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化」也是鐵跟血打出來的 天龍藍別急著拿來洗地

吳崑玉 2022年03月01日 07:00:00
前蘇聯解體後,芬蘭的外交與軍事立場都發生了強烈轉變。就算講的是前蘇聯時代的「芬蘭化」,那也是鐵與血打出來的,不是單膝下跪,一路委屈求全求來的。(湯森路透)

前蘇聯解體後,芬蘭的外交與軍事立場都發生了強烈轉變。就算講的是前蘇聯時代的「芬蘭化」,那也是鐵與血打出來的,不是單膝下跪,一路委屈求全求來的。(湯森路透)

俄烏才一開打,一堆天龍藍全都活過來了。河道上一片「美國不可靠」、「北約沒有用」、「烏克蘭被拋棄」的呼聲。甚至引經據典,搬出孟老夫子「以小事大者智」,指責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的不智,認為烏克蘭應該「芬蘭化」。沒想到剛講完沒兩天,那個被神化為智者的芬蘭,立即和瑞典聲言考慮加入北約,氣得普京老爺再度揚言,如果加入北約他就開打。但似乎沒人理他。

 

天龍藍們講的到底是什麼年代的「芬蘭化」?

 

遠的等下再講,這些人對近年芬蘭的外交轉變似乎沒有更新,一直停留在前蘇聯時代。事實上,當前蘇聯解體後,芬蘭的外交與軍事立場都發生了強烈轉變。2014年俄羅斯奪取克里米亞後,芬蘭馬上進行了全國總動員演習,對俄羅斯的恐懼感迅速蔓延。2020年,民調贊成徵兵的25歲以下芬蘭人高達八成,78%男性、58%女性願意拿槍上戰場。芬蘭陸軍現役主力戰車是德國的豹二,裝甲車是俄國的BMP-2及瑞典的CV-90,空軍主力是美國的F/A-18,最近還買了64架最先進的F-35。北約人員頻繁在芬蘭進出,2018還以盟國身份參與北約大規模聯合軍演,當時GPS疑被俄國干擾,還曾鬧上新聞。現在的芬蘭沒有打算向普丁低頭,反而向北約靠攏,天龍藍們講的到底是什麼年代的「芬蘭化」?

 

就算講的是前蘇聯時代的「芬蘭化」,那也是鐵與血打出來的,不是單膝下跪,一路委屈求全求來的。芬蘭以往是瑞典的領土,直到瑞典被帝俄打敗。1809年,俄羅斯為保衛首都聖彼德堡安全,跟瑞典打了場芬蘭戰爭,戰勝後成立芬蘭大公國,作為緩衝區,此為現今芬蘭的前身。其後帝俄推行「俄羅斯化」,引發芬蘭民變。1917年芬蘭趁俄國十月革命混亂宣佈獨立,其後蘇聯一直想奪回芬蘭。1918年芬蘭赤衛隊與白衛隊爆發血腥內戰,白軍獲勝,領導白衛軍的就是後來冬季戰爭中的名將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

 

冬季戰爭中的名將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史達林掌權後,一直想透過談判修正卡累里亞地峽一帶的邊界,擴張列寧格勒的安全區,因為此區芬蘭邊界僅與列寧格勒相距30公里,但芬蘭拒絕。1939年11月底,史達林在與希特勒瓜分波蘭食髓知味後,派了50萬大軍進攻芬蘭,主力朝卡累里亞前進,另支部隊直切芬蘭蜂腰,企圖一口吞掉整個芬蘭。芬蘭早有準備,不但全國總動員,擠出33萬左右部隊,加上勤務支援,動員到全國15%人力。芬蘭主力進入永久工事化的曼納海姆防線據守,其他部隊以游擊戰對付中部紅軍,甚至悲觀到將小孩子全都送去瑞典避難。

 

不可能贏也要侵略者付出龐大代價

 

