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疫時代 旅外台人也想過好年(下)

林瑞珠 2022年02月02日 00:01:00
農曆年是台灣人最重要的日子,許多旅外台人因Covid-19疫情而無法與家人團圓圍爐。(湯森路透)

農曆年是台灣人最重要的日子,許多旅外台人因Covid-19疫情而無法與家人團圓圍爐。(湯森路透)

高飛鷂移民美國 疫情讓他看到個人主義的負面效應

 

早年拚搏商場,事業不凡的高飛鷂,到了2015年理當退休的65歲年紀,卻為了三個孩子的教育而移民美國俄勒岡州,其實他已有三個成年的孩子,眼下這三個嗷嗷待哺的是再婚所生,他不想讓9歲的雙胞胎姊妹,和6歲的小兒子陷入傳統儒家框架裡,在追求」標準答案」的教育體制下,努力讀書只為了上台大,因為他認為台灣的教育著重訓練高手與達人,但他希望三個孩子能在一個培養獨立思考的環境中長大。儘管美國人比較個人主義,但教育的結果讓他們更能分工合作,更能成就大事。不過,突來的一場新冠疫情讓他見識到美國社會個人主義下的負面效應,而且讓他身陷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總人口3億2千萬多,已經超過7千萬人確診。

 

高飛鷂說,他一家的移民生活從缺乏安全感開始,「我一個老頭子帶著4個英文不通的『婦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那種壓力沒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起初我甚至不敢讓我們全家同時出現在前面的院子,因為那會曝露了家裡就只有5個老、弱、婦、孺的事實,不成為壞人的目標也難。」

 

後來加入教會,得到許多幫助,找回安全感,一切就朝他的理想前進了,孩子在父母的支持陪伴引導下,各方面表現都不俗,就這樣,他度過人生壓力最小、最愉快的七年。

 

高飛鷂與華人過年餐會。(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0年1月23那天,武漢因為爆發武漢肺炎而封城,在美國的高飛鷂正在辦一個130人參加的華人除夕餐會,孩子們的樂團大出風頭。「當時,美國這邊大多數人還不知死活,要嘛以為那是亞洲人的事,要嘛認為反正最後會自然消失。一直到紐約疫情大爆發,疫情一度使得醫療系統近乎崩潰,民主黨的谷莫州長竟然下令把患者移到安養院隔離,引起一波老人死亡潮,人們才警覺到糟了。」高飛鷂說,當時他們沉浸在除夕的狂歡中,沒想到後來疫情遍染美國。

 

疫情很快在全世界爆發,台灣非常有效的執行口罩政策,遏止了病毒的傳播,但在美國戴口罩這事可以吵到違憲,紐約地鐵一度禁止員工戴口罩,說那樣會引起恐慌,甚至華人戴口罩也會被針對性的攻擊,加州則有居民上電視說:「上下兩張嘴都得呼吸。」

 

總統川普是第一個帶頭不願意戴口罩,他在電視上大喇喇地說:「我們全國才1000個人確診…又說: 這疫病久了就會消失,不是這樣嗎?」

 

這突來的疫情,讓高飛鷂看到美國社會的個人主義展現出強大的負面效應,後來川普連任失利,他認為是因川普淡化了疫情所導致的負面效應,其次才是放寬郵寄選票,讓平常只愛出一張嘴卻懶得去投票的民主黨支持者的票大量湧出來。
 

至於在生活上,從疫情爆發的2020年3月初起,孩子只有在家視訊(online)上課,高飛鷂跟孩子的相處時間就更長了,那段期間餐廳不開,教堂不聚會,只能窩在家裡,只有賣場開放,但是強制必須戴口罩。



「因為是Online 上課,老師都有默契的不會給孩子不好的成績,所以全A的成績才是亞洲孩子的正常表現。」高飛鷂在疫情中又做出這樣的觀察。

 

到了9月開學,學生可以選擇上到校(in-person)上課,或視訊課,他的孩子選擇Online, 一方面出於對孩子的信心,二來更因為孩子多,感染風險以倍數增高,當時又還沒有疫苗可打,所以做此選擇。一直持續到 2021年6月學年結束,9月便恢復全面上課了,除了戴口罩之外,各種聚會活動一切如常。

