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可惜了 不願當修憲總司令的總統

陳嘉宏 2022年03月28日 07:02:00
相較於李登輝與陳水扁,蔡英文幾乎把修憲全部丟給立法院,她不當修憲總司令,不把政治籌碼用在與在野黨交換,充分顯示修憲議程在她的執政排序裡相當後面。(攝影:陳愷巨)

相較於李登輝與陳水扁,蔡英文幾乎把修憲全部丟給立法院,她不當修憲總司令,不把政治籌碼用在與在野黨交換,充分顯示修憲議程在她的執政排序裡相當後面。(攝影:陳愷巨)

18歲公民權的修憲提案走出立法院之際,國民黨中央在臉書發了一張圖文,宣稱「用行動支持18歲公民權!國民黨出席且同意」。不是「支持」、「力挺」、「雀躍」、「一定要闖過公民複決」,而是用「出席且同意」這種古怪的字眼,代表國民黨從沒把這提案當成自己的主張,只是被其他政黨趕鴨子上架,所以要向外界交代:「國民黨沒有反對」、「本黨可沒有跟年輕人作對」。

 

中華民國的制憲者莫名其妙地將選舉權訂在20歲,其實是個完全違背世界潮流與政治實務的主張。全世界迄今已有160個以上的國家施行18歲公民權,所有民主國家幾乎全無例外;這是一個價值信念的問題,不是一個政黨得失的問題。國民黨既擔心被年輕人嘲笑唾棄,又煩惱多了這30多萬張年輕選票會讓自己萬劫不復,半推半就,欲拒還迎,既看不到主張,還得罪更多年輕人,也讓這個老邁的政黨形象更加刻板化。

 

而如果說這場修憲再次告訴外界國民黨口是心非,那蔡英文就是言行不一。誠然,蔡英文以總統兼黨主席的身份,很早就下達了「珍惜憲法時刻、優先推動憲改」的動員令;不過,從30年前李登輝推動國是會議,援引在野民間力量壓制國民黨內保守勢力,推動了前六次修憲;以及陳水扁以少數總統之姿,在朝野之間縱橫捭闔,推動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國會減半及單一選制入憲,繼而完成第七次修憲。蔡英文未將她的政治籌碼投注在修憲工程,不當修憲總司令,顯示這一直不是她執政的優先議程。

 

外界常常把修憲「目的化」,想透過修憲「廢國民大會」、「通過國會減半」,或者「正名獨立」,卻往往忘了每一次的修憲其實都是化解分歧、凝聚國民意識的過程。修憲很難,但透過修憲以及不同政治群體的價值分享,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共同體的意識。30年後再回過頭看,就不能不讚嘆當年李登輝堅持讓總統直選入憲,的確成為台灣後來獨特於中國,向世界宣告台灣獨立自主的遠見。當「我的選票選總統」成為理所當然,「台灣的前途只能由台灣人決定」更成為內化於台灣人的價值,絕不允許少數政治菁英私相授受。

 

修憲的另一項政治功能是它的高門檻會逼使這個國家的政治菁英彼此讓步、尋求合作。某個程度上來講,當年李登輝從民國81年啟動的六次修憲,就是一個將當時仍留有法理台獨之夢的民進黨,拉進體制內競爭的一個過程。時移勢易,蔡英文連續兩次在總統選舉大勝、民進黨在國會穩定過半,除了修憲,這個政府幾乎可以做它想做的任何事情;但過去六年來,蔡英文未曾透過修憲或朝野領袖會議將在野黨拉進她的政治棋盤裡,也不經意形塑了一個自我放逐,甚至日益紅統化的最大在野黨。

 

相較於廣泛的公民參與,政治菁英的彼此合作可能更能鞏固分裂社會裡的民主憲政秩序。此刻的民進黨雖然一黨獨大,但是當台灣存在一個有認同危機的最大在野黨,朝野惡鬥無日無之,政治的融合與穩定也就成為奢望。

 

18歲公民權意外送出立法院,顯示一切事在人為,執政者若能巧妙自己的國會實力與政治手腕,盱衡天時地利,即使難如修憲也未必不能達陣。作為一位罕見地於第二任期仍擁高支持度的總統,蔡英文沒把修憲當成再次凝聚台灣國民意識、化解朝野分歧的過程,於今觀之實在相當可惜。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