問題。單方面批評台灣不重視軍備發展,國防預算長期偏低,其實有失公允。當然台灣政府必需加強對中國間諜滲透的反制手段與刑度,但美國也應該用一致的標準,來要求烏克蘭與部份歐洲國家,不能再繼續協助中國。在烏克蘭陷入戰爭危機之際,提供更多軍事援助的美國,當然有籌碼要求烏克蘭切斷對中國的軍事技術輸出。烏克蘭在美國施壓下,將馬達西奇公司收歸國有,以阻止中國收購,算是開始。但美國是否有決心,徹底切斷這條供應鏈,恐怕是在這場新冷戰中,能否勝出的重要關鍵。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