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並沒有固定的原則和理念,而只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際上是「因權制宜」的誘餌。(美聯社)
鄧小平關於「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先是針對與台灣統一而提出來的,九七問題浮現後就拿來用於1997年後的香港。「一國兩制」的具體實施就是「港人治港」。
中共透露這個構想不久,我在1983年底到日本,與剛剛完成在亞細亞研究所任短暫客座的麗儀會合,同遊京