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特派率台灣媒體之先,19日下午4點半成功進入烏西大城利沃夫,直擊戰區軍警戒備、居民日常等現況。(合成畫面/沈粲家攝)
《上報》特派員將隨時轉播 最新戰況,請密切鎖定《上報》臉書 與 Twitch 同步直播。
侵烏戰爭持續近1個月,俄軍日前擴大攻擊範圍,以導彈轟炸鄰近「北約東翼」波蘭邊境的烏克蘭西部地區幾大城市,導致局勢緊繃程度急遽升高。《上報》特派採訪團隊繼15日首度獲准跨越波烏邊境進入烏西小鎮舍吉尼(Shehyni),獲得第一手拍攝畫面及直播後,本報記者沈粲家於烏國當地時間19日下午4點37分,進一步深入烏西大城利沃夫(Lviv)直擊戰區當地軍警戒備、居民生活等現況,成為開戰後首家踏入烏國重要城市探訪的台灣媒體。
俄烏衝突危機震撼全球,殃及數百萬無辜平民百姓,造成許多烏克蘭家庭、老弱婦孺被迫流離失所、家毀人亡,為躲避無情戰火侵襲淪為難民。早在俄烏對峙情勢升溫之際,《上報》約莫於2月中旬即著手規劃飛往烏克蘭首都基輔現場採訪;孰料,2月24日俄國總統普丁突然發動閃電入侵軍事行動,烏國關閉領空後,我們決定先前往接待收容大批烏克蘭難民的「北約最前線」波蘭邊境取材紀實,並設法通關入境到烏西邊關城鎮舍吉尼、利沃夫等地。
開戰前已事先取得烏克蘭政府核發簽證的本報攝影記者沈粲家,於19日中午12點左右,從波蘭東南部的普熱梅希爾車站(przemyśl główny)啟程,坐上開往利沃夫的直達列車,歷經約3個多小時車程,終於在烏克蘭當地時間下午4點37分左右抵達利沃夫車站月台。距離波蘭邊境約80公里的利沃夫,在此次俄烏戰事爆發後,不但有許多國家的使領館緊急遷移到此,更成了是數百萬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者的臨時「避風港」。
然而,過去這一周來,俄軍無預警地擴大了對烏西地區的空襲,分別於13日以超過30枚巡弋飛彈,襲擊位於亞沃利夫(Yavoriv)的國際軍事基地,以及15日自黑海發射導彈襲擊利沃夫附近一處飛機維修廠等,形同將戰線逐步擴及至烏克蘭「西部首都」及北約家門口。相較波蘭境內採訪不時可看到身穿迷彩軍裝的美國大兵漫步在街頭,獨自深入烏國戰區險境拍攝的粲家能否安全歸來,不免讓我們有些憂慮、緊張;所幸,粲家最終順利完成任務,並於20日深夜平安返回波蘭,過程中未發生任何意外。
根據粲家目擊當地狀況及帶回來的現場畫面,在離開利沃夫車站徒步前往「無國界記者」組織(RSF)開設的新聞媒體中心(Ukraine Media Center)路上,沿著該市主要幹道之一的霍羅多特斯卡街(Horodotska Street)步行,沿途景色與波蘭街景並沒有太大不同,行人與車輛熙來攘往,公共巴士、電車如常運營穿梭,街邊販賣紀念品的商店、地攤也照樣對外營業,路旁有一面以烏克蘭藍黃色國旗為底的大型告示牌,以烏克蘭語寫著:「我們的敵人會像太陽下的露水一樣散去。」唯一的差別是,隨處可見荷槍實彈的烏克蘭軍警在街上來回巡邏。
陽光灑落在接近攝氏零度的利沃夫街頭與歐式建築風格房舍牆上,拐個彎往貫穿南北的中心街道「自由大道」(Prospect Svobody)繼續前進,沿途可以看見以獅子及藤蔓象徵年輕戰事浴血奮戰爭取獨立的英雄紀念碑、國家歌劇院等著名地標仍穩穩地矗立著,一群的男子正站在馬路中央聊起天來,斜後方則有用鐵皮圍籬隔絕起來、避免遭俄軍轟炸波及的一座雕像。
大概40分鐘左右,終於到達無國界記者的媒體中心,經過現場守衛的烏克蘭軍人進行安檢、登記、換證等一連串手續後,《上報》正式加入了在烏克蘭戰區採訪報導的國際媒體行列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進入國際媒體中心後,粲家陸續用了台灣常用的LINE、WhatsApp及Telegram等通訊軟體要和留在克拉科夫等候的我報平安,但電話卻無法順利撥通;幸好我們在出發前意外獲得一位波蘭官員提醒,因擔心戰場上的情報或訊息遭監控、外洩,烏克蘭當地不少民眾與媒體已改換另一種特殊通訊軟體,粲家和我事先皆有安裝,才得以聯繫上彼此。
