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把台灣看作烏克蘭 將遭形勢變化甩飛

藍弋丰 2022年02月25日 02:00:00
烏克蘭敢戰、奮戰,所以打回半個頓巴斯的領土,自己的戰爭自己打永遠是硬道理。(湯森路透)

烏克蘭敢戰、奮戰,所以打回半個頓巴斯的領土,自己的戰爭自己打永遠是硬道理。(湯森路透)

台灣政治上習慣「外銷轉內銷」,不管世界各國發生什麼事,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因素,都只是要用來影射國內政治的談資,此次烏克蘭危機,衍生出非常多說法,要把烏克蘭的處境跟台灣自己的政治掛勾,結果很容易遭形勢變化甩飛:一開始許多台灣人拿烏克蘭對比台灣,還同仇敵愾,反倒是中國國台辦說:烏克蘭不能比擬台灣;不多久戰爭爆發,輪到總統蔡英文說台灣和烏克蘭本質不相同,國安高層認定拿台灣類比烏克蘭是中國認知作戰。

 

其實,蔡英文總統與國台辦說的都正確,烏克蘭跟台灣面臨威脅的歷史緣由完全天差地別,普京的發言乍看之下似乎與中國歷屆領導人對台發言雷同,但是若了解羅斯歷史,就知道代表的意義有巨大落差。

 

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都把自己的歷史上推到9世紀就存在的羅斯公國,當時首都位於基輔,後世稱為基輔羅斯,基輔正是烏克蘭現在的首都,烏克蘭認為自己才是羅斯的發源地,但是,烏克蘭民族主義一方面這樣發明,歷史的事實是:雖然基輔的確是現在烏克蘭的基輔,但是基輔羅斯儘管領土廣闊,偏偏只包括如今烏克蘭的北部一部份,如今烏克蘭的國土的南方大部分都沒有在統治範圍內,因為當時是蠻族庫曼人的勢力範圍。

 

10世紀下半葉到11世紀初,基輔羅斯進入全盛時期,有了較通用的統一語言羅斯語,也是現代俄羅斯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的共祖,所以烏克蘭語跟俄羅斯語有65%語彙共通,羅斯公國也引進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信仰,在語言、宗教與經濟社會的整合下,治下的斯拉夫人開始有了羅斯人的認同,與其他斯拉夫民族區別開來。

 

13世紀蒙古稱霸歐亞大陸,羅斯公國慘遭拔都西征毀滅,此後各地分別被金帳汗國統轄,後來成為俄羅斯帝國的莫斯科大公國,本來也稱臣於其下。14世紀金帳汗國開始衰退,遭歐洲勢力反噬,立陶宛於1362年在藍水之役擊敗金帳汗國後繼續擴張,打下寬廣的大片領土一度直達黑海濱,如今烏克蘭的領土除了東南部,當時大體上都在立陶宛的控制範圍內。

 

如今烏克蘭的東南部以及克里米亞半島,則在克里米亞汗國控制下,克里米亞汗國本來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裔封地,當蒙古勢力瓦解,於15世紀末投靠新興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因此多存活了數百年。

 

莫斯科大公國原本在金帳汗國的旗幟下發展,1398年趁金帳汗國遭帖木兒重創,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反叛脫離,經過多次戰爭,最終在1480年推翻蒙古人的宗主地位,隨後逐漸發展壯大為日後的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先是自波蘭─立陶宛聯邦打下如今烏克蘭的西部,因為也是東正教、羅斯認同的斯拉夫人,也就是日後的烏克蘭人,打下後稱之為小俄羅斯。

 

 

 
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威脅,是俄國非得要拿回克里米亞的基本原因。(克里米亞半島版圖/維基百科)

 

新俄羅斯出現

 

之後,在漫長的俄土戰爭中,最終征服併吞了克里米亞汗國,戰亂中以及占領後原本的韃靼人逃亡大半,於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就移居進入,稱之為新俄羅斯。

 

由此可知,歷史上到這個階段,還沒有一個烏克蘭的國家或地域概念存在,烏克蘭現在的領土,其實是俄羅斯發展征服攻打鄰國奪取領土的過程中拼湊出來的,不過,小俄羅斯(如今烏克蘭拒絕這個歷史名詞)的語言的確有差異,以及較為歐化,風俗習慣與俄羅斯人有所不同。

 

時間快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兩次革命,當列寧發展蘇維埃時,認為改用共產黨來維繫蘇聯,不需要進行帝俄時代的強行俄羅斯化,相反的,列寧認為將各共和國人民從俄羅斯化的壓力解放出來,推行本土化,對蘇維埃的統治反而有好處,這樣更能讓人民支持蘇維埃。