 

高飛鷂表示,拜登把打疫苗當作上任後最重要的任務,到處設立疫苗接種站,甚至超市也有,甚至到了有獎金可以拿。而且施打順序安排得很專業,從高危險群開始打,接著是65歲以上老年人,再往下延伸到18歲以上,現在則是12歲以上都能打到BNT Pfizer,而且只有Pfizer做過12歲到18歲的三期試驗,目前已經有67%人口打完至少兩劑疫苗,全部是聯邦出的錢,連重症的治療也一樣,有保險的靠保險,沒有保險的也是聯邦補助。

 

但是Delta變種來襲時,還是引起一大波確診潮,光是高飛鷂居住的奧勒岡州從單日確診就從每天400多直接跳到1500左右。


這一次的Omicron 更是疫苗加口罩還是招架不住。奧勒岡州1月20日就超過一萬人確診,以人口等比換算,相當於台灣有55000人確診,90%是Omicron,但死亡人數只有8人。他認為考量確診與死亡的時間差來估計,死亡率大約是1/1000,的確有流感化的跡象。


寂使疫情嚴重,高飛鷂看美國人還是一切活動如常,舞照跳、馬照跑,生活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他覺得美國人對於疫情的反應差異很大,與族群和地區相關。華人可能是最緊張的,以地區來說是沿海的民主黨主政的州比較小心,最不在乎的是中西部保守的農業州或山區,他們信仰上帝,崇尚大自然,幾乎沒有人戴口罩。

 

他也深刻的體會到,疫情除了讓川普連任失利之外,影響最大就是造成全球通貨膨脹,一則因疫情而停工、停飛、造成供應鏈大混亂,所以物價上漲。


二則美國政府閉著眼睛發紓困金,每次動輒2至3兆起跳,佔GDP的10%,像高飛鷂這種已經退休靠收房租過日子的人,過去兩年政府的紓困他一毛錢也沒少收,聯邦紓困補助11000多美金直接匯入帳戶強迫領取,他認為就是因為突然多出這些錢在市面上亂竄,所以股市、房市大漲,不通貨膨脹也難。

 

高飛鷂(後排左一)全家福。(圖片由作者提供)

 

通貨膨脹,對高飛鷂有直接的影響,因為他經常性的整修房子,有時還得更新整個浴室設備。忽然間工人貴了,過去每天250塊工資,現在沒有350根本叫不到人;材料也貴了,還經常缺貨,例如淋浴間的玻璃隔間,從700塊有找到現在的900塊。去年買一個浴缸,原本年底交貨,拖到前幾天才終於接到通知去領貨;至於3噸的分離式冷氣設備,以前連設備帶安裝 2600,現在3600還不夠。
 

至於疫情對高飛鷂的生活影響倒是不大,因為他已經退休,這十幾年來對這家的照顧與陪伴乃時時刻刻,所以被關在家裡兩年,並沒有太大的不適應,唯一的遺憾是回不了台灣。


上一次回台灣是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兩年多回不去,他非常想念朋友,想念台灣的美食,怎麼辦呢? 還好有臉書,有LINE,可以和親友聯繫,至於家鄉味,就靠忠心老友時不時寄來蛋黃酥、烏魚子,甚至他習慣穿的三槍牌內衣和黑人牙膏都有人寄給他。


農曆新年又到了,原本半年前就計畫再辦一次除夕晚會,因為Omicron大爆發,應該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參加了,只好宣布今年不辦了,還好大兒子也移民到美國,今年的年夜飯就全家一起跟兒子一家過了。

 

陳伯恩在加拿大 為確診同事而加班

 

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陳伯恩,近日工作量大增,因為幾位罹患新冠肺炎的同事請病假在家,許多工作就落在他身上。

 

加拿大人口大約3800萬人,超過290萬人確診,目前每天一萬多人增加中,平均1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中鏢,隔離在家養病期間,同事的責任就大了,這樣的情況很普遍,陳伯恩不是特例。

