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目前已經引起全球嚴厲譴責,中國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勢必也會引起強烈反應。(美聯社)
我在歐洲為聯合國工作的一位消息來源今天早上寄了一個笑話給我,這個主題為「普丁是個天才」(Putin is a Genius)的郵件正在外交界流傳。這個笑話如下,括號裡是我的註解:
他團結了烏克蘭。
他讓烏克蘭擁有來自西方的武器。
他讓西方世界以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規格團結起來。
他增強了北約東翼的力量。
他成功地將喜劇演員塑造成世界英雄,甚至是個睿智的政治家。
他成功地讓俄羅斯從幾乎所有的國際體育賽事中淘汰出局。
他把俄羅斯證券交易所送進墳墓。
他關閉了 Nord Stream 2(從俄羅斯經過波羅的海到德國的歐洲海上天然氣管道系統)
他讓烏克蘭成為歐盟的一員。
他讓(波蘭)總統杜達(Duda)受到全世界的稱讚(理所當然);使他成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Zelenskyy)最親密的盟友之一(現在他們每天都在通話)
他把俄羅斯排除在 Swift 系統之外(Swift 是銀行交易的國際系統)
他凍結了自己和寡頭朋友的賬戶。
他讓瑞士放棄中立立場,還讓瑞典和芬蘭想要加入北約。
他讓德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有180度的轉變。
天才!普丁是絕對的天才,他知道如何讓自己被載入歷史!
在我為一家國際通訊社擔任記者的幾十年中,我變得相當尊重外交官,而記者和外交官這兩個群體之間也確實有著密切的關聯。在解決糟糕的情況時,外交官往往是在私下運作的無名英雄,在我看來他們通常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這封在外交官之間流傳的輕鬆笑話郵件清楚地說明這一點,事實上就是這封郵件讓我想寫出一篇文章指出:如果中國覺得可以以武力入侵台灣,看看普丁行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那應該會讓中國重新考慮。
幾十年來中國隨心所欲地「忘記」或無視他們簽署過的協議,幾十年來它在南海粗暴地對待比它弱得多的國家,多年來它憑藉其經濟實力霸凌其他國家。外交官和政治人物很清楚這種行為,只是為了更大的利益他們決定視而不見,但是如果需要的話,他們也會制定計劃來應對。
我自認是外交界的粉絲,也許我高估了他們的洞察力和規劃未來的能力,但我懷疑高估的可能性。在3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我常常站在滿是外交官和政治人物的場合裡觀察,相信我,外交官是最聰明的人。也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當資深外交官比成為政治人物要好得多,而且還擁有以明智方式去影響結果的真正力量。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二週,很明顯事情進展並不如普丁所想的那麼快或那麼好,原先他以為可以迅速且不流血入侵烏克蘭的幻想已經破滅。媒體報導他對軍隊「發火」,並且開始指示使用國際認定的非法武器似乎支持了以上的看法,儘管在目前的戰爭迷霧中我們很難找出這些報導的真相。
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制裁的力道出人意料,而且似乎隨著時間推進變得越來越精準明朗。即使在二戰期間近乎世界末日的狀況下還是一直堅持中立的瑞士,在俄烏戰爭爆發五天後也感到不得不制裁俄羅斯。烏克蘭的頑強抵抗延長了戰役,進而引起全球譴責。
我不禁要想,如果俄羅斯在幾天之內輕易入侵佔領烏克蘭,瑞士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行事。
這一切一定會讓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停下來思考。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幾乎每天都有中國戰機在台灣上空盤旋,而中國各種鷹派的武力言論似乎低估了當前的全球情緒,那就是不樂見強國欺壓弱國的橫行霸道。
歐洲的德國和亞洲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歷史充分告訴我們要注意那些攻擊和欺凌的人,並對這些舉動背後的政治意涵提高警覺。這個世界已經吸取了教訓,中國在意指台灣時更是需要注意這一點。
此外,台灣是美國抵禦來自中國潛在侵略的前線防衛的一部分,也是其他國家在太平洋以南的一長串國防協議的一部分,從菲律賓到澳洲。
任何對台灣的潛在軍事威脅,美國當然是首當其衝。屆時美國必須看看 1979 年美國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中國時制定的法案《台灣關係法》(公法 96-8, 22 U.S.C. 3301 et seq.)。
你只要看一遍這個法案,有幾件事就會豁然明朗。
「表明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就是法案其中之一,還有「表明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此外,「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法案還有「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的持續承諾,這是為了「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美國在法律上保護台灣的承諾先放在一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目前已經引起全球嚴厲譴責,中國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勢必也會引起強烈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考慮任何對台灣採取的軍事行動,是否會面臨和全球對俄羅斯一樣的嚴厲制裁。
如果中國還是以俄羅斯看待烏克蘭的方式看待台灣,也就是俄羅斯以自認的歷史淵源無端入侵烏克蘭,中國必須重新考慮它接下來的行動。
※作者曾任路透社亞洲金融總編,南太平洋總編,南亞總編,北亞總編,退休後的台灣女婿,目前旅居八里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