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解除所有防疫措施,與病毒共存。(湯森路透)
北歐國家丹麥在2月1日解除所有防疫措施,成為歐盟第一個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成員國。儘管如此,這個人口僅580萬的北歐國家,單日確診數卻超過4萬、確診率比多數國家都還要高,也讓外界好奇丹麥政府為何敢全面開放。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彼得森(Michael Bang Petersen)2月2日接受美國文化評論雜誌《大西洋》(TheAtlantic)的專訪時指出,丹麥疫苗接種率高,重症率下降、住院時間縮短,讓新冠肺炎不再被視為危及社會的疾病。
被問及政府決定全面開放的原因,彼得森指出,丹麥政府對醫療系統進行監控,發現丹麥各大醫院的重症病房住院人數持續下降、患者住院時間也比前幾波疫情還要短,接受治療的人數同樣也在下降,顯示醫院負載量並未吃緊。
彼得森強調,丹麥確診數攀升、住院數反而下降的原因有兩點:第一,丹麥疫苗接種率非常高,81%的成年人已接種完兩劑疫苗、61%的民眾打完第三劑疫苗;其次,Omicron變異株比之前的變異株還要溫和,讓丹麥的醫院系統不會承受龐大負擔。
被問及為何選擇在2月初解除防疫限制,而非等到Omicron疫情趨緩時再全面開放,彼得森強調,丹麥政府如果要維持防疫措施,必須要認定該疾病對社會的重要運作構成威脅,即便如此,這也只是暫時措施,一次維持數個月,到時政府必須決定是否要延長防疫措施。
最近一次的防疫措施於2月到期,政府必須在此之前判定新冠疫情是否對社會重要運作構成威脅,結果無法判定疫情對社會構成威脅,因此決定解除防疫措施,「重要的是要明白,等待政府解除防疫措施的過程並非毫無代價,流行病影響社會每個層面,防疫措施則暫時限制基本民主權利,當威脅不再嚴重時,就有義務迅速解除防疫措施。」
彼得森認為,延長防疫措施、等到Omicron高峰期過了之後再解除防疫措施可能有意義,但這個決定同樣需要代價。
彼得森指出,民眾支持解除防疫措施,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強烈反對所有防疫措施,人們在意的是醫療體系不會超載,當他們擔心疫情擴散、衝擊醫療體系時,就會支持防疫措施。
被問及是否考慮到新冠肺炎長期副作用(Long COVID)時,彼得森指出,該國有負責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診所,政府做決策時也有考慮後遺症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根據衛生部門公布的資訊,鮮少患者出現長期副作用,多數人頂多只是出現短期喪失嗅覺、味覺等症狀。
被問及對於疫苗強制令的看法時,彼得森強調,丹麥民眾支持施打疫苗,也反對疫苗強制令,國內政黨也沒有大聲疾呼要實施疫苗強制令。他透露,當初規劃防疫措施時政府確實有討論過疫苗強制令,但最後還是排除這個方案,他認為原因有兩點:其一、丹麥疫苗覆蓋率高,民眾覺得並不太需要強迫其他人打疫苗;其二、有研究顯示,疫苗強制令反而適得其反,讓民眾覺得被強迫做某些事情,進而不信任政府、反對施打疫苗。
The clearest example of this is the drop in ICU (graph by @@mikaelmilhoj). According to @SSI_dk the drop is caused by the shift from delta to omicron infections (https://t.co/SCVa4sOTRd). Current excess death is still driven by the delta wave that was crush by omicron. (8/19) pic.twitter.com/lYTGR3qKt2
— Michael Bang Petersen (@M_B_Petersen) February 1, 2022
根據丹麥衛生部的統計,該國3日新增4萬4225人確診、21人死亡,累計共有188萬7161人確診、3811人死亡。
在疫苗施打方面,全丹麥582萬人口中,有82.6%的人施打至少一劑疫苗,其中有80.9%打完兩劑疫苗、60.9%的人打完三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