 

於是,蘇聯成立時,將大體上的烏克蘭語分布區域,包括俄語烏語混合地區,劃分出烏克蘭共和國,而且還要五毛給一塊,把周邊一些俄語族群居住區域都一起劃進去,共和國成立後,還推行烏克蘭化政策,適逢蘇聯成立後推行國民教育,文盲率大幅降低,造成烏克蘭語文大為發展,烏克蘭文學創作也興起,甚至本來俄語族群許多也都學了烏克蘭語文,於是產生了烏克蘭的民族認同。

 

但很不幸的,列寧過世後史達林掌權,史達林推翻所有本土化措施,重新高舉俄羅斯化,即使對待自己的故鄉喬治亞也一樣高壓,更不用說烏克蘭,史達林還推動瘋狂的打擊富農與集體農莊計畫,導致農產大減,政府徵收卻逼得更緊,身為主要農產區的烏克蘭因而發生大饑荒,餓死數百萬人。

 

當烏克蘭民族主義在列寧的培育下開始萌芽,又馬上受到史達林無情摧殘,成為烏俄認同上第一道裂痕,烏克蘭人懷疑史達林故意用饑荒種族清洗,不過,緊接著納粹德軍入侵,讓烏克蘭人重新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對抗德軍,打起犧牲慘重的「偉大衛國戰爭」。

 

在德軍進攻與紅軍反攻的來回摧殘下,烏克蘭受到嚴重的人命傷亡與財產損失,尤其是如今成為衝突焦點的最東端頓巴斯地區,戰後一片荒廢,周邊俄羅斯人移入,因此成為除了克里米亞,俄語族群比例最高的地區。

 

亞努科維奇打俄羅斯牌,一方面想利用俄羅斯害怕烏克蘭太過親歐賺取「讓利」,同時以此當談判籌碼換取歐盟讓步。(維基百科)

 

俄烏交界種下今天問題根源

 

克里米亞又是另一個狀況,克里米亞在蘇聯成立時原本不屬於烏克蘭共和國,德蘇戰爭中,克里米亞的韃靼人與德軍合作因而遭到報復,在1944年慘遭史達林下令全數遷往中亞勞改,空出的空間,大量俄羅斯人與部分烏克蘭人移入,1953年史達林過世,赫魯雪夫掌權,一方面想努力化解史達林時代對各共和國造成的不滿,一方面赫魯雪夫本人與烏克蘭有淵源,於是就跟列寧一樣送地為禮,1954年將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共和國。

 

當初赫魯雪夫慷慨送克里米亞,更早前,列寧把頓巴斯周邊地區多劃進烏克蘭,在蘇聯的立場,只是從左手劃右手去,二戰戰後頓巴斯殘破,俄羅斯人移入,也只是蘇聯人民內部遷徙,誰知日後蘇聯會瓦解,各自獨立,俄烏交界成為真正的國界線,種下如今的問題根源。

 

但是俄語族群並非一開始就是「俄國滲透種子」,事實上,當蘇聯瓦解,1991年烏克蘭共和國公投獨立時,55%也就是過半數俄語裔都欣然投票支持獨立,因為他們不想再活在莫斯科中央集權號令之下,75%俄語裔也改為認同烏克蘭,不再認為自己是俄國人。

 

俄國也並非一開始就跟烏克蘭交惡,兩國有過好一段親密時光,直到亞努科維奇搞砸了一切,如今二分法的媒體,含許多外國媒體,認定烏克蘭發生黑白分明的歐俄之爭,把亞努科維奇打為「親俄」,但歷史細節並非如此,亞努科維奇的確本來是俄國支持,但2012年想倒向歐,與歐盟談入歐第一步的「聯繫國協定」,為此需要國會修法符合歐盟標準。

 

這時的亞努科維奇,其實應該稱作是「舔歐」,但國會卻否決議案,亞努科維奇只好改打俄羅斯牌,一方面想利用俄羅斯害怕烏克蘭太過親歐賺取「讓利」,同時以此當談判籌碼,換取歐盟讓步,以利國會願意通過。

 

亞努科維奇本是要對歐俄談判施展高超的騙術,豈料,沒騙過談判對手,卻先騙倒了自己國民,烏克蘭人民早已對亞努科維奇政府貪腐無能不滿,認為亞努科維奇不入歐了還要親俄,簡直罪不可赦,發起親歐盟大示威,引爆流血衝突,最終導致亞努科維奇下台,以及烏克蘭開始走向強烈反俄。

 

