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佔領」取決於人民的抵抗意志,而這種抵抗意志與作戰準備,又會回過頭來逼使侵略者審慎思考要不要發動戰爭?(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自俄烏開戰以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恐嚇性論述便在藍營群組廣傳。或謂台灣比烏克蘭還慘,因為我們沒有幾個邦交國;又謂台灣孤懸一島,老共派航母封鎖台灣就沒戲唱了;黃埔退將老說他們攪和了一輩子的國軍不能打,美歐也不會為台灣冒世界大戰風險與中共開戰。反對者則謂台灣與烏克蘭狀況不同,有人說整天寄望外援很可恥,有人認為烏克蘭戰爭反如韓戰讓台灣更受國際關注…。但真正的問題是,鼓吹跪降固然可恥,義和團式的信心滿滿亦不可取,故在此提出若干個人淺見。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軍事恫嚇」、「武力衝突」、與「完成佔領」之間的關聯與區別。一般而言,各國軍方都會誇大自家的武器效能,宣傳自家兵力「天下無敵」的神話,但實際上都不怎麼經得起戰場考驗。例如遼寧號航母,只能操作24架殲-15戰機,這是中國改自蘇聯SU-33的艦載機版,國際評價其性能還不如F/A-18,台灣空軍新型F-16足以應付。且遼寧號僅能裝載24架規模,與美軍核動力航母動輒70~80架F-35及F/A-18戰機,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東西。且遼寧號出廠至今,每年約有1/2以上時間都蹲在港內,遠航能力與持續作戰能力都頗受質疑。而且,中國海軍自1949年以來,從沒打過沿海砲艇戰以上的大規模海戰,真打起來戰力如何?沒有人知道。
這就像1905年的俄羅斯海軍及1914年的德國海軍,擺在港內的時候,戰艦噸位很嚇人,但打起來卻不見得那麼威。所有軍隊都要經過實戰才能取得真正的經驗教訓,修正其戰術律令,不是帳面數字可以直接轉換成戰果的。戰場成敗的公式是「技術X數量X戰術X後勤」,現代戰爭打的是一整個「系統」,不光是幾架飛機或幾條航母。況且,中國跟蘇聯一樣,用反艦飛彈來拒止美國航母,現在台灣也用飛彈刺蝟來對抗中國海軍,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誰曰不可?
換句話說,武器性能與軍力,是一種很好的「軍事恫嚇」工具,但其作用是政治性與心理性的,一旦進入真正的「武力衝突」,所有缺點都會暴露,神話也會瞬間破滅。就像俄軍進攻烏克蘭一樣,原以為是北斗神拳一拳爆頭,三日完勝,現在卻打得像胖子貼在地板上,靠身體重量打無賴相撲。武裝力量優勢者固然能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但對戰者也不是吃素的,也會想出辦法來應對優勢者的壓制。要不中共當年怎麼憑三萬人一路長征躲過老蔣百萬大軍?又怎麼在韓戰、越戰時捱過美軍火力傾洩?
我們不要老覺得戰略比戰術高級,便看不起戰術層級的巧妙。人們常說「贏得一場戰役,卻輸了整個戰爭」,卻忘了在世界軍事史上,常常是一場會戰的戰術作為,決定了整場戰爭的結果。1224年蒙古人便是用誘敵深入的戰術,一口氣吃掉羅斯公國8萬大軍,令其一蹶不振,1240年才輕鬆拿下基輔。戰術打的就是對方「看不懂、不知道、來不及」。當雙方進入戰爭狀態,外交、政治都得向軍事讓路,整個戰略形勢皆由戰術成敗來決定。國際聲援再多,被人包圍全團殲滅的軍隊也就只能投降,正義是由刀劍槍砲來做最後的裁決,這就是戰爭的殘酷現實。
但戰爭並不會因為武裝衝突的勝利而結束,最終還是要回到政治,接受現實屈辱協議,或者被佔領統治。通常,一個社會只要約10%的人不接受勝利者統治,打起游擊戰,這塊土地就不得安寧。勝利者必須花大成本駐軍勦匪,陷入無窮無盡的泥沼,這也正是老美在越南打了十年後掉頭走人,和美、蘇最後都不得不撤離阿富汗的原因。沒有一個國家,即使是世界強權,禁得起游擊戰的拖磨。甚至在武裝衝突的當下,「不可佔領」的游擊戰與後方襲擾,也會讓前線補給和兵力調度出現問題,本應在前方衝刺的部隊,不得不分兵保護後方城鎮、交通要道、和脆弱的補給線。而所有現代戰爭打的都是後勤補給,只要撐過頭七,接下來的都是消耗戰。
「不可佔領」取決於人民的抵抗意志,而這種抵抗意志與作戰準備,又會回過頭來逼使侵略者審慎思考要不要發動戰爭?因為侵略者永遠是想火中取粟,速戰速決,如果算算會偷雞不著蝕把米,通常就會停止在軍事恫嚇層級,不敢進入武裝衝突。普丁之所以敢賭烏克蘭瞬間崩潰,是基於他2014年奪取克里米亞的經驗,當時烏軍成隊成群的丟盔棄甲逃亡。他沒想到烏克蘭人痛定思痛,改革整個軍事體制,納入民兵,這回會有如此堅強的抵抗。
回到台灣,在國軍不斷購買遠程彈械,強調拒敵於境外的同時,我一直認為加強民兵民防等地方武裝力量,固守城鎮與要點,打造一個「不可突擊」、「不可佔領」、「無處迂迴」的作戰體系,作為第二線防禦,與拒敵於海上一樣重要。這個民兵體系應該半獨立於既有僵固的軍事體系之外,保有若干自主彈性,才能發揮「看不懂、不知道、來不及」的戰術優勢,阻絕敵軍顛倒正面的突擊,甚至對上岸敵軍進行顛倒正面的作戰。
至於反制共軍的A2/AD(Anti-Access/Area Denial,反介入/區域拒止),使台灣的後勤補給不至斷絕,那就還是需要國際協助。事實上,在檯面上的外交之外,台灣與美日等國,早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便有「明德小組」等戰略協作機制,為了防止共軍突襲外島,當時最新的M-249機槍與MK-19連發40槍榴彈都運到外島下發。現在種種跡象表明,這種戰略協作機制仍在秘密運作。
而且,對於美歐等海權國家而言,進入烏克蘭這種內陸打陸戰,會被視為另一場泥巴戰而下意識排拒,但打海空戰卻是他們的專長。對旱鴨子共軍而言,渡過台海或封鎖台灣,將是他們建軍以來第一次大型海軍作戰,光運補就頭痛無比,而補給艦隊是個遠比補給車隊還脆弱的肥羊目標,下場後的風險完全難以估計。
2019年香港反送中時,幾位平常不問世事的年輕人感嘆:「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我不知道我們能不能像他們那麼勇敢?」老老小小心中這種疑惑,才是台灣今日真正的問題所在。當烏克蘭戰爭慘烈進行,人們紛紛返鄉禦敵,台灣的人們是否得到更多的啟示?是否認清「不可佔領」的堅定抵抗意志,不能只是口號,而須組成真實的戰力,才能讓台灣成為一根啃不動的硬骨頭,才是打消侵略者野心的關鍵要素?而我們的黨政高層,有沒有從烏克蘭學到經驗教訓,大膽改進台灣的整體防禦體系呢?這些題目是很多人的疑問,卻也正是務實改進台灣國防體質的良機。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