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採訪後記】「人性之光」照亮暗黑戰爭 台灣其實還能做更多

楊毅沈粲家 2022年04月02日 19:05:00
俄烏戰開打,《上報》特派員獨家挺進烏克蘭境內,一路上採訪到不少充滿溫度的人情故事,烏國境內更有不少志工願意冒險替難民打點生活。(合成畫面/沈粲家攝)

俄烏戰開打,《上報》特派員獨家挺進烏克蘭境內,一路上採訪到不少充滿溫度的人情故事,烏國境內更有不少志工願意冒險替難民打點生活。(合成畫面/沈粲家攝)

《上報》特派員將隨時轉播 最新戰況,請密切鎖定《上報》臉書 與 Twitch 同步直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已逾1個月,全球籠罩在疫情、戰爭雙重危機衝擊之下,幾乎無一得以倖免。《上報》特派採訪團隊此次前進北約「援烏抗俄」重要前線基地波蘭及烏克蘭西部戰區利沃夫等實地深入探訪直擊,除了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無情戰火蹂躪下所釀成的人道主義災難外,也讓我們看見了許多人性溫暖及光明面。隨著戰事變幻莫測地持續發展,整個國際局勢也正在變動調整中,台灣當務之急應思索如何能從中獲得啟發,並尋求自處因應之道。

 

俄烏戰爭爆發後的第8天,我們飛越了大半個地球來到8400多公里之遙的「北約東翼」波蘭進行報導紀實。短短25天採訪期間,我們足跡踏遍了首府華沙、東部盧布林、海烏姆、切謝爾丘卡及南部克拉科夫、普熱梅希爾等城市;挺進多羅胡斯克、佐斯林、布多密爾斯及梅迪卡等波烏邊境口岸及難民收容所走訪;實際跨越邊境進入烏克蘭西部邊關小鎮舍吉尼及烏西大城利沃夫等戰區目擊。陸續與數十位逃離家園的烏國難民、來自世界各地志工、波蘭民眾、旅波台人與當地媒體等深度接觸、訪談,將第一手訊息和真實現況呈現給台灣讀者。

 

 

自普丁發動軍事侵略烏克蘭的第一天開始,波蘭就成為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人道主義樞紐及中轉國。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最新統計,目前因躲避戰火而逃出烏克蘭的難民人數已正式突破400萬大關,其中多達238萬人往西逃到鄰國波蘭尋求庇護,被迫流離失所與家人、親友分隔兩地。而我們上月3日從台灣出發的那一天,當時波蘭接收的難民人數才剛滿50萬餘人。由此可見,過去這1個月來,烏國平民百姓飽受戰火摧殘威脅的嚴重程度。

 

家園遭無情戰火侵襲,遷移到波蘭普熱梅希爾車站的孩子臉上仍掛著天真笑容。(沈粲家攝)

 

 

好兄弟懂你!波蘭義勇相挺 激發罕見戰爭暖流

 

這趟旅程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因同樣擁有曾遭受鄰國侵襲瓜分國土的慘痛歷史記憶,而「感同身受」,抑或是地緣政治下「唇亡齒寒」效應的戰略考量,此次烏克蘭發生戰爭,波蘭人可謂不計代價,舉國上下大力地積極伸出援手接納、協助他們的「斯拉夫兄弟」,不但扮演烏國難民遠離戰火的最後一哩路,更是難民們流亡到異鄉暫時得以安身立命,等候重返家園的新一哩路。擅長戰後廢墟重建的波蘭,無疑也成了烏克蘭人的一大心靈寄託。

 

過去2年多,全世界在新冠疫情陰霾下,人與人之間須保持社交距離,間接也造成了人際關係上某種程度的疏離。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中,男主角有句對白說道:「戰爭往往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來,從來不會激發光明面。」

 

 

然而,在這場俄烏戰爭中,我們卻在波蘭人身上完全看不到上述問題,反而看見了殘酷戰火下的諸多人性溫暖與光輝,如同二戰時許多波蘭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從納粹手中,營救猶太人逃出「隔都」(Ghetto)免於被屠殺滅絕的那段歷史,不禁讓人想起貫穿整部《辛》片的另一句經典台詞:「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知名台詞:「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在俄烏戰爭之下,特別有感。(翻攝網路)

 

 

不只接送收容 波蘭把難民的「未來日常」全包了

 

波蘭人的熱情好客、慷慨大方,體現在他們如何應對這股龐大的難民潮危機及壓力。除了來自各地民眾積極響應捐贈食物、飲水、藥品、保暖衣物等救援物資外,不少波蘭民眾還自發性地直接開車到邊境或號召三五好友到火車站等待,主動將素昧平生的烏克蘭老弱婦孺接回自己家中居住,提供他們一個暫時的容身之處,甚至連「動(寵)物難民」收容問題也一併想到。而波蘭政府除一開始就對入境的烏克蘭難民給予免費搭乘火車、巴士等公共運輸、免費醫療及子女免費教育等資源外,也開始迅速核發烏國難民11位數的PESEL個人識別碼,讓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可以享有更多工作就業、醫療保健、社會援助或成立公司等權益,每個18歲以下的烏國兒童還能獲得每月波幣500茲羅提(約107 歐元)的福利。

