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影后潔西卡崔斯坦(Jessica Chastain)主演的《攻敵必救》描寫遊說客的攻防。(照片:海樂大電影,後製:李明維)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電影看世界》專欄,由專業電影影評SELINA執筆,專欄中她將以真實世界歷史或議題,引領讀者進入電影編織的世界,供讀者參考與反思。)
《攻敵必救》(Miss Sloane)絕對是2017年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
擁有奧斯卡提名導演約翰麥登(John Madden),加上金球獎影后潔西卡崔斯坦(Jessica Chastain)的精湛演技,還有不到最後一刻不知結局的劇情,上演著宛如《社群網戰》、《史帝夫賈伯斯》的精彩攻防。電影不但犀利地點出遊說客在美國國會的影響力,甚至觸碰到擁槍人士的敏感神經。
在華盛頓呼風喚雨的高級遊說客伊麗莎白斯隆,具有強大的思辨及謀略能力,更善於出奇制勝,是國會山莊又愛又恨的人物。為了游說議員支持槍械管制法案,她遊走在法律邊緣、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職業生涯,也要揭開美國腐敗的政治內幕。
一般而言,民主國家的憲法都保障人民擁有自由結社的權利,讓人民得以用和平及正當的手段,爭取其所堅持的理想與利益。因此遊說(Lobby)為政治體制中無可避免的必要存在,美國有、臺灣有,只要在民主國家都有。
遊說客(Lobbyist)一詞,源於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Ulysses Grant)。他在1869年上任後,經常去位於華盛頓首府的威爾拉德酒店(Willard Hotel),而很多人就在酒店大廳(Lobby)等候,趁機向格蘭特建言各種政策法案。
1888年出版的《美國政治辭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Politics)中,對於「遊說」(Lobby)的定義為:「對於以貪腐的方式影響立法者的統稱」(Lobby, The, is a term applied collectively to men that make a businesses of corruptly influencing legislators.)。
過了一世紀後的2010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鄧肯華茲(Duncan Watts)出版的《美國政府與政治辭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中,則有不一樣的解釋:「遊說指的是,說服決策者朝有利於遊說者想要的方向進行,或是資助。」(Lobbying refers to the effort to convince public decision-makers to favour a certain cause or take a certain course of action on a subject deemed relevant to those directing or funding the lobbying effort.)
「遊說」在相隔1世紀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顯示了這個詞有著偌大的解釋空間,也因此這個行業總是遊走在法律邊緣。
如果說國會與白宮是美國政治體制的主體,那麼諸多遊說機構和從業人員就是依附在體制中的寄生蟲。
遊說客真正的工作內容包山包海,在不違法的前提(或在挑戰法律底線)的情況下,不但會竭盡所能地左右國會的決策,甚至可能影響聯邦政府的調查執法,為自己的所屬企業或機構爭取權益。
「人們認為我是美國民主的寄生蟲」伊麗莎白在聽證會時如是說。
光是在華府註冊的遊說人員就超過1.2萬名;遊說產業產值高達40億美元,且幾乎完全由企業經營,可想而知其中的利害關係有多大。企業與國會或白宮的關係越是難分難捨,就越容易鞏固官商勾結。
利益團體與政治人物鮮少有明目張膽的利益輸送,因此不至於會被送到法院;然而,金錢與政治的連帶關係比比皆是,也有不少啟人疑竇的間接證據。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希拉蕊在開票過程中一路輸給狂人川普,跌破全世界的眼鏡。儘管在普選制度下的希拉蕊能夠勝出,但是她也有不得民心的致命傷——與企業總有說不清的曖昧關係,許多人民不相信她是一個廉潔的政治人物。
延伸閱讀:《今日美國報》獨家 為什麼柯林頓基金會與捐款企業關係總是說不清楚?
若那些企業在遊說希拉蕊的同時,慷慨解囊捐款給柯林頓基金會,且成功達成政治回報的話,那麼希拉蕊就變成《攻敵必救》指控的政客:「這些鼠輩(貪腐政客)才是美國民主真正的寄生蟲。」
遊說的威力有多大呢?
時光倒流到2016年12月2日,剛上任的川普在推特中表示「與臺灣總統蔡英文通話」,引起國際軒然大波。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牽線者是美國前參議員杜爾(Bob Dole),正是華府律師事務所「Alston & Bird」的遊說客。
這通牽動臺中美關係的電話要價不菲,美國司法部的文件指出,在2016年5月到10月間,共收到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ECRO)14萬元美金(約447萬3600元台幣)。
延伸閱讀:【蔡川通話風波】《紐時》:美國前參議員杜爾幕後運作 已收台灣450萬
令人玩味的是,同月28日,川普簽署了限制官員遊說的行政命令:任何政府官員在卸任後5年內不得進行遊說,並且終身不能代表外國政府擔任遊說工作。
《攻敵必救》雖然提到槍械法案,但其實劇情重點放在伊麗莎白的遊說工作,法案只是穿針引線的工具。然而,儘管本片大多獲得正面評價,在內容深度或娛樂度上都屬於佳作,美國票房卻僅有349萬美金,就連媒體宣傳的話題也不見起色,不免讓人懷疑出了什麼問題?
電影中的槍械管制法案,由一名叫做希頓哈里斯的議員提出,主張必須對槍械購買者做背景調查,避免有前科或潛在的危險份子隨意取得槍械,也能減少槍枝氾濫。「你在等待星巴克的時候,別人就可以在網路上買到一支槍了!」伊麗莎白曾大吼著。
這句話是否很熟悉?希拉蕊在選舉期間力推槍械管控,也曾提過網路是槍枝購買的漏洞,因為沒人知道購買者是誰。這位議員從頭到尾未在銀幕中現身,但是他/她的理念與希拉蕊相符,就連角色的名字都有指涉的可能——希頓,希拉蕊柯林頓的縮寫。
無獨有偶,《攻敵必救》在上映期間,曾在推特中大喇喇地貼出「齷齪女人」(Nasty Woman)標語,呼應川普曾在總統大選辯論中,用來形容希拉蕊的稱呼。而女主角潔西卡崔斯坦也是希拉蕊的支持者。
"A #NastyWoman is a powerful woman who is over-prepared for a debate, knows what she’s doing, & not afraid to step forward." - @jes_chastain pic.twitter.com/aD70Poqrio
— Miss Sloane (@MissSloaneMovie) 2016年12月6日
其實電影並沒有明顯支持某一方,選擇正反並陳的方式供觀眾思考。不過,最後伊麗莎白代表的反方終究勝出,且同時狠狠地打了擁槍陣營跟貪腐的政客一巴掌。
《攻敵必救》在海外的受歡迎程度明顯大於美國,不管是作為旁觀者的觀眾及專業影評無不看得拍案叫絕;但臉頰熱辣辣的當事者恐怕十分不服氣,也難以認同這部電影本身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