對俄羅斯來說,這下可糗了,問題最大的是克里米亞,因為原本蘇聯有敖德薩港出黑海,蘇聯解體後敖德薩已經屬於烏克蘭,克里米亞又封住了亞速海出海口,以前與烏克蘭友善時還無妨,一旦烏克蘭成為敵意國家,黑海出海口僅剩索契,黑海艦隊的亞速海基地也等於全數不能用,這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威脅,是俄國非得要拿回克里米亞的基本原因。

 

蘇聯瓦解後,俄烏交界成為真正的國界線,種下如今的問題根源。(圖片取自UkrainianLandForce推特)

 

美國妨礙大包圍中國的戰略

 

俄羅斯奪回克里米亞的過程,烏克蘭雖然嚴詞抨擊,歐美也對俄制裁,但烏克蘭並未有太多反抗動作,畢竟當初也是多送的伴手禮,但頓巴斯地區就不同,烏克蘭視為真正的國土,相對的,對俄國來說,頓巴斯地區則並沒有克里米亞的絕對戰略重要性。

 

但是,當頓巴斯地區以烏克蘭嚴重排斥俄語族群為由,要求公投獨立,推動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普京,很難棄之於不顧,烏克蘭誤判普京會軍事支持的程度,為了「反分裂」,發動「反恐行動」進軍頓巴斯地區,政府軍與培植右翼民兵勢力兩路並進,要剷除獨立勢力,烏軍一度將獨立勢力逼入只剩大據點死守,但獨立民兵誓死戰鬥,在俄國提供武器與傭兵援助下很快扳回一城,大體上佔據頓巴斯地區東南半壁。

 

2014年8月底,兩國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談判停火,達成《明斯克協定》,頓涅茨克和盧干斯克部分地區,也就是獨立勢力實際佔領區,烏克蘭給予法律上的特殊自治地位,不過簽署後仍然衝突不斷,2015年1月獨立勢力攻下頓涅茨克國際機場,於是2015年俄烏雙方再度於明斯克談判,達成《明斯克協定II》,雙方各式重武器從控制線交界分別退出50、70、140公里,並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監控停火,簽署後,雙方衝突大為減少。

 

明斯克協定後,頓內涅茨人民共和國、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只是名義上還屬於烏克蘭,實質上已獨立,這也是為何美國總統拜登儘管早就警告普京會入侵烏克蘭,在普京承認兩國獨立地位後,第一時間卻稱並未改變現狀的論述上理由。

 

當然,真正的原因是:美國在前次烏克蘭危機中,轉移戰略資源與俄國對抗,嚴重妨礙了原本大包圍中國的國家戰略,這次不想再重蹈覆轍,於是即使普京隨後真的揮軍攻擊烏克蘭,拜登仍然不願與俄國軍事衝突,要「讓俄國負責」的辦法是「施以嚴厲的制裁」,關心烏克蘭人安危的辦法是禱告。

 

美國的印太戰略核心盟邦澳洲,總理莫里森的態度也相同,稱俄國「野蠻入侵」應受「最強烈的嚴詞譴責」,但是卻說澳洲沒有任何出兵援助烏克蘭計畫,只規劃了制裁,澳洲國防部長跟拜登一樣,為烏克蘭人送上的是「禱告」。

 

普京稱烏克蘭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直到動武轟炸全烏克蘭,都還是堅稱並未要佔領併吞整個烏克蘭,空降部隊未第一時間出動佔領各大都市。所謂歷史不可分割,主要是烏克蘭與俄羅斯還在爭奪誰才是羅斯之祖,這跟台灣與中國的狀況不同,大多數台灣人可不會想跟中國爭奪誰才是中國人始祖,但中國是想要吞併整個台灣,不是只會推動金馬獨立,萬一中國推動金馬獨立而金馬竟然同意,多數台灣人恐怕也不會跟烏克蘭一樣向金馬開戰,而是樂見其成。

 

台灣應該學習到的是,頓內涅茨人民共和國、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初期遭受烏克蘭中央軍猛力攻擊時一度危急,主要仍是靠著自己奮戰生存下來,才爭取到時間取得俄國援助,保住頓巴斯半壁存活空間;相對的,烏克蘭海空軍劣勢遭俄國看破,因此普京揮軍毫無顧忌,認定可在歐美真正遭激怒,調度大軍來援之前,結束有限戰爭達成所希望的目標,於是戰火爆發。

 

各國的複雜歷史與區域戰略,往往不能硬套到台灣的情況,但是永遠相同的一點是,國際總是弱肉強食,實力說話,想要盟邦幫助,也得要先自立自強,至少必須挺下第一波,而只有真正有能力、有意願出兵的,才是需要抱緊大腿的盟友,價值支持,關鍵時刻卻無力、不願、不敢出兵,只會出張嘴的,聽聽就好。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