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限將至!農地違章工廠近半未申請納管 綠委擬聲請釋憲

上報快訊/徐建峰 2022年02月21日 10:08:00
違法農地工廠有近半數仍未合法登記,立委擬提釋憲。(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違法農地工廠有近半數仍未合法登記,立委擬提釋憲。(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修正法案2.0版2020年3月20日上路,要求違法農地工廠,在2年內須申請納管,但今年3月19日期限將至,全國約4.5萬家未登記的違章工廠,仍有近半數仍未申請,這些未登記工廠恐遭斷水斷電。業者陳情苦嘆法規不合理,民進黨立委林岱樺將針對農委會所規畫的「農產業群聚地區」聲請釋憲,檢視是否違憲或牴觸母法。

 

僅管具有安全隱憂,台灣違法農地工廠依然處處可見,「《工輔法》2.0」在2020年3月20日修法上路,要求低污染的既有未登記工廠,在2022年3月19日之前內申請納管,並於3年內提出工廠改善計畫,在10年內設法取得「特定工廠登記」,最後須在20年內完成地目變更,走向合法。

 

「《工輔法》2.0」歸納對象包含,對於2016年5月20日之後設立的農地違章工廠(新增未登記工廠),採取「即報即拆」、「斷水斷電」的措施。至於該日期之前設立的農地違章工廠(既有未登記工廠),高汙染者將輔導轉型、遷廠,否則斷水電、拆除;低污染者,則可依循規範,由政府納管。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表示,4.5萬家未登記工廠中,已有2.3萬家申請邁向合法化,今年3月19日納管申請截止日後,在「不能納管地區」的未登記工廠,將交由地方政府視稽查量能,給予斷水斷電。但業者想取得「特定工廠登記」須自費改善消防、環保及水利設施,對小業者仍具門檻,眼看2年期限將近,多數並不願意配合。

 

據環團估計,由民眾檢舉,農地違章工廠自2019年起,由已知的4.5萬家,擴增到近期的5.4萬家,與官方實際的統計數字,落差近萬家。環團擔憂,地方恐有更多農地工廠黑數尚未列管。

 

經濟部與農委會另針對位於「農產業群聚地區」的1134家既有低污染未登記工廠,同時增列3項但書,包含從事農業相關行業別或製程者,位於都市計畫區、非都市土地的鄉村區、工業區,或是1公頃以上由建築用地為主,形成的聚落範圍內者,以及位於農產業群聚地區邊緣者,仍然可以納管。

 

 

經濟部說明,即使新增上述但書,申請納管的工廠只有近140家,也有業者陳情,部分地方政府並未按照但書予以實質審查,就決定不受理。

 

其中,有農地工廠業者陳情,對於申請過程與項目表達不滿。現況是,若農地有地層下陷或鹽化等不具優良農地性質的情況,無法當農地使用,工廠就無法申請特地工廠登記(簡稱特登)。並且,根據法規,特登工廠的輔導對象為生產物品或加工廠,維修廠並沒有生產產品,無法納入輔導對象,「這些不合理的規定會逼業者走上街頭」。

 

違法工廠以中南部為大宗,但「農產業群聚地區」劃設範圍內,衍生問題層出不窮,林岱樺指出,高雄的「農產業群聚區」分布在農漁村,對地方經濟具一定貢獻,農委會僅靠套圖畫設,沒有實地下鄉會勘或聽取民意,連地層下陷或不利耕作的地方也被劃入,一旦特登結束,工廠永無翻身機會,農地本身因整治成本過高,也不可能恢復農用。

 

林岱樺表示,農委會使用的農產業群聚區,從憲法到任何法令都沒有出現過,「這是荒謬的行政作為,可能已經牴觸母法工廠管理輔導法」;目前除陳情行政院,也思考聲請釋憲。

 

民進黨雲林縣立委蘇治芬提及,有許多工廠因時代變遷,例如製造掃帚畚箕原料,從竹稻變塑膠,是否認定為與從事農產有關;此外,「農機廠或與農業相關產業小工廠,難道都要排除納管之外?」她指出,經濟部提出的納管整頓違章是好事,但農委會的限令讓規章執行綁手綁腳更加複雜化,保護良田與違章管理如何平衡,需跨部會協商。

 

經濟部中辦主任郭坤明表示,地方業者對於申請納管有困難,先請有意願合法化的業者繳交申請書,才有機會進入審認程序,經濟部將追蹤地方政府後續審認的結果,目前已請各地方政府積極通知業者。

 

對於部分工廠無法申請納管,農委會企劃處長莊老達則說,應先思考「當初為何要違法」的問題,並強調,農委會立場以保護優良農地,並確保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為目標。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