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具有陸基增程型、艦載型及空射型,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今年啟動,將成為IDF戰機制海任務利器。圖為IDF掛載劍二空對空飛彈。(國防部提供)
中科院研製的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在艦載型量產擔任戰備後,陸基增程型也即將在2023年後進行量產部署,籌劃3年之久的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今年(2022年)亦正式啟動,據指出,編列88億餘元以代號「雄鷙專案」委中科院研製,因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籌劃多年,加上戰備急需,該專案採用當年研發並量產雄二E巡弋飛彈模式,完成首次測評後,同時開始進入小批量生產,並隨作戰測評的缺失進行改正,以縮短擔任戰備的期程。
這也是中科院繼天劍二型飛彈(陸軍野戰防空的陸劍二防空飛彈系統、部署在塔江艦的艦載型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以及IDF戰機掛載的劍二空對空飛彈)之後,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具有陸基增程型、艦載型以及空射型的立體遠距打擊運用的超音速反艦飛彈。
據了解,中科院在「磐龍專案」研發陸基增程型雄三反艦飛彈的同時,已對於空射型所需要的小型衝壓引擎進行規劃,在其他專案計劃中也進行測試,為讓IDF戰機機翼可掛載2枚空射型縮小版雄三反艦飛彈,雖彈體外型不變,但重量不能超過950公斤,縮小後彈體空間有限,燃料受限等因素,射程約在120公里。
據指出,中科院早年在規劃研發雄二艦載型反艦飛彈時,就比照美魚叉反艦飛彈的模式,同時研發陸基型與空射型雄二反艦飛彈,當年完成掛載在IDF戰機上的空射型雄二反艦飛彈研發後,曾短暫的對外展示該型飛彈,但受限於IDF戰機的機體結構等因素,使得空射型雄二反艦飛彈並未進入量產而結束。
IDF戰機經「翔展專案」性能提升後,戰機機翼結構除可掛載萬劍彈,也以「奔劍專案」研製裝置具滑軌發射能力的4枚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以及對天劍二型飛彈進行性能提升;隨後中科院2017年就向空軍提出空射型雄二反艦飛彈的構想,因空軍F-16戰機已配置AGM-84L型(或稱Harpoon Block II)的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該型反艦最大射程可達250公里,加上F-16戰機作戰半徑足足可以打擊東岸外海1500公里以外的目標,因此前幾年未將此構想納入作戰需求。
但隨著解放軍航艦戰鬥群作戰能量形成,不斷侵擾西南空域,空軍F-16戰機在進行性能提升為F-16 V戰機,並增購66架F-16C/D BLK70戰機外,也向美採購135枚射程270公里的AGM-84H(SLAM-ER)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為讓空軍有多一項遠距打擊能量,加上是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穿透力,國防部才將空射型雄三反艦飛彈納入並啟動雄鷙專案。
由於戰備的需求,為縮短擔任戰備的期程,據了解,雄鷙專案在研發的同時,也開始進行小批次量產的備料,以及生產技術成熟的相關零組件,在只要在系統成功整合並通過初期測評後,小批量生產也同時進行,規劃在5年將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成為空軍IDF戰機制海任務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