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情勢劇烈的演變,無疑使中共的地緣政治擴張被遏止。(俄羅斯維安部隊落地哈薩克/湯森路透)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一夕間大震盪成為2022年新年第一隻巨大「黑天鵝」,事件由民眾抗議哈薩克1月2日取消液化石油氣價格上限政策開始,在數日內以星火燎原之勢變成全國大規模反抗運動,訴求從民生議題直線上剛到民主化(包括限制總統權力與任期、停止迫害異議人士、州長直選、落實1993年憲法以及要求長期執政的時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下台),形式更因大量軍警「帶槍投靠」倒戈加入抗議方而演變成武力對抗;儘管哈國總統托卡耶夫企圖以解散內閣、恢復液化石油氣原價來平息動盪,也無法阻止局勢惡化,長期獨裁積累的民怨顯然已「業力引爆」,堪稱是該國專制政權近30年以來最接近解體危機的時刻。
托卡耶夫政府於是迅速施行網路封鎖並對抗議者進行全力鎮壓,同時原先定調哈薩克局勢為「內政問題」的俄羅斯一夜改口,以應哈國總統要求實行《塔什干條約》(CSTO)派遣五千傘兵部隊展開以「維和行動」為名義的軍事干預,而緊接在俄羅斯「動手」後習近平也正式「動口」慰問哈國總統,得到俄中相繼支持後,托卡耶夫便透過全國電視播報宣布已對軍警下達「格殺令」,造成雙方死傷狀況慘烈,目前仍有數量眾多的軍人持續倒戈加入抗議民眾,局勢還在不斷發展、存在許多變數,唯一能肯定的是哈國的烽火將帶給中俄與中亞關係深遠影響。
哈薩克在納扎爾巴耶夫主政下,是蘇聯解體後仍高度親俄的政權,不但在軍事上給予俄國出借空間作為武器及相關設備測試的實質協助,在核能發電方面也長期供應俄國鈾原料,同時更與俄國、白羅斯等國簽訂條約企圖打造形同歐盟的「歐亞經濟合作組織」,目標在未來幾年內完成市場整合,俄國也毫不避諱地將哈國視為自家的「後花園」。
中國狹銳實力崛起後,瞄準哈薩克的地緣戰略價值以及豐富的能源供給能力,有意利用俄哈經濟結構的潛在競爭關係「見縫插針」,透過「一帶一路」的擴張簽署超過60合作項目、提升其對哈影響力,而這些都讓看在眼裡的俄國長期戒備。
如今哈薩克情勢劇烈的演變,無疑使中共的地緣政治擴張被遏止,連被視為習近平要害的「一帶一路」都遭受威脅,俄國迅速動武干預不僅僅是為了維護自身實質利益,更是藉此機會宣示自己作為哈國「宗主」的身分,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上重新提醒國際社會與習近平要面對的不是只有新冷戰的「頭號敵人」美國,還有「老朋友」俄羅斯;在托卡耶夫政權瀕臨滅頂的關鍵時刻,選擇觀望的習近平與「拔刀相助」的普丁對比起來更顯投機,自以為聰明的後果卻很可能讓北京「得不償失」。
目前已有俄國國會議員公開表態呼籲哈薩克針對是否回歸「歷史上的祖國俄羅斯」舉行公投,普丁近年來也一直在要求哈薩克接受「歐亞經濟合作組織」實行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標準關稅,如今為了維繫政權,托卡耶夫很可能以哈國的能源管控權來跟俄國出兵維穩交易,一旦達成交易則未來俄國便擁有對中國和中亞之間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權,中國要用多少錢買多少的量都將受制於俄,平時普丁便可以向習近平收過路費,如若中俄衝突則可以構成對北京的戰略威脅;讓北京尷尬的事實是,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習近平,目前只能繼續砸重本、大撒幣來維持與哈薩克之間的關係。
台灣主要自哈薩克進口精煉銅與銅合金、未經塑性加工鉛、氧化鉻、合金鐵、未經塑性加工鋁與氫氧化鉻等原料,雙方尚未互設官方機構與官方常態性對話管道,甚至至今仍無任何台灣廠商正式前往哈薩克投資,對台灣而言哈薩克僅是排名第81大貿易夥伴,可以說此一事件的影響相對有限;然而,被哈薩克烽火燒出俄中地緣戰略博弈,對新冷戰中的國際情勢變化將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尤其中國不得不把目光從往東虎視太平洋重新分散注意力顧及西邊的戰略情勢時,台灣更應該思考如何把握接下來產生的機會與空間。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