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俄羅斯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經濟損失不容小覷。(湯森路透)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24日在推特寫下:「任何人只要猶豫是否該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他們手上也會沾上烏克蘭男女老幼的鮮血」,並再次強調應「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
商業雜誌《富比世》(Forbes)指出,美國和歐盟若要以經濟制裁回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把俄羅斯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將是一個可能的選項,「SWIFT」是什麼?對俄羅斯影響又有多大?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提供支付系統,全球有超過1萬1,000家金融機構使用SWIFT發送安全訊息和支付指令,2021年每日平均送出超過4,200萬則訊息。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將SWIFT系統形容為「全球銀行業的 Gmail」;《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則指出,雖然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在沒有 SWIFT 的狀況下,仍可以與其他國家進行銀行交易,但交易的勞動密集程度和成本會高出許多。
The SWIFT system is in the spotlight due to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with some advocating to cut Russia out of the network. Earlier this year CNBC talked to experts about this bedrock of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nd what it would take to cut Russia out of SWIFT. pic.twitter.com/nkUpqKjtvd
— CNBC (@CNBC) February 24, 2022
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期間,西方國家曾威脅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俄羅斯前財政部長庫德林(Alexei Kudrin)估計,切斷SWIFT系統將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一年內蒸發5%;時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更將此舉看作「宣戰」,顯示SWIFT足以影響俄羅斯經濟。
儘管俄羅斯已建立替代支付系統,中國也提供俄羅斯備用方案;美國國際關係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指出,這兩個平台網路的規模很小,不但無法取代SWIFT,也難彌補經濟損失。
Will Russia be kicked out of Swift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ystem?
— Bloomberg UK (@BloombergUK) February 24, 2022
Boris Johnson says "nothing is off the table", before adding that Russian investors have "already given their verdict" on Putin's invasion of Ukraine https://t.co/ToCVAIl1eP pic.twitter.com/Q7nnusb5Ko
《路透》報導,將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固然是強而有力的制裁手段,歐盟官員卻表示,在目前狀況下「不太可能」這麼做。切斷與俄國SWIFT往來,將連帶影響歐盟支付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方式,猶如「潘朵拉的盒子」。
Oil prices climbed back above $100 a barrel on Friday after US president Joe Biden announced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that spared energy exports: https://t.co/35Oho908Lq
— Financial Times (@FinancialTimes) February 25, 2022
Here's why energy investors are nervous ⬇️ https://t.co/MinBo6Z35o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表態支持這個做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4日表示,將俄羅斯踢出SWIFT仍然是一個「選擇」,但美國還沒採取這個手段,因為「這不是其他歐洲國家希望的做法」。
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多國選擇以經濟制裁回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拜登則拒絕將美軍派往烏克蘭,擔憂此舉引發「世界大戰」。
Russia should not be cut off from SWIFT at the moment - Germany's Scholz https://t.co/2sJiXQARJ7 pic.twitter.com/DvP5K8zocg
— Reuters (@Reuters) February 24,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