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在伊斯坦堡地底下的宏偉皇宮 東羅馬帝國的地下水宮殿

克里斯.費區(Chris Fitch) 2022年03月18日 20:00:00
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位於街道下方10公尺,建於西元532年。(CC BY-SA 3.0 Dpnuevo)

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位於街道下方10公尺,建於西元532年。(CC BY-SA 3.0 Dpnuevo)

地下水宮殿 Basilica Cistern

沉陷在伊斯坦堡街道下的宏偉宮殿

 

皮特魯斯.吉留斯(Petrus Gyllius)是一名學者,熱愛找尋周遭各種怪奇問題的解答。1545年,他探訪偉大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名充滿好奇心的旅人被城市居民流傳的奇怪謠言引起興趣:在鹹鹹的馬摩拉海(Sea of Marmara)岸邊,位於愛琴海與黑海之間,在地下室以下位置的洞裡能裝到一桶桶淡水。更了不起的是,桶中有時會出現淡水魚,有些當地人甚至會放線下釣鉤,抓魚當晚餐。對於皮特魯斯這樣一名魚類學家兼風土地志學家,這種謎團當然讓他心癢難耐。挖了其中一個地下室後,他除了速寫本和火把,還帶上其他工具,發現了藏於街道下方10公尺的壯觀地下構造。這裡可以看到神祕的魚類在巨大人工湖中四處悠游,周遭圍繞上百根高聳大理石柱,一路延伸至上方的拱形天頂。 

 

這座令人驚豔的建築建於西元532年,按照查士丁尼大帝一世(Emperor Justinian I)的命令建成,其目的是要儲存淡水以供應他的莊嚴聖殿,也就是至今仍占據伊斯坦堡天際線的巨大圓頂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一切多虧了估計7,000 名奴隸的辛勞,完成占地9,800平方公尺的儲水池──比國際足球場還大──坐落在現已拆除的教堂拱廊(Stoa Basilica)下方。

 

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平面圖。(聯經提供)

 

由336根排成一列列的柱子支撐,每根9公尺高,回收利用前羅馬廢墟遺留下來的大理石材材料建造,內部儲水池由20公里長的導水道引水填滿。若裝至最高容水量,將高達近80,000立方公尺,約30個奧運尺寸的游泳池,足以填滿倫敦皇家阿爾伯特廳。

 

地下水宮殿可能是該時期建在君士坦丁堡下至少30個儲水池中最宏偉的一個。這些池子大小各異,卻個個有同樣令人難忘的壯觀氣勢,強壯的外部防禦牆,高聳的拱形穹頂,反映帝王對這些水資源的重視程度。由於當時仍持續不斷有來自侵略者的攻擊威脅,以及不懷好意的野蠻民族或敵對軍力,試圖切斷自然水源供應,這些儲水池讓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得以握有數月的乾淨水源。

 

雄偉的大理石柱點綴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下方最大的儲水池。(聯經提供)

 

君士坦丁堡經歷變遷──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和他的鄂圖曼帝國勢力在長達兩個月的圍城後最終殞落──成為現代化的伊斯蘭大都市,是富饒的鄂圖曼帝國中心,見證城市的激烈改變,諸如富麗堂皇的教堂重新變換用途,轉為清真寺。不過查士丁尼寶貴的儲水池待遇就沒那麼好。城市的新居住者對這種沒在流動的濁水沒什麼興趣,任憑它們逐漸淪為廢墟。因此,當吉留斯終於踏入這個遭到遺忘的儲水池,見到的是 一個裝滿廢棄物殘骸、野生鯉魚甚至屍體的地方。 

 

不過,此時距離教堂和其他儲水池的重建再生仍有數世紀之久。儘管最初各自在18和19世紀有過重建的意圖,地表上城市成長的同時,這些輝煌建築仍遭放置,逕自惡臭衰老。一直要到1985年 (在這座城市改名為大家更熟悉的「伊斯坦堡」數十年後),這個富有歷史意義、位居地下的城市才終於修復、再度注入活力,並在 兩年後重新對大眾開放。現在它是伊斯坦堡首屈一指的觀光勝地, 歡迎訪客前來,從地表走下52級階梯,一窺Yerebatan Saray──也就是土耳其文「沉沒的宮殿」之意。 

 

顛倒的梅杜沙頭顱成為兩根引人注目的柱子的基底。(聯經出版)

 

其中蘊藏諸多令人敬畏的寶藏裡頭,還有位於兩根柱子基底的石製梅杜沙頭像。她是滿頭蛇髮的希臘怪物,能將人變成石頭 (真是諷刺)。其中一尊梅杜沙側躺,另一尊則完全倒了過來,讓我們得知,這些羅馬時代的建材對於建造儲水池之人而言,只不過是某種毫無意義、可隨興置換的積木。這座儲水池甚至躍上大銀幕,出現在大預算的好萊塢改編電影背景中,如龐德的《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與丹布朗的懸疑電影《地獄》(Inferno)。對一個消失於世好幾世紀的隱藏儲水池來 說,確實是個出乎意料的轉折。

 

※本文摘取自《地底世界地圖:隕石坑、螢光蟲洞、皇陵、古城、隧道、防空洞、地下鐵、藏寶庫……探訪埋藏人類歷史與記憶的地下殿堂》,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克里斯.費區(Chris Fitch)


很會講故事的克里斯・費區住在紐西蘭,是一位作家及地理學家,及皇家地理學會發行的《地理》雜誌的資深撰稿人。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希臘、澳洲、肯亞、加拉帕戈斯群島,挖掘荒野、文化、保護等方面的故事。此前,他也待過所羅門群島、韓國,並曾在台灣旅居四個月。他的處女作《蠻荒地圖》(Atlas of Untamed Places)獲得了2018年愛德華・斯坦福旅行寫作獎的提名。 他的第二本書《全球化地圖》(Globalography)也頗受好評。

譯者簡介

林琳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
偽台北人,浮沉出版業。
喜歡黑貓、慢跑,以及一人旅行。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