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震頻繁,民眾憂地震活躍期來臨。(資料照片/李隆揆攝)
花蓮近海今天(23日)凌晨1點41分發生規模6.6地震,至今已發生超過50起有感地震,加上今年地震相對多,讓民眾擔憂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提醒,台灣地震雖大多發生在東部外海,但陸地上也有36條斷層,台灣已很久沒在陸地發生地震,尤其是中南部有許多斷層,平原區要特別注意。
陳國昌進一步指出,頻繁地震現象可從去年延續到今年,且不只台灣有,全世界都有,特別在太平洋火環帶。
陳國昌強調,雖不能肯定,但猜測有可能「地震活躍期」已慢慢來臨,甚至已進入活躍期周期中。
陳國昌說,台灣地震歷史上有70%的地震發生在東部外海,另外30%發生在陸地上,但實際上已經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台灣陸地上有36條斷層,其中2018年米崙斷層曾經發生地震,至於其他斷層包括九芎坑斷層、大尖山斷層、六甲斷層等,在中南部平原區要非常注意。
此外,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說,預估主震6.6約等於4顆原子彈威力,台灣年平均需釋放8顆原子彈(一次規模6.8地震)能量,由此可見,一個地震就達到全台整年一半能量釋放。
郭鎧紋說,後續1點42分是規模5.7地震,1點43分則是規模6.1地震,而從地震深度來看,可明顯看出地震深度由深變淺,他推測,這次應該是海岸山脈造山運動所引發的地震。
至於台灣甚至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郭鎧紋也認為,去年至今並沒有偏多的狀況。依據資料統計,每年全球發生芮氏規模規模7以上地震,平均約17至18個;規模8以上大約1個,但今年為止,也只有日前日本發生的7.4強震1個而已,以此推斷進入活躍期「實在太跳躍思考了!」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也認為,台灣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觀察時間跨度不能單單一年,必長期觀察。
馬國鳳解釋,單論今年這2、3個月跟去年比較起來,地震頻繁度確實讓民眾有感,但若將時間拉長以10年、20年來看,「都是很常見的周期。」花蓮近海今天清晨發生地震的地區,只發生過15次規模5以上地震,這一次規模6更是首見。
馬國鳳提醒,地震頻仍是台灣島的命運,今天規模6.6的地震,呼籲民眾恐還會發生規模5.5、5.0以上的餘震,未來3天仍須密切觀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