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政府與媒體盯牢中國,並採用輿論緊逼的方式讓中國不要支援俄羅斯。(美聯社)
對俄制裁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全球化統一市場分裂成兩半,西方在一極,俄羅斯在另一極,中國處在兩極的中間。3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放出消息,稱美官員稱俄羅斯已要求中國為入侵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此事被中國外交部指為假消息。3月14日,美國沙利文與楊潔篪在羅馬見面,據稱沙利文將警告說,如果中國繼續支持俄羅斯,將在全球範圍內面臨孤立。這番動作表示,美國確實非常擔心中國捲入此事。
這次俄烏戰爭發生後,除了兩大主角普京與澤連斯基之外,全世界看歐美的反應,而歐美國家政府與媒體則盯牢中國,並採用輿論緊逼的方式讓中國不要支援俄羅斯。短短半20天內,中國被迫上演了三步曲:
第一步是觀看,看的是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表態。
2022 年 3 月 2 日,一份由聯合國96個會員國共同提出的題為「對烏克蘭的侵略」的決議草案獲得了141票贊成票,中國、印度等35個國家投了棄權票,俄羅斯、白俄羅斯、朝鮮、敘利亞和厄立特里亞5個國家投了反對票。
表決會後有件事情值得備考。俄烏戰爭發生後,西方各大中媒體都特別提到中國拒絕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種說法表述,只願意使用「俄烏衝突」。我一直注意西方媒體用詞,發現它們在譴責時用「侵略戰爭」,大多數情況下用「俄烏衝突」。我對此覺得奇怪,直到看到3月8日Washington Examiner消息,才知道聯合國規定,要用衝突概括這場戰爭的性質。該報說,聯合國的通訊部門指示其雇員在提及烏克蘭衝突時不要使用「戰爭」和「入侵」等詞,不要在提及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起的全面入侵時使用「特定」語言。還建議員工不要將烏克蘭國旗的照片上傳到他們的個人社交媒體帳戶。
第二步:發現並分析中俄合作的動向及其效果
意見大抵是:
1.俄羅斯只能將中國當作可擴展的交易夥伴關係。與歐盟的業務相比,俄中之間的服務和商品交易較少。2021年俄中貿易雖然急劇增長,但約1500億歐元的貿易額仍無法與俄國和歐盟的貨物進出口相提並論。
2. 加大天然氣供給缺乏管道設施。迄今只有一條天然氣管道連通中國與西伯利亞天然氣田,即西伯利亞電力管道。根據能源公司BP的統計,在經濟較疲軟的2020年,歐洲國家加上土耳其共向俄羅斯採購約1680億立方米天然氣。因此,一些專家指出,俄羅斯對華出口天然氣要達到可與歐盟相比的水準需要幾十年。
3. 認為中國給予俄羅斯的金融幫助有限。切斷俄羅斯與SWIFT金融轉帳系統的聯繫,是歐美對俄所能採取的最強硬的金融制裁步驟之一。總部位於比利時的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與萬餘家銀行聯網,全球半數主要的跨境轉帳都通過其傳遞資料。若與之脫鉤,俄羅斯的國際金融交易,包括占該國總收入40%以上的油氣出口收益將被切斷,其經濟會立即受到長期的影響。外媒查證後指出,至少兩家中國最大的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已經對與俄羅斯相關的貿易融資實行限制。西方的分析結論多半是:北京在走危險的鋼絲,想兩邊都討好。
不過,這一制裁本身有漏洞,一是只停止了幾家俄羅斯7家銀行被SWIFT剔除,被宣傳為「金融核彈」,俄經濟似乎立即要崩潰。但實際上,俄羅斯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俄羅斯聯邦儲備銀行(SberBank)並不在制裁名單中。在俄羅斯,每兩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在那裡擁有帳戶。俄羅斯第三大銀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也不再名單中。二是德國、匈牙利等國都明確反對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歐盟擬在2027年停止使用俄羅斯石油天然氣 。
因此,那些認為俄羅斯命懸中國的評論可能有點誇大中國助俄脫困作用,真實情況如上述。
第三步:希望中國出面當調停人