 

陳伯恩自稱是活過半世紀移民加拿大的台灣人,2006年底以技術士移民的方式移居温哥華,已婚,伴侶是加國白人,兩人感情甚篤,膝下無子,小倆口的生活頗為愜意。他旅外的時間佔了人生一半,大學和碩士在美國舊金山完成,回台在台灣的美商公司工作5年,剛好歷經SARS風暴,至今印象深刻,他便把當初在台防疫的方式複製到溫哥華的生活。所以即使疫情初期有點擔心,但經歷過SARS,讓他成為公司裏的防疫建議者的角色,堅持在工作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同事們也都認同,也就沒有那麼擔心受怕了。

 

儘管加國染疫的人不少,白人防疫的觀念跟台灣人也有落差,但他不會像生活在台灣的人那麼緊張,每天緊追疫情新聞跑。反倒覺得疫情對他的衝擊其實利多於弊,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工作中雖然有許多風險,但很穩定,他還因工作表現不俗而加了薪。

 

他的工作其實是風險偏高的零售業,但他儘量減少和人接觸的機會,每週只上一次超市,大部份時間都待在舒適的家裏。他很宅,因為小時候父母做生意沒時間陪他,讓他養成獨處的習慣,以至於在這大疫情時代裡,他仍然得以享受著自己的小日子。

 

溫哥華在卑斯省,沒有因為疫情而讓社會混亂,當地的政府首長因防疫措施得當,民眾支持度很高而再次連任。他認為可能是温哥華的亞洲移民較多,而且教育程度比較高,所以比較配合政府的要求。不過還是有零星的抗議事件,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反接種新冠疫苗的抗議民眾堵住了醫院急救室的出入口,嚴重展延需要立即送醫無辜的病患。

 

現在加拿大人已經習慣與病毒共存了,卑斯省政府冶已宣布把新冠當流感來看待,但積極防疫,公共場合和室內都要求要帶口罩,目前已超過八成人口接種疫苗,12歲以上疫苗接種率是全加拿大最高的,達百分之85。和台灣一樣有全民健保,疫苗免費,他已完成二劑BNT Pfizer施打,第三劑則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混打了莫德納以提昇防護力,接種後心情就比較放鬆了。

 

要說疫情對他的衝擊,應該是無法回台與爸媽一起過年吧,過去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抽空返台與家人親友敍舊,但在大疫之下,他已經兩年多沒回台灣了,想家的時候就抽空與父母視訊話家長,關心兩老的身心健康。

 

農曆年到了,溫哥華的華人多,農曆年其實很熱鬧,但因為他在零售業工作,年節很忙,並沒有過節的心情和氣氛。但他很想念台灣的春節美食圖像,例如佛跳牆等豐富的年菜,只是他不太會做菜,還好溫哥華找得到台灣餐館,但價位很高就是了,偶而想家就去打牙祭,慰藉一下旅外思鄉的心情。

 

林其宏在法國 逐漸習慣與病毒共處  

 

2017年林其宏踏上法國打工度假的旅程,工作了 一陣子之後,決定留下來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一待就是五年。2019年歲末武漢疫爆發,很快席捲歐洲,隔年三月法國封城,當時他正在進行論文的訪調,主要對象是當地華人。由於華人經歷過2003年SARS疫情風暴,對傳染性肺炎很敏感,一些中國餐廳關門歇業,很多訪問對象沒來由的取消約訪或延後,跟指導老師討論過後,便採線上訪談。迄今,法國總人口六千萬中,總確診人數超過1700萬,近日在Omicron的襲擊下,單日確診人數就高達30萬。

 

疫情初期,法國人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嚴重的流感,只有亞裔人士會戴口罩,林其宏亦然,他還準備了乾洗手,看在法國人眼裡,覺得太大驚小怪,好幾次戴口罩走在路上或搭車,都有人對他投以奇怪的眼神,他觀察到只有少部分重視健康及易患重症的中老年人會戴。當時法國政府還宣布沒有戴口罩沒必要,甚至有官員說不知道怎麼戴口罩。

