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浙江杭州西湖。(Pixabay)
南宋的歷代皇帝往往稱呼其所居住的杭州(臨安府)為「行在」。如前所述,這個名稱的意涵代表「天子在都城外行幸時的臨時居所」之意。亦即,杭州一直被當作只是個「天子離開本來的王城(開封)暫時外出的住所」而已。南宋的杭州與東晉的建康,都是從類似的起點,獲得了成為中華王朝「首都」之一的歷史機運。
雖然杭州原本在春秋時代曾為越國的都城,但之後就一直停留在中等規模的地方城市。西臨西湖,西南倚鳳凰山,東南接錢塘江的杭州,平地較少,較沒有進行大規模都市營造的天然基礎。到了十世紀,吳越以此為根據地開始往海上發展後,逐漸恢復繁榮。北宋時代,杭州在江南已經發展到僅次於蘇州的都市。
但另一方面,杭州的都市格局卻無法完全再現唐代長安、洛陽的規模。這些得以重現「天下秩序」宏偉構想的王都,皆是打造於北方的大平原之上。北宋的開封在唐末還只是個地方都市,但因為外城仍有擴展的餘地,因此勉強維持了作為一個首都的體面。
相對於前述這些首都,杭州雖然在都城南方的鳳凰山麓上確保了王宮居高臨下的地位,但政府各個官廳卻散布於城內各處,王宮也不像傳統的規畫般,置於都城的北面。王宮北門向北方雖然設有一條主要商店大街(御街),但外郭也未按照條坊制建設方形的城牆。因為畢竟只是「行在」,所以衍生出不少因地制宜的規畫﹝圖27﹞。
不過,在靖康之變後,杭州吸納了許多雜沓而來的北方流民,在南宋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轉變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繁華大都市。如孟元老記錄北宋開封城繁華風貌的《東京夢華錄》般,南宋杭州的繁華風情,可以參考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時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等書。
以御街為中心發展的商業區,除了金融機構之外,果菜魚肉市場、各種零售商店,陳列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從附近的農村、漁村直接送達的蔬菜與魚肉,經由水運運送到城內的米穀、衣料、陶磁器、薪炭、木材、鹽、茶、酒等國內的各式特產,一應俱全。另外,還有來自海外的香料、藥劑、裝飾品等奢侈品等,滿足富裕階層的需求。
商業活動繁榮後,酒樓、妓館、劇場等娛樂產業也應運而生。「瓦市」中有講史、說書、歌謠、曲藝、演藝等各類賣藝人聚集,娛樂市民。在杭州所誕生的商品或有償服務,可以見微知著地觀察到南宋時代「社會分工與商品流通」高度發展的具體狀況。
都市的發展,也催生出大量的商人。他們大多在王宮之西的鳳凰山麓上搭建宅邸,在杭州城內屬於十分醒目的新興階級。
商人階級對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就市場的規模,還是都市化的程度而言,南宋時期的市場經濟水準都大幅凌駕同時代的歐洲。商人馬可波羅從十三世紀末起旅居杭州,從他的遊記中,就可以窺見他對於當時繁榮狀況的驚嘆。
都市化的風潮,也影響到下層社會的民眾。他們紛紛離開自己的本籍地流入都市討生活,成為雇傭勞動的基礎人力。
這些下層民眾的「就業出路」也是多彩多姿。比如受雇於政府當士兵(募兵),就能住在都城內禁軍的軍營接受訓練,或者受雇於宗室諸王或高官、富商等當幫傭。在這些職業中如果表現不錯的話,也有機會獲得終身聘用,屬於比較好的出路。另外,若具有「一技之長」的人,也可以擔任藝人或遊妓等工作維生。就算沒有任何專長,也能從事土木工作、運輸業、水肥工等領日薪的單純勞動工作,甚至當個乞丐,或者加入盜賊團等黑社會組織,不怕找不到餬口的機會。隨著都市的發展,社會的分工日趨細化,也給了這些外來的打工者日漸寬廣的生存空間。
都市化的浪潮,也擴展到都城的周邊。以人口百萬的杭州為頂點,江南三角洲一帶分布著許多人口從數萬到數十萬規模的都市,也帶動了其他地帶中級都市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至農村後,被稱為市、鎮等提供當地產品的市場跟著誕生,這些產品也隨著村與縣(國家的末端行政單位)的網路,向大都市流通。
社會分工的細化、商品經濟的發達,加上水運等基礎設施的完備所帶來的成本削減,這些要素之間彼此互為因果,推動著都市化的發展。部分產業也成為地域特有的產業,當地不足的物資則由其他地區輸入。南宋時期,區域分工的可能性獲得充分的發展,而受惠最多的地區,就是第三章也提及過的福建。
「古典國制」的理想社會為「男耕女織」,亦即男女分工生產生活必需品(衣物與糧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到了這個時代,可以觀察到都市化的浪潮已經明顯的改變了「古典國制」中原本描繪的社會型態。
※本文摘取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丸橋充拓
1969年生。專研中國隋唐史。現任島根大學學術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代表著作:
《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岩波書店)、《唐代軍事財政与礼制》(張樺譯,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国の歴史 上(古代-中世)》(共同撰寫,昭和堂)、《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多民族社会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国古代》(共同撰寫,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譯者簡介
林琪禎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專任副教授。曾任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和春技術學院應外系及觀光系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譯有《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他們的日本語》、《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性表現規制的文化史》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