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西部與波蘭交界、被譽為戰爭期間「陪都」的利沃夫市景。(美聯社)
打從俄羅斯軍隊正式入侵烏克蘭東部地區開始,歐美等全球多數國家的代表處和國際組織,陸續從鄰近戰爭前線的首都基輔(Kyiv),移轉至西部邊界大城利沃夫(Lviv),也讓這座城鎮突然成為各界議論焦點之一。
建城時間可回溯至1256年,這座有「獅城」美名之稱的利維夫,歷史上很長時間隸屬波蘭版圖之內,直到二戰德蘇協議瓜分波蘭,讓它成為現代烏克蘭國土最西部地區。
根據統計,利沃夫總人口約有71萬7千多人,目前城市面積約為148.9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五大城,人口組成包含烏克蘭人占88%、俄羅斯人占8%、波蘭人占1%,但這個數據的背後,卻有著不堪回首的悲慘歷史。
二戰開打前,仍是波蘭城市的利沃夫,有多達20萬以上的猶太人居住於此。
但在納粹德國佔領該地後,大量且有計畫地屠殺猶太居民;利用滅絕營和集體殺戮等方式,讓當地猶太人幾乎遭到滅絕,不完整記載顯示、蘇聯紅軍1944年收復該地之際,只有不到300名猶太人倖存,其中包含戰後最知名的國際「納粹獵人」西蒙.維森塔爾(Simon Wiesenthal)。
可劃歸烏克蘭後,蘇聯卻再次對利沃夫進行二度民族遷徙和清洗,原先主體的波蘭人被遷往德波邊境,系統性移入烏克蘭與俄羅斯人,並按照莫斯科規劃,重新設計整座城市與產業,讓利維夫逐漸走向俄羅斯化。
俄烏開戰至今,除了東部和首都基輔遭遇俄軍攻擊,俄羅斯18日也首次對西部的利沃夫進行轟炸,投擲多枚飛彈攻擊利沃夫機場,所幸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本報特派記者沈粲家15日從波蘭南部普熱梅希爾車站,搭上開往烏國西部大城利沃夫(Lviv)的直達列車,成為開戰以來台灣首家進到烏克蘭重要城市探訪的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