 

林其宏戴口罩,一度讓法國人覺得很奇怪。(圖片由作者提供)

 

法國人有多不愛帶口罩?林其宏說:「一月疫情開始時剛開學,我就戴口罩上課了,當時有位老師穿著像防護一樣的斗篷,卻沒戴口罩。」

 

直到染疫人數突然暴增,醫療體系緊繃近乎癱瘓,到了2020年中有年輕人染疫死亡,同時發現後遺症比流感嚴重,法國人才警覺到嚴重性,開始有人在社群媒體呼籲要重視Covid-19的防疫,政府才規定室內公眾場合必須戴口罩,疫情更嚴重之後,才規定戶外也要戴口罩,但仍有部分人不以為然,甚至巴黎還出現抗議人潮。

 

雖然戴口罩被另眼相看,也聽說巴黎亞裔人士被歧視,被罵中國豬,但林其宏沒有這類經歷,就他的觀察,法國是多元種族的國家,歧視問題很敏感,政策也極力做到各族群平等,是比較平等的社會,不會像美國有亞裔的人被追著打,即使日常歧視還是有,跟這一波並沒有新的歧視詞彙出現,所以被罵中國豬未必跟疫情有關連 。反倒阿拉伯裔、北非裔的穆斯林因反恐而被當作潛在威脅,所遭受的歧視更嚴重。

 

在疫情中,林其宏觀察到法國人和台灣人很不同的行事風格,台灣人很聽政府的話,服從權威,法國人剛好相反,有反抗意識,他們常講的一句話:「不好的命令會危及性命,你要執行嗎?」

 

一般人認為法國人幽默,其實很懂得諷刺,所以當疫情非常嚴峻時期,一些人在固定時段集體以拍手等方式為醫療人員打氣加油,就有人就反諷地說:「醫護人員不需要你鼓勵,他們只希望你戴口罩。」 即使如此,至今還是有人不戴口罩。

 

因為封城,很多行業停擺,法國政府馬上紓困,馬上有人批評大企業拿得快,小商家拿得慢。總算把法航這類關乎民生的重要企業保下來了,去年底政府的新政策是廣發小紅包。

 

雖然去年底防疫政策逐漸緩和,卻因疫情引發全球物流塞車,加上之前狂發現金紓困,造成政府財政壓力以及物價上漲,讓總統馬克宏的支持度一路下探。可能是為了舒緩種種不滿,加上四月法國馬上就要舉行總統大選,所以從12月開始,只要稅後每月凈收入低於2千歐元的法國人,馬上發100歐元的 「通貨膨脹補助金」,以因應汽油價格的增長。但政府強調這個小歡樂是暫時的。

 

馬克宏最近一反之前防疫政策的反覆,強推疫苗護照,雖然引來反彈,許多法國人認為這是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但他前陣子要求民眾打第三劑卻突爆粗口:「Les non-vaccinés, j'ai très envie de les emmerder. 」意思是,我很想找那些沒打疫苗的人的麻煩,這個emmerder其實是罵人的髒話,雖然又激怒部分民眾,卻讓支持度一路飆高,因為有人認為他終於硬起來了,表現出防疫的決心。林其宏說,奇怪的是,他至今還不表態是否參選連任。

 

前年三月封城之後,改成線上教學,外出購物還要填外出單,但不會有人盤查,很符合法國自由派的風格,政府還給人民每天一小時放風時間,可以出門慢跑或溜狗。到了夏天,因為違規的人很多,限制才愈來愈多。

 

林其宏居住的城市尼姆(Nîmes )亞裔人很少,疫情第一年因為有論文的壓力,不知不覺就結束了,他到暑假疫情緩和才跟朋友見面喝咖啡。疫情第二年拿到碩士學位,轉而攻讀博士班,又在大學兼課教中文,所以一周需要出門兩次。其餘時間他都宅在家。

 

林其宏在家包湯圓。(圖片由作者提供)

 