當時蘇聯人口1億7千萬,芬蘭只有370萬。蘇聯部隊有上千輛坦克、火砲、與戰機,芬蘭部隊只有32輛輕戰車和幾十門37mm戰防砲,與一百多架老舊戰機。芬蘭人自知不可能擊敗龐大的蘇聯,但決心要讓侵略者付出慘痛代價。結果這場仗沒能如史達林之願速戰速決,從12月打到了次年3月,雙方都受不了了,才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以芬蘭割掉十分之一領土並賠款坐收。

 

這場仗打得有多慘呢?戰後統計,芬軍傷亡約7萬人,但蘇軍傷亡至少32萬人。戰場上統計,平均1個芬蘭士兵陣亡,就有8個蘇軍士兵賠葬。最後,估計蘇聯調動了近1百萬部隊,全力攻擊曼納海姆防線東端,才算取得突破。

 

在俄芬冬季戰爭裡陣亡的蘇軍屍體與其裝備。(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冬季戰爭有很多故事流傳至今。現在烏克蘭教民眾自製的汽油彈,便發明於自此戰。當時蘇聯對芬蘭第二大城維堡等地丟燃燒彈,引發國際輿論抨擊,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厚顏說蘇軍只是在丟麵包。於是炸彈便被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因反戰車武器稀少而不得不自製用來對付蘇軍戰車的汽油彈,便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以與炸彈相匹配,展現芬蘭人的黑色幽默。

 

芬蘭人之所以能造成蘇軍如此重大傷亡,主因是善用了芬蘭的地形與氣候。舉例來說,芬蘭中部山地湖泊縱橫,蘇軍機械化部隊只能沿著少數道路單線前進。芬蘭軍便配備滑雪板以利機動,穿著白色雪地作戰服以便隱蔽,又熟悉當地地形,利用夜晚快速移動到蘇軍營地附近,藉著圍著火堆取暖的光線辨認出軍官,然後爬到樹上將其狙殺。或半夜帶著索米衝鋒槍衝進蘇軍營地狂掃一番,再迅速撤退得無影無蹤,蘇軍好幾個師就這樣被逐次消滅。當時最有名的芬蘭狙擊手席摩·海赫(Simo Häyhä),在98天內確認狙殺約500名俄軍,而他原來只是個農夫與兼職獵人,後因傷退出戰場。

 

1940年俄芬戰爭裡的芬蘭機槍兵。(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芬蘭在這場戰爭中嘗盡人情冷暖。鄰國瑞典接收難民,卻怕得罪蘇聯,因此封鎖邊界,不讓英、法支援從挪威進入,地理上也很難讓海權大軍速達。法國達拉第曾承諾要派五萬大軍支援,卻連個鬼都沒看到。當德軍進攻蘇聯後,芬蘭又以盟國身份「繼續戰爭」(Continuation War),但芬蘭只想奪回之前所失領土,停在列寧格勒30公里外。德軍後撤後,蘇芬間又打了一次,不過這次雙方都很有節制,最後芬蘭將德軍趕出領土,跟蘇聯講和。

 

芬蘭是蘇聯吞不下去的硬骨頭

 

戰後,史達林很清楚芬蘭是根他吞不下去的硬骨頭,因此放棄了吞併的企圖,只希望能芬蘭中立化建立緩衝區。曾任芬蘭駐蘇聯大使的總統巴錫基維(Juho Kusti Paasikivi),是個可以跟史達林坐下來聊天的人,深知史達林心意,也對西方國家不可靠瞭然於胸,於是制定後來被稱為「芬蘭化」的國策。即芬蘭保有主權獨立與完整軍力,購買蘇聯裝備,民主選舉制度繼續,經濟上可稍有彈性,但外交上聽從蘇聯,國內禁止反蘇言論。其繼任者吉科寧((Urho Kaleva Kekkonen)繼續他的親蘇政策,但不斷尋求更多彈性。例如芬蘭想加入歐洲共同市場時,吉科寧便先飛去莫斯科,取得布里茲涅夫的同意。其後芬蘭成了蘇聯產品的重要出口地,為蘇聯與自己都創造了不少經濟收益,蘇聯自然也就對芬蘭和西方關係睜眼閉眼。在兩人的接續努力下,芬蘭與蘇聯維持了35年和平,直到蘇聯解體。

