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與中國外長的會談,提到了中國國家主席上任以來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框架。(湯森路透)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18日在與中國外長於北京釣魚台賓館舉行的會談,以及隨後的聯合記者會上,都提到了中國國家主席上任以來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框架,稱新型大國關係的「十四字箴言」是美中關係的指引。由於歐巴馬政府始終拒絕這一框架,陪同提勒森訪問的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索恩頓(Susan Thornton)在出訪前又宣稱,川普政府不會再遵循歐巴馬政府的亞洲「再平衡」(rebalance)政策。川普政府的東亞政策勢將更加模糊,台灣需警惕後續發展。
「新型大國關係」是習近平上任後專門用於中美關係的政治框架,雖然這個概念首度由胡錦濤在2012年5月的第四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S&E Dialogue)開幕致詞中提出,但習近平在2013年6月訪美與歐巴馬會談時,才正式賦予其「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意涵,可看作是習近平對美外交的政策主軸。雖然中國內部有學者認為,「新型大國關係」也應該適用於其他大國的雙邊關係,但迄今中國官方仍然只用於美中關係。隱含其下的意思,即是認為唯有美中兩國才是世界上真正平起平坐的「兩極」,國際秩序未來遲早要從「多極」轉化為美中兩極。
歐巴馬任內始終拒絕這一框架。川普當選後,習近平在向其發出的賀電中,重提希望未來兩國能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之下發展雙邊關係的願望。不過在這封賀電中,中方不提新型大國關係的名稱,只提四項內涵。顯然作為一種欺敵之計,避免一開始就因此觸怒追求「美國優先」的川普。但是川普迄今也沒有回應是否認同美中關係應以這四項內涵為發展框架。提勒森的發言可算是美國高層首次在正式官方場合表達認同新型大國關係。
隨同提勒森本次訪問日韓中三國的助理國務卿索恩頓,在提勒森出訪前的13日曾表示,歐巴馬時代所謂的亞洲「再平衡」或「樞軸」(pivot)等政策,在川普時代已成往事。然而她對於川普未來是否可能會有自己的整套亞洲政策語帶保留,僅表示川普仍會持續與亞洲國家交往,致力於公平且自由的貿易、應對諸如北韓的區域安全挑戰,以及在亞洲建構一個以國際規範為基礎,具建設性且和平穩定的秩序。
若此言屬實,則可能與美國彭博社(Bloomberg)此前的報導若合符節:據稱,提勒森希望國務院「瘦身」,好減少在全球推動民主與其他和美國的「軟權力」(soft power)相關的計劃,全力支持川普專注於支持中東與歐洲的盟邦,以推進「美國優先」的國家安全戰略。而假使川普的注意力又再度往中東及歐洲轉移,短期影響是顯然不可能繼續在亞洲推動再平衡戰略,長期則必須重新思考亞太在整體大戰略中的地位。在內部討論尚未對新政策有共識之前,提勒森率先接受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框架,如果不是他因為缺乏經驗而導致的失誤,至少代表川普內部的對華政策路線還存在非常激烈的鬥爭。
對台灣而言,應警惕之處在於提勒森的表態,是否暗示美國國務院試圖與中國就一中政策達成新的政治承諾,特別是在四月初即將舉行的「川習會」。
外界目前難以確定提勒森在川普內閣中,究竟對美國外交政策有多大的代表性。美國外交政策裡,國務卿可說是除了總統以外的最重要代表,動見觀瞻。但是不少觀察家都注意到,川普執政後,從國務院的人事安排、是否隨同川普會見外國元首、總統給予的信任程度等,提勒森似乎都被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從而有弱化國務卿影響力的傾向。然而,如果提勒森果真在川普同意回到一中政策的軌道上扮演過影響力,那麼至少在對華政策上,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新型大國關係的「相互尊重」,指的就是美中雙方彼此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台灣及南海都位列其中。提勒森的表態如非無心的疏失,立即就會讓中國抓住施壓。對台灣來說特別危險的是曾有報導指稱,提勒森在2月初川普與習近平電話會談中,承諾要遵行美國的「一中政策」,扮演關鍵角色。即便提勒森也曾承諾過對台灣安全的六項保證,但是新型大國關係猶如中國試圖架在台灣之上的「一中原則」,是由中國所定義的雙邊政治框架,一旦確定接受,未來顯然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衝擊。
總之,對於提勒森與索恩頓的相關發言,台灣必須提高警覺,密切關注未來是否會有更進一步損及我國利益的發展,及早提出因應之道。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專長為海洋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史、地緣政治學,及戰略文化。2013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期間出版《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地緣戰略,及戰略文化》。現為獨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