晚上8點媒體中心閉館後,利沃夫的街頭也變得空蕩許多,餐廳、商店幾乎都早早打烊,有位街頭藝人站在人行道上用吉他彈唱,隨即遭到警方開單驅離。好不容易找到還有營業的旅館暫住一宿,一位女性櫃檯人員告訴粲家,前幾天利沃夫附近才剛遭到轟炸(應指6公里外的飛機維修廠遭俄軍攻擊事件),如果晚上聽到空襲警報響起,可以到旅館下面的防空洞避難;若是人剛好在街上,看到路邊有設置地下防空洞的建築物,也可隨時打開鐵門躲藏進去。
順帶一提,物價方面,粲家訂到這家距離國際媒體中心約5分鐘、位於市區中心的旅館,一間雙人房一晚房價約2340烏克蘭赫夫納、折合2270餘元台幣;當天晚餐,他點了一個大漢堡、薯條、起司雞塊及2瓶可樂,總共448赫夫納、約436元台幣。這與我們過去這幾周在波蘭吃住消費的價錢,大致相符。
經過一晚徹夜難眠,隔天粲家起了個大早,吃完旅館備妥的早餐後,準備再回到國際媒體中心進行直播。清晨的公園一隅,幾位老人家正坐在椅子上下西洋棋,仿若劇集《后翼棄兵》內出現過的場景;附近一座教堂前,有神父則拿著擴音器帶領一群信眾祝禱,誦念經文的低迴吟唱聲,給人一種說不上來的淡淡哀傷。此時,有一家從基輔剛逃難到利沃夫不久的烏克蘭人,看到陌生東方臉孔及紅藍白色國旗貼紙,主動向前搭話,好奇詢問粲家是不是來自台灣,得到肯定的答案後,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You have China, we have Russia.」
與台灣進行越洋直播的鏡頭前利沃夫市府廣場,幾天之前當地才剛舉辦了一場哀悼活動,整齊停放多達109台「無主」嬰兒推車,象徵因無情戰火無辜喪命、來不及長大的幼童,以此對普丁及俄軍發出最沉痛的抗議、譴責。
結束約半小時斷斷續續的視訊連線後,粲家把握時間再到附近繞了一圈,途經利沃夫州立內政大學,原本平靜的校園有5、6位持槍軍人在大門口戍守,旁邊則堆砌滿滿用作防禦工事的白色沙包;街邊的一間換匯所告示牌上,交易俄羅斯盧布的欄位,被人用烏克蘭文標上「榮耀歸於烏克蘭」;幾幅嘲諷共產主義鐮刀和鐵鎚斷頭標誌、烏克蘭「祖國之母」拿手槍塞進普丁嘴巴搭配「我不屬於你」標語的海報畫像,與不時可見的「Pray for Ukraine」(為烏克蘭祈禱)文宣,為這座平和中又透露著些許戰區緊繃肅殺詭譎氛圍的美麗城市中,勾勒出一股鮮明、強烈之對比。
接著,粲家於20日當天下午3點15分重返利沃夫車站,站內已經大排長龍擠滿了要搭乘往普熱梅希爾列車的人。由於人潮太多,現場站務人員告知還有另一班4點開往波蘭東部城市海烏姆(Chelm)的火車可搭,粲家在與旁邊烏克蘭女子互相靠Google翻譯溝通、討論後,2位來自不同國度的年輕男女就這樣一起衝上車廂,朝相同目的地結伴而行。
7個多小時的漫長歸途中,一位從烏克蘭東南部城市波魯希逃難出來的16歲少女Christina與好友Ivan主動與粲家攀談,好奇地詢問他是哪裡人、問他從事什麼工作、怎麼看待這場烏俄衝突?烏克蘭女生與俄羅斯女生看起來有沒有什麼差別?喜歡吃什麼烏克蘭菜?平時聽什麼音樂?並推薦了他2首由烏克蘭嘻哈歌手Yarmak唱的《22》及搖滾樂團Okean Elzy《Obijmy》歌曲。
聽聞粲家是遠從台灣到波蘭及烏克蘭採訪的媒體記者,Christina和Ivan似乎感到有些驚訝,隨即關心到當地採訪狀況如何、會不會很緊張?為什麼願意冒著危險到烏克蘭來?Christina還熱情地邀請他一起自拍,Ivan則跟著起鬨要車廂內的烏克蘭人一同為這位遠道而來的台灣朋友鼓掌,並說自己未來的夢想也是想當一位新聞記者。
一番閒聊後,17歲的Ivan說起自己的逃難故事,他說道,原本自己的人生很正常,沒想到戰爭突然一夕之間就發生了,他的國家被俄軍轟炸、占領,飛彈就落在他家周遭約100多公尺遠的距離,他感到很害怕,決定要離開家鄉,帶著媽媽和奶奶一起逃出來,以保護他的家人安全。
Ivan還提到,他有位親戚跟小孩,在俄軍炮彈攻擊時正好坐在家中窗戶邊,炮彈爆炸威力讓整面玻璃都碎裂,導致母子倆不幸喪生,「雖然我現在是平靜地講起這件事,但當時我幾乎要崩潰了,這場戰爭必須立刻停止!」他深沉地呼籲,北約應該要關閉烏克蘭領空,才能保護他們的安全,如果不趕緊阻止俄羅斯,接下來就是全世界都會遭殃,「戰爭不只讓我的身體和年齡瞬間成長,我的心靈也不得不變得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