經過2020年一年的線上教學,普遍發現學生學習成效不好,政府便規定全面改成實體上課,但未滿18歲的學生到校上課卻被要求驗PCR。可能法國人比較誠實無欺,學校不會要求學生出示檢驗證明,只要在表單上勾選是否驗過即可,但也造成出席率偏低,如果老師染疫,出席率更低,讓一些家長很困擾,認為政策朝令夕改,加上老師同時要上實體課,也要兼顧居家隔離的學生的線上課,工作量大增,學校行政也因此增加額外的工作,但薪水沒增加,所以上週中小學老師就出來罷工。

 

林其宏任教的學校禁止遠端上課,目前Omicron襲擊,法國總人口六千萬中,單日確診人數就高達30萬,總確診人數超過1700萬,期末考的核心課程卻把學生集中在大禮堂考試,有一天他監考的學生高達180人,這在台灣簡直無法想像。不過他說他已經不緊張了,疫情剛開始時,走在街上看到人沒戴口罩他還會害怕有病毒,但法國的政策是與病毒共存。他說:「我盡量做到保護自己,打三劑疫苗,戴口罩,乾洗手,即使真的染疫,現在也都是輕症,不需要那麼緊張。」

 

他接著說:「台灣的政策是清零,反而讓大家很緊張。」看到台灣媒體針對疫情下的聳動標題卻報導只是猜測的內容時總是會生氣,例如「OMICROM也會死人,就算輕症也會有後遺症,讓你一輩子活在痛苦中」,他認為這種說法會造成恐慌,對民眾的心理健康有害。

 

開始打疫苗之後,法國推動疫苗護照,很多人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人認為是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陰謀。總之,疫苗覆蓋率已經達80%,有打疫苗的人快篩就免費。林其宏因為工作需要,三劑已經打好打滿了

 

因為疫情,林其宏三年無法回台灣,他跟家人的關係很親密,卻因為疫情而阻隔,只能透過LINE跟父母家人報平安,但是他住在小城市 ,網際網路不穩定,有時也會很困擾。前一陣子弟弟生病,讓他非常擔心萬一必須趕回台灣卻沒有班機,甚至懷疑自己到法國尋夢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所幸病情已經穩定了。

 

旅居法國五年,林其宏還是喜歡台灣料理,但他居住的城市尼姆(Nîmes )沒有台灣餐廳,法國的餐廳外送也不像台灣這麼方便,疫情初期生意一落千丈,當時法國餐廳還不知道怎麼做外賣,後來才因應疫情設計新的外賣餐包。

 

農曆年到了,他很想家,去年除夕跟家人利用視訊圍爐,看到一桌好菜卻吃不到,有種被炫耀的失落。只好自己下廚,他已經學會包湯圓、燉牛肉湯,最近農曆年到了,想做蘿蔔糕,下次回台他應該可以辦一桌來向爸媽炫耀了。不過今年過年他忙於工作,只能透過視訊來品味台灣家中的圍爐大餐。「如果這陣子有額外收入,就到華人餐廳買一兩樣來慰勞自己。」林其宏語帶些微的落寞,只能期待疫情早日結束,真能與父母團聚共餐,不必再用視訊了。

 

小楷求學在日本 從「媽寶」變「寶媽」

 

小楷是個日本迷,高中畢業後,就前往日本岐阜縣念大學,目前在岐阜縣一家醫療機構實習,原本寒暑假一定回台度假,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他有兩年多無法返台了,因為實習沒有足夠的長假,無法配合返台需要隔離的兩周,只好作罷。目前日本總人口1億2千多萬當中,總確診已超過235萬人。

 

最近日本在Omicron的侵襲下,每天確診以數萬人之多,1月26日破七萬,不過小楷還是老神在在,因為是學生,一般都守規矩,生活很規律,大抵配合防疫政策,所以小楷並不覺得大疫來臨造成太多生活不便,唯一難耐的是,他不能返台回家與父母及妹妹相聚,尤其見不到媽媽,讓他十分不耐。

 

