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菸團體拒絕加熱菸,等於讓癮君子只能繼續使用危害最高的紙菸,並讓二手煙持續影響不抽菸群體。(資料照片/葉信菉攝)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曾經有一個老太太帶了自己的孫子到海邊,突然一個海浪打過來,把孫子給捲走了。老太太不會游泳,非常無助,她大喊:「上帝啊!救救我的孫子吧!」也許上帝真的聽到他的吶喊,一個浪再拍過來時,把她的孫子毫髮無傷地送回岸上。老太太萬分感動,抱著孫子,然後她又向上帝說:「我孫子還有一頂帽子呢!」
這個笑話的精神是分辨「重要」和「不重要」。生活裡我們是否會經常遇到以下這些狀況:對於日常消費非常節省,但對於大筆投資卻經常只是輕信朋友一句話?或是小消費會貨比三家,但面臨重大決定卻異常草率…類似的狀況都是因為我們沒能去分辨出重要和不重要的東西,而想改變這個局面,一個科學的做法,就是給每件事附上一個數字,或是「概率」。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風險都是小數字,但其實我們的腦袋很難理解特別小的概率,例如1/7000和3/10000等這些特別小的數,究竟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不一樣的影響,其實我們很難判斷。也因此,會有些團體或媒體,就會利用這個弱點,以聳動的標題企圖來影響我們的認知。
過去英國就有一個例子。英國有一種口服避孕藥賣得很好,但政府研究發現,這種避孕藥會讓婦女得血栓的機率增加一倍。後來研究上了報紙,很多女性看到報導乾脆連避孕藥都不吃了,結果英國那一年多了好幾萬人懷孕,且多了一萬多人做人工流產。
問題是,得血栓的風險究竟有多大呢?事實上,一般婦女得血栓的機率為1/7000,本來就是非常小的數,就算機率增加一倍(2/7000),得到的數值依然很小,甚至比出門遭車禍的機率都還低。為了這麼小的概率放棄吃避孕藥,而要每年犧牲掉一萬多條嬰兒性命,抑或是在未準備好的狀況下迎接新生兒,這難道不是撿芝麻掉西瓜嗎?
因此,哪怕只考慮安全,也不應該一聽到有風險就變色,應該要把所有風險綜合比較之後,做的決策才有意義。
再舉一個爭議例子,針對該不該納管加熱菸,反菸團體曾在媒體上表示,加熱菸裡有尼古丁導致使用者成癮,且「菸品有62種有害物質,而一般超市食品中有一項有毒物質就會下架了」。乍聽之下沒有毛病,但細細探究我們發現反菸團體的論述存在極大謬誤。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是,加熱菸有害與否,應該與紙菸做比較,怎麼會把加熱菸拿來跟超市裡的香蕉西瓜比較?
其次,在進行綜合判斷時,我們也應該去了解究竟所謂有害的「程度」是多高?筆者找到美國食品藥物總署FDA報告的三個結論:1.加熱菸因為使用過程沒有燃燒所以沒有二手菸問題。2.產生有害物質的「量」為紙菸的5%到34%。3.尼古丁含量則與紙菸一樣。據此我們可以得知,加熱菸作為菸品,綜合危害是比紙菸還少的。
最後,我們還是得把菸品中的各項風險拿來做權衡比較。就筆者角度,二手煙顯然是最先要被考慮的,畢竟台灣近二千萬民眾皆非吸菸者,但卻屢屢受到二手煙危害。其次是菸品的致癌風險,最後才是尼古丁上癮的風險。
但是在反菸團體的眼中,他們追求的顯然是「零風險」,只要有風險,不管是尼古丁還是致癌物質,只要有風險就不應出現。但拒絕了加熱菸,讓癮君子只能繼續使用危害最高的紙菸,並讓二手煙持續影響不抽菸群體,這難道是明智的決策嗎?
面對風險,有些人盡可能在黑白之間找出灰度,考量所有風險,看風險大、小、重要性、給予權重,最後做出決策。也有些人會像反菸團體,不看數字、不信權威,只有黑白絕對值,不存在灰度,只要有一丁點風險就全部反對,就算提供權威數字他也認為是假的。
面對風險採取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而錯過了在過程中任何改善和進步的可能選擇。無論是個人生活決策,抑或是反菸團體犧牲全台民眾健康利益來獲取自己的道德光芒。這些撿芝麻掉西瓜的錯誤,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嗎?
※作者為NGO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