 

但芬蘭人就此認命屈服於俄羅斯嗎?那可不。吉科寧自己說過:「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小國絲毫沒有把外交政策和情感混為一談的餘地,一項切合實際的外交政策應當基於對國際政治關鍵要素的認知…。」「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並非絕對的……無須屈服於歷史必然性的國家是不存在的。」簡單講,「芬蘭化」純粹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地緣政治的產物,學者將吉科寧的思維凝結為一句話:「芬蘭化不提供輸出。」這話的意思,相當於「不滿意但可接受,不能接受也還可以忍受」。當前蘇聯解體,俄羅斯雖然也很大,但芬蘭人已經沒打算再忍了。

 

換句話說,芬蘭人將「芬蘭化」視為一個歷史上的「痛點」,跟一個芬蘭人大讚「芬蘭化」可能會被視為一種羞辱。各位可參考歷史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新書「動盪」,對芬蘭的「曲線救國」的心態轉折有深入的描述。

 

總而言之,幾乎所有像樣的現代國家都是打仗打出來的,不是杯觥交錯談出來的。沒有冬季戰爭的慘重損失,蘇聯不會容忍芬蘭的中立存在。而當芬蘭人認知到史達林的企圖是佔領整個芬蘭時,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決心。直到史達林退到合理地緣政治的成本效益理性計算時,以小事大的曲線救國才有操作空間。所以,當普丁說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時,雙方恐怕連「芬蘭化」的談判空間都不存在。而當普丁一再顯現其恢復帝俄榮光的領土野心時,也只會逼周邊國家更向北約靠攏。

 

所有像樣的現代國家都是打仗打出來的

 

古今中外,軍事與外交都是國家安全的兩條腿,強制性手段(Coercive action)與妥協性手段(Compromise action)則是不可或缺的兩隻手,而其背後的驅幹與支撐腰力則來自經濟,最重要的還是全體國民的國家意識。芬蘭與烏克蘭人民,其頑強的核心價值與抵抗決心,使這些國家的土地可以被佔領,但其民族不可以被征服。沒有人不愛和平,但當和平走到絕望關頭,那就只好像凱撒渡過盧比孔河時一樣,一切的條約、律法、道德,盡皆封存,從今爾後,刀劍(槍砲)就將代表上帝作出最終的裁決。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東北郊區 Soborna 街沿線空地砲擊的衛星圖。(湯森路透)

 

2004年,芬蘭廣播公司有個民調,選出人們心中第一名的芬蘭偉人,是帶頭抗俄的曼納海姆將軍,第二名是冬季戰爭時的總統呂蒂(Risto Heikki Ryti),第三名是執政26年並成功執行「芬蘭化」的吉科寧。喜愛追求歷史定位的政治人物可以參考一下,並不是光會打或光會談的人才能贏得歷史聲譽,在歷史進程的當下,做出符合現實的最佳決定,才會為後世的人們所懷念。可是在當下,沒有人能確定那是不是「最佳決定」?所謂「標準答案」或「XX模式」,多半只是學者們的「事後諸葛」。

 

至於台灣,藍營人士大可不必端出「芬蘭化」來幫自己洗地,綠營人士也不必老拿瘋狂川普那套來幫自己打氣。「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想要和平,必先備戰(拉丁語:Si vis pacem, para bellum)」,先想好最壞狀況,如果真要打該怎麼打?(How?)再來喬怎樣可以不必打?也許才是討論國安問題時較好也較務實的優先順序。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