之所以如此,乃因他是個典型的「媽寶」,從小就被媽媽當「媽寶」來養,母子倆黏得很緊,而且在各方面互相欣賞,尤其最愛母親的廚藝,他在日本念大學期間,他的母親兩三個月就飛過去兩個禮拜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做菜給他吃,幫他打掃清理,假日一起出遊,要不是因為台北還有家人要照顧,她肯定就跟兒子住到奇阜縣了。但是疫情爆發之後,他沒法飛回來,母親也沒辦法飛去日本,兩人只好天天熱線,而且造三餐打。

 

小楷跟媽媽的感情好到什麼地步呢?他的妹妹說,每天line三個小時,視訊照三餐打,外加下午茶或晚安曲,他在煮東西的時候,台北的媽媽也在洗菜挑菜,兩人就聊起今天各自煮的菜,煮好吃飯又邊吃邊聊,從桌上料理到工作上的大小事,路邊遇到的小風景,到小小的感情困擾,想追哪個女孩,或哪個女孩對他有興趣,通通鉅細靡遺地跟媽媽聊,不時聊到哈哈大笑。

 

可以和媽媽聊天來化解思親之情,那「媽媽的味道」怎麼辦呢? 他開始學做菜,當然是透過視訊跟媽媽學買菜、洗菜、下鍋。至於他想念的台灣小吃,蚵仔煎、草仔粿、麻糬,買不到怎麼辦呢?母親會做的,一樣跟媽媽學,媽媽不會的,母子倆就一起看youtube學。

 

這兩年令這對母子最感驕傲的,就是小楷學會了草仔粿的做法,他喜歡宜蘭包鹹綠豆餡的口味,就到處找鼠麴草,再買糯米用果汁機打成米漿做成米糰,看著食譜把綠豆煮熟,再加入薑未、糖、鹽炒到乾做成餡,「愈做愈像呢!」他透過視訊得意的說。

 

不僅如此,他還得意的表示,有一陣子買不到綠豆,他就用紅豆代替,買不到鼠麴草,就買艾草粉,反正就一定要變出草仔粿來。

 

對於日本近日飆高的疫情,小楷反而不太在乎,他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防護便好。雖然見不到家人,他還滿慶幸自己在日本度過大疫時代。他說:「日本人比較溫和,遇到沒戴口罩的人,只會多看幾眼,不會當面要求人戴口罩,所以沒聽說像台灣那樣在超商被提醒戴口罩就起衝突的事件。」

 

日本的疫苗覆蓋率經超過八成,但小楷沒去打疫苗,因為他和母親都是新冠疫苗的懷疑論者,一般流傳的反新冠疫苗的說法,母子倆倒背如流,堅持不打疫苗,他的父親本來想打高端,也被母親阻止,但是他實習的工作需要與民服務,一般都會打好打滿,主管對於他的決定也就道德勸說一下,或利用同儕壓力,慫恿他去打疫苗,並沒有言語譏諷或逼迫他。

 

「或許是因為我是外國人吧,他們比較不在乎,我有一位日本同事本來也不想打,後來被叫去說了一頓,就去打了。」小楷這樣推斷。

 

沒打疫苗,他被要求做過一次PCR,是陰性,加上他口罩戴好戴滿,清潔工作也做得徹底,同事們也就沒說什麼了。

 

「其實我在生活上也沒有特別小心,我假日還是會出去玩,春天要去賞櫻,秋天要賞楓,還有參加日本的傳統節慶活動,很熱鬧,我一個都不會錯過。」

 

「我認識的日本小販也有很多沒打啊,反正去哪裡都要戴口罩,那才是最好的防疫政策,如果我在台灣,可能會被罵成"防疫破口",所以暫時我還是待在日本好了。」

 

最後小楷堅持不提供照片,為的還是他的母親,他說:「萬一人家看到我的照片,認出我媽,那她不打疫苗的事一定會被揪出來攻擊,台灣道德魔人很多啊。」看來疫情讓他從「媽寶」中成長,懂得該如何「寶媽」了。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

 

關鍵字: 旅外台人 過年 疫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