 

波蘭海烏姆火車站,難民魚貫下車入境檢查。(沈粲家攝)

 

一位從小在美國生長的當地友人Ben告訴我們,他到波蘭求學、工作這10多年來最大感觸是,以前他在美國雖然有一大群朋友,但一旦發生事情時,卻不知要找誰幫忙?反觀,他認識的波蘭朋友可能不多,只要與他們熟識,彼此打開心房,一有事一通電話馬上就會有人前來協助支援。而我們的確也因而「受惠」體驗到這股氛圍,當我們一開始在盧布林採訪受阻,到難民聚集點時一方面現場軍警嚴禁訪談拍攝,另一方面聘請的當地翻譯又是烏克蘭籍學生,或許是觸景傷情而不願配合詢問是否有人願意受訪。我們只好硬著頭皮打電話給一位在華沙才剛認識的朋友,他立即幫我們聯繫居住在盧布林的友人Blazej。

 

 

而Blazej也大方地邀請我們隔天一早到他家中作客,與他及妻子Agata接待收容的烏克蘭友人家庭進行訪談,之後又自己開著車帶我們到好幾個波烏邊境關口、難民臨時安置轉運處所走訪,繞了一整天直到天黑才返回盧布林。後來我們才得知,原來他與幫助我們居中牽線的友人,甚至僅有兩面之緣,彼此只在酒吧喝過兩次酒。

 

載我們前往邊境的當地波蘭人Blazej。(楊毅攝)
Blazej和他的妻子Agata將自己的房子出借給烏克蘭朋友的家人住,目前已幫助4個家庭找到居所。(沈粲家攝)

 

 

哪次不幫!過半波人願挺烏 難民收容數創紀錄

 

過去常以「Cebula」(波語「洋蔥」)來自嘲保護色較重、較顧自己利益及偏務實導向的波蘭人,受到這場戰爭影響,整體社會風氣正不知不覺地改變之中,對比先前他們拒收敘利亞難民,不惜被西方社會嚴詞抨擊的態度,這次波蘭人竭盡所能地幫助烏克蘭難民。像是開戰後第2周,當地民調研究機構「SW Research」便曾做過一份調查顯示,多達5成9的人認為,每個波蘭人都應該參與幫助難民、僅有1成1受訪者持反對意見。而相較2015年德國收容100萬敘利亞難民,此次波蘭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就接收了超過200萬烏國難民。

 

只不過, 伴隨湧入的烏克蘭難民人數愈來愈多,不僅將對波蘭的國家財政與社會成本形成巨大挑戰,城市居住空間、民眾慷慨熱情也總是會有耗盡的一天。尤其,未來難民開始融入波蘭社會各個角落後,屆時又將對治安、教育、就業機會等產生何種衝擊或衍生其他議題?我們觀察到,這類的疑問或想法,其實已開始逐漸盤旋在不少波蘭人腦海中,只是因「政治不正確」選擇暫時避談。

 

 

正如同上周甫親赴波蘭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所說:「波蘭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這應該由整個北約來承擔。」面對這場二戰後的最大人道主義危機,恐怕美歐等西方國家都應該設法提供更多、更實質的援助。

 

除了首當其衝面臨巨大難民潮危機外,波蘭整體社會民意對戰爭威脅及安全議題,也瀰漫著一股侷促不安的詭譎氣氛,擔憂可能成為俄羅斯下一波攻擊目標。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赴波蘭訪問,他坦言波蘭在俄烏戰爭中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這應由整個北約來承擔。(美聯社)
拜登於波蘭華沙皇家城堡發表演說,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楊毅攝)

 

 

曾讓歐美感冒 「抗戰前線」波蘭早示警老俄野心

 

過去幾年,身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波蘭一再如「第十人」般,不斷地向西方世界耳提面命,多次示警普丁擴張俄羅斯帝國野心、強力反對德俄增建海底直連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避免過度依賴俄國輸出的油氣能源等,卻遭忽視置之不理,被冷嘲熱諷仍停留在舊時冷戰思維,加上波蘭第一執政大黨「法律與公正黨」(PiS)因屬右翼保守政黨,包括媒體獨立、司法改革及LGBT權利保障等主張、作法,皆與西方主流進步價值背道而馳,因而慘遭歐盟各國將其視為「不可靠的合作夥伴」。尤其,拜登競選總統時,甚至還曾將波蘭與白俄羅斯、匈牙利等同列為「崛起中的極權主義政權」。

 

波蘭多羅胡斯克邊境隨處可見警察監控。(沈粲家攝)

 

