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群體而言,這場戰爭對於烏克蘭的親俄派,不啻天降橫禍。(美聯社)
戰局方酣,現在斷言勝負為時尚早。不過,有件事倒是可以說上一說,那就是:不論戰況如何演變,烏克蘭內部的親俄群體,都會成為輸家。
毋庸置疑,如果烏克蘭成功守住家園,這些人會倒大楣。畢竟,整個社會在戰爭中承受了巨大的代價,許多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友,而且死者當中無疑有不少人是奮勇犧牲。倘若對外眉來眼去者反而能夠安然無事、歲月靜好,那就儼然是讓這些人坐享其成,人心如何能平?
這不是戰後說一句「和解共生」就能解決的問題。原則上,一個共同體對外敵有多勇悍,對內奸就會有多嚴厲。社會強韌度是一體兩面,同時在內外兩個面向發揮效果,沒有辦法僅存其一。
到時候,重點還不是有沒有法律上的處罰,而是社會上的報復。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就是如此。
反過來說,即使俄軍戰勝,這些人難道就能飛黃騰達、揚眉吐氣?我想,答案也是否定的。經歷這麼激烈的抵抗之後,征服者不會再信任本地人,不論這個「本地人」表現得有多麼恭順,都是潛在的風險。
當然,統治佔領地還是需要人手,在地協力者仍然會有工作,其中一小部分說不定也會有貌似體面的地位,但他們會在恐懼之下度過餘生。恐懼的對象,不只是「同胞」的復仇火焰,還有「老闆」的兔死狗烹。至於移民他鄉?比較精明的人,在戰爭開打之前就已經逃到維也納之類的地方了,還不是去俄國。
不錯,任何變局都有獲利者,肯定還是會有個別人士找到縫隙,在戰後繼續逍遙自在,但以一個群體而言,這場戰爭對於烏克蘭的親俄派,不啻天降橫禍。說起來,這是非常諷刺的事:以大俄羅斯理念發動的戰爭,卻很可能會造成親俄族群的重大災難,一如二戰之於東歐日耳曼人。
但這要怪誰呢?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標題:未必有贏家,肯定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