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科技的高速發展,網路「匿名攻擊」事件層出不窮,不久前被捲入陳姓外拍小模命案的梁女,也讓社會再度察覺網路霸凌的問題。(翻攝自PAKUTASO)
隨著網路科技的高速發展,網路「匿名攻擊」事件層出不窮,不久前被捲入陳姓外拍小模命案的梁女,經檢調調查後暫排除嫌疑,然而梁女臉書上早湧入各種漫罵的批評言論,先前藝人楊又穎輕生,也讓社會開始關注網路霸凌的問題,如今事隔2年,台灣的網路鄉民是否真的學到教訓?
延伸閱讀:王乾任專欄:只能在網路上酸別人遜的鄉民 到底又有多強
台北陳姓女模命案,犯嫌程宇遭逮捕時指控梁姓女友是共犯,隨後梁女臉書立刻湧入大批網友謾罵,豈料案件大逆轉,檢方調查後,發現梁女有不在場證明,當庭釋放梁女,全案朝向程男自導自演偵辦,而網友們也趕緊刪留言擔心挨告。
延伸閱讀:「如果我當上第一夫人...」 川普妻誓言杜絕網路霸凌
一個名人選擇走上絕路,讓台灣社會第一次正視「網路霸凌」的詞彙。
還記得2015年4月,藝人楊又穎受不了「靠北部落客」專頁上大批網友謾罵,短短3個月高達65篇以上文章,以「愛假掰,偽善又天真」「搶人男友,心機重」等偏激言論攻擊楊女,最終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於住處上吊身亡,結束24歲短暫的青春生命。
無獨有偶,同樣疑受網路霸凌之苦的28歲大陸男星喬任梁,2016年9月驚傳在上海住處自殺身亡,當時周遭友人指出,喬任梁長期受憂鬱症之苦,而造成他生病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網路霸凌」帶來的長期挫折壓力,讓喬任梁想不開,選擇輕生走上絕路。
網路「獵女巫」的氛圍 讓人人自危
前陣子台中市一名何姓婦人騎機車載兩名孩子,自己與兒子穿羽絨外套,後座的女兒卻只穿一件像背心的細肩洋裝,過程被人錄影PO上臉書《爆料公社》後,引發網友一面倒批評該母親是「虐待小孩」,甚至連社工也找上門,讓何婦急切喊冤,「事件鬧這麼大,壓力很重」,並強調當天是因女兒不願穿外套,她急著出門才讓女兒只穿一件小洋裝,澄清「我們是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權的家庭!」
其實平心而論,不論是梁女案,還是現在風行的「爆料公社」等匿名發言機制,雖然撤銷梁女羈押,並不代表真的完全脫罪,何況一開始檢調對梁女提出的不在場證明也存有疑心,多數網友更可能只在網路上接受「單一故事」的版本後,就急著趕上這波人云亦云的列車,但網友急著「公審」、「拔刀相助」,將這些犯錯或可能犯錯的人,判上「唯一死刑」,若事後發現搞錯了,改由誰來負責?難道可以申請國賠嗎?
而梁女遭犯嫌誣陷,也令人聯想到2013年的媽媽嘴命案,當時媽媽嘴咖啡廳老闆呂炳宏等3人,也一度被犯嫌謝依涵緊咬為共犯,經調查才排除涉案。事後呂炳宏接受訪問道出心路歷程,表示最恐怖的不是謝依涵,是整個社會的人云亦云,因為「不久前我就是一個被指控殺人、但根本不知情的殺人犯。」
律師呂秋遠在臉書上對此感嘆,「你的一句話,他的一輩子」,他說,如果最後證實這個女孩沒有犯罪,參與這場霸凌的人當然要反省,但是請記得那個點火與助燃的媒體,還有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的那些人。「請不要看,不要聽」。呂秋遠指出,偵查不公開,不是為了保障犯罪者的人權,而是為了保障自己的人權。「你不會知道自己有天會不會突然被誤會,然後一輩子被傳聞定型為壞人。或者是,從此之後,因為這些事,你不再希望自己被google到,最後你被迫改名」。
在關鍵證據出來前,也許民眾可以重新省思何謂「無罪推定論」。根據台灣兒福聯盟2016年的報告指出,高達7成4的兒少認為網路霸凌情形嚴重、7成6兒少有網路霸凌經驗,且將近9成3在社群網站發生。其中最常遇到的網路霸凌事件是互相攻擊謾罵,約佔61.1%;其次為盜用帳號,假借他人名義亂發訊息或po文,佔47.9%;排名第三的隨意散布不實謠言、破壞他人名譽的也有將近5成(47.7%)。
也就是說,網路霸凌可能時時發生在你我周遭,如果被網路霸凌的是你的家人好友,最後他們因承受不住壓力,可能生病、可能因此傷害自己,還能一笑置之嗎?
或許鄉民的圍剿有時候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力量,除了產生嚇阻的作用,也能提醒大眾重視弱勢族群、關懷社會邊緣角落,但輕易的論斷、撻伐,有時候會不會只是一種披著正義外皮的「獵巫風潮」?經過這麼多的令人心碎的事件後,也許鄉民們可以暫時放下這份「雞婆」,回頭檢視自己是否也成了網路霸凌的加害者,畢竟對著一個網路世界裡的路人丟石頭漫罵是容易的,但要承認這麼一段「網路霸凌」的黑歷史,才正是考驗著台灣的大眾懂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轉型正義」。(張雅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