先是西方媒體用問號表達了這種期望,比如「北京會做調停人嗎?」最開始公開表達期望的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3月7日,歐盟外交及安全事務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喊話稱,歐美都無法成為俄烏戰爭的和事佬,這個角色沒有替代選擇,「只能是中國」;3月8日,德國、法國與中國召開領導人視訊會議,商討俄烏危機。馬克龍、肖爾茨介紹了對當前烏克蘭局勢的看法和立場,表示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危機,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勸和促談,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給和平一個機會。習近平向德法兩國領導人表示,願意保持溝通和協調,根據當事各方需要,同國際社會一道發揮積極作用。但就在第二天(3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一步步將俄烏矛盾推向「火山口」,中方堅決反對美方任何形式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美方在處理烏克蘭問題和對俄關係時「無視自身責任,反而指責中國有關烏克蘭問題的立場,給同時打壓中俄兩國的圖謀尋找操作空間,以達到維護霸權。」
直到俄烏衝突在3月 9日進入俄美輿論戰,主題是俄羅斯向聯合國提出,要求調查美國在烏克蘭的軍事生化問題,中國在此事上旗幟鮮明地支援俄羅斯,期盼中國出面做戰調人的呼聲才暫時告寢。
西方認為,儘管雙方都將他們的關係視為「世界權力再分配」的戰略夥伴關係,但更像是一種便利的夥伴關係。
這話對一半,主要是西方輿論太將所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成一回事,以為這種關係牢不可破。他們可能忘記了,就在奧巴馬第一任期時,中美兩國一度被定位成「戰略夥伴關係」,奧巴馬與胡錦濤同意建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英文名: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從2009年首輪開始,一直繼續到2016年6月,共開過八輪。自川普上臺至今,中美關係一直磕磕碰碰。
鑒於美國經驗,中俄是否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可以存而不論。真正需要討論的是究竟有哪些利益契合點。
一、在對西方世界的態度上,雙方有契合點。西方對這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態度有點奇特的區別。當年在蘇聯崩潰之後,普京曾對西方示好,但西方完全不願意接納。美國自尼克森之後採取聯中制蘇策略,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對西方打開大門,西方資本蜂擁而入。直到2003中國宣佈「和平崛起」之後,美國仍視中國為戰略合作夥伴。直到2009年在APEC夏威夷峰會上,中方代表表示要成為國際規則的制訂者之後,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矛盾才日益升級。但是,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曾大量派遣NGO的國家,因此,雙方對美國都非常警惕,在防範外國NGO滲透顛覆顏色革命方面,態度高度一致。
二、中俄雙方都是威權體制。中國是名至實歸的威權體制,俄羅斯有選舉、議會等民主形式,但普京確實將其變成了威權國家。而中國不管經濟上如何與國際接軌,政治上始終保持一黨專制的威權-極權體制。
三、俄烏衝突,對北京來說有另一重意義,可以借這場戰爭觀察西方主要是美國對介入中國台海軍事衝突的態度。北京沒有白等,拜登於3月11日簽署2022年度財政支出法案,其中包括友台條文微修版法案,內容是禁止美國行政部門花錢製作、採購或展示任何「不正確標示」臺灣領土的地圖,明確禁止地圖把臺灣畫成中國一部分。拜登通過地圖保台,傳遞給北京一個比較微弱的信號。
俄烏衝突還未結束,但影響其實可以預判,美歐不斷升級的經濟制裁已將世界帶回到柏林牆推倒之前的市場分裂——政治分裂狀態。前十大經濟體,只有美國既有市場,又有資源,還有龐大的國內消費群體,其他的不是缺市場,就是缺資源。政治上中國從來就防範西方,如何讓自己站立在兩個分裂的市場之間,才是北京的主要考量。(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出處)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