如今,隨著俄侵烏戰爭真的開戰,波蘭瞬間從不受西方重視的政經邊陲地帶,躍上國際舞台中心位置。美歐等西方國家不得不重新修正關係,將波蘭視為「援烏抗俄」重要前線基地,通過該國向烏克蘭運送物資、軍武等援助,並仰賴此一北約東翼盟國的地緣位置,作為抵禦、防止俄國勢力進一步西擴的一道緩衝減壓「止洩閥」或「防爆門」。本來和川普政權較「麻吉」、與拜登政府關係緊繃的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也一改立場,張開雙臂迎接拜登到訪,形容美波關係正在「蓬勃發展」;拜登則稱波蘭和美國有「共同的自由價值觀」。

 

與拜登政府關係緊繃的波蘭總統杜達(左)日前也一改立場,歡迎拜登來訪。(美聯社)

 

不過,對於拜登訪問波蘭慷慨激昂地的演說內容,包括重申北約協議第5條(集體防禦)是神聖承諾及義務、引用波蘭裔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名言呼籲烏克蘭人「不要害怕」、向俄羅斯人民喊話「你們不是我們的敵人」、痛批普丁是「屠夫」,並稱「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能讓這個人(普丁)繼續掌權」等,仍有部分波蘭民眾不埋單,質疑拜登仍流於「精神勝利法」式的喊話。還有波蘭當地報紙以全版頭版設計「巨人」拜登蹲下來與「矮人」杜達握手言和的嘲諷意象,表達對拜登訪波及杜達政府對美方頻送秋波之不滿。

 

波蘭當地報紙頭版以「巨人」拜登蹲下來與「矮人」杜達握手言和的主視覺嘲諷政府對美國頻送秋波。(楊毅攝)

 

另一個讓我們與在台灣視角不同的採訪收穫則是,烏克蘭人不畏強權奮力抵抗、保衛家園到底的勇氣、決心及團結向心力。我們訪談了許多烏國難民、準備返鄉參戰的成年男子,原以為會得到他們抱怨美國或北約不願派兵幫忙打仗的答案,但他們多數反應卻不怨天尤人或怪東怪西,只是要求美國及北約能幫忙設立「禁航區」,以保護烏克蘭的領空不受俄軍炮彈空襲,剩下的「地面戰」他們會自己浴血奮戰,就連身家不凡的富翁也先將妻小安全送出國後,自己則選擇留下來守衛家鄉,那種置生死於度外的堅定表情、眼神,至今仍讓人難忘。

 

 

而這股「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決絕堅強戰鬥意志及動力,除了源於烏克蘭人渴望追求一個自由平等獨立國家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烏國朝野領導人、前後任元首等政治人物,未因戰事發生而落跑海外,反而有不少人自願留守前線戰場,拿起步槍上街與民眾並肩作戰,成為了團結凝聚烏克蘭全國人民的一大關鍵力量。此一現象,值得長年陷入政治惡鬥與意識形態對立的台灣政客及朝野領袖們借鏡、深切省思。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3月30日在挪威議會發表視訊談話,質疑俄羅斯的減兵承諾。(美聯社)

 

 

法記者直戳戰爭複雜性 「不該只是一串數字」

 

記得我們首次嘗試跨越邊境闖關進烏克蘭時,在車上打開平板偶然看到法國獨立女記者博內爾(Anne-Laure Bonnel)拍攝烏東地區《頓巴斯》的紀錄片介紹,這位飽受批判爭議的法籍戰地女記者在鏡頭前受訪時一再提及戰爭的「複雜性」,並強調:「我不是在為普丁開脫,大家往往不會去呈現戰爭真實的樣子,往往認為戰爭只是一串數字、一組數據。」某天深夜我們與台灣的Podcast新聞節目連線時,主持人突然有感而發地說道,台灣超過半世紀沒有發生過戰爭,「我們這一輩的人,沒有人知道怎麼樣正確報導戰爭……。」

 

 

帶著「今日烏克蘭」是否為「明日台灣」辯證命題的疑問及與國內媒體輿論的喧囂聲,我們前進波蘭和烏克蘭等地親眼見證、採訪紀實,或許我們不像外媒冒著生命危險直衝基輔、哈爾科夫、馬里烏波爾等前線戰場傳遞第一手戰況消息,也未必能掌握如何正確報導戰爭之要領,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確有數百萬無辜平民百姓因戰爭而受苦。而台灣的能見度及關注度也因此提升不少,許多波蘭人、烏克蘭人或外國民眾聽到我們來自台灣,幾乎一致的回應就是「希望台灣能夠安全(Keep safe)」或「天佑台灣(God Bless Taiwan)」。

 

 

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像是掉入「瘟疫」與「戰爭」的平行時空中,何時可以脫離暗不見底的黑洞深淵,恐怕暫時還沒有答案。隨著邁向後疫情時代、俄烏戰爭滿月進入下一階段,我們常說「Taiwan can help」,但除了捐錢、捐物資外,不妨可再有進一步積極性思考,我們究竟能為國際社會或區域穩定提供更多什麼樣的實質幫助?或可以盡到的責任義務?包括全球政治局勢變遷、美中台關係、台海情勢、人道援助、糧食危機、軍事整備、能源戰等,一切均須「做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才能有效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與危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