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安會主導的初級教練機計畫有如浮筆浪墨

慕容懷瑩 2022年03月06日 07:00:00
台灣堅持國機國造生產自己的初級教練機,但產量不到50架,對未來的後勤零件成本及妥善率維持並不是件好事。(圖片取自瑞士空軍官網)

台灣堅持國機國造生產自己的初級教練機,但產量不到50架,對未來的後勤零件成本及妥善率維持並不是件好事。(圖片取自瑞士空軍官網)

在2022年2月中旬傳出國防部於國安會的指導下,咸信已通過新式初教機建案,並納入中科院2023年度的「科研案」預算,著實讓人倒抽一口氣,初估新式初教機科研預算應為30億元上下,相關科研案期程可能為3~9年,未來量產介於43到34架之間,將會採等比例汰除T-34初級教練機,如以平均每架8億元計算,約會落在350億元左右,規劃自2023年起正式展開研發工程,未來現行空軍飛行學員「三階段三機種」的訓練模式,將改為「三階段二機種」的訓練模式,三階段二機種模式在20餘年前逐漸成為歐美先進各國空軍訓練飛行學員的主流模式。

 

台灣將在30年後跟上腳步,是否值得欣慰本人不置可否,因為隨著科技與航太工業的大幅躍進,近年部分國家陸續改採二階段二機種,甚至兩階段一機種的訓練模式,不僅進一步精省國防預算成本,更有效的維持飛行員的訓練品質,如若台灣堅持國機國造生產自己的初級教練機,加上產量不到50架的規模,對空軍未來的後勤零件成本及妥善率維持並不是一件好事。

 

教練機專業戶大廠所提供的硬體、軟體及背後整個支援系統的技術含金量才是透過技術轉移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軍種跨出國際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

 

台灣空軍的T-34C初級教練機是在1985年採購43架,截至2021歷年來共損失了9架,造成10名飛行員死亡,目前僅存34架且全數部署於高雄岡山空軍官校,其最為人詬病的是缺乏彈射椅供飛行員逃生,以及依舊是傳統指針式儀表板,與勇鷹高教機及目前新式第一線主力戰機的數位儀表板有相當大的落差,造成飛行員學官需要額外的調適造成訓練期程拉長,這樣子「代差」的克服對於飛行員來說是一種挑戰。

 

當前初級教練機的設計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培訓效率、更少的總培訓時間以及更低的總壽期成本,所以新世代的初級教練機幾乎都是全數位化的儀表板規劃,部分「老牌」的教練機專業戶大廠甚至藉由電腦化的任務管理和嵌入式仿真技術,提供跨平台駕駛艙模擬、武器發射/炸射模擬、雷達和電子戰模擬,演變成一種全套培訓設備(含飛機)、電腦化的培訓和課堂教學,簡言之,台灣初級教機的國機國造追求的不應該是硬體的仿造或是自製率百分比,而是背後整套系統工程的Know-how技術含金量!

 

中國花了2年自奧地利取得授權國造TA-20初教機,配置與F35同級別的座艙易經配置,並導入眾多模擬系統與訓練模組,就是為了迅速吸收西方發展潮流。(原圖出處

 

其次,吾人必須討論的是產量與後勤妥善性的問題,因為妥善率的高低將嚴重影響新進飛行員的培訓期程,甚至是生命安全,2022年1月11日空軍嘉義基地一架F-16V(Block20)戰機墜海,飛官陳奕少校為空軍官校106年期,總飛行時數僅324.05小時,駕駛F-16V的時數為62.2小時,在台東接受F5E/F訓練時因飛機妥善率不佳,換訓原本應為77架次卻縮短為50架次,所以扣除F-16V的時數後可以發現陳教官在T-34、AT-3及F-5E/F三款機種的累積飛行時數僅261.85個小時,低於原本規劃的300個小時,甚至低於民間航空公司要求的350個小時一大截。

 

在當前中國軍機頻頻侵擾台灣空域,新進飛官召募不易的環境下,從頭開始自己「科研」初級教練機不見得是好事,初級教練機並不是攻擊性武器,相當適合國際交流以汲取新科技的養分,很多機種甚至還擁有民用認證,可供私人融資或是民間特技飛行團體購買,是以產量相當龐大且原廠樂於開放授權技術轉移以收取權利金,這些機種龐大產量帶來的好處就是後勤維修便利且零件容易取得,就目前可以取得的資訊看來每架8億元的初教機造價明顯是高於市場行情,而且台灣後續幾無出口可能,實在是沒有必要堅持自行「國機國造」虛耗公帑,不如引進主流大廠的成熟、穩定產品,在時效與成本上都對年輕飛行員更有保障!

 

理論上學官飛行員需接受300小時的飛行訓練始能接手數位化的二代機,礙於台灣的機務狀況不佳,近年不少新進飛行員的時數已大幅度銳減。(作者製表)

 

※作者為國立大學員工 

關鍵字: 初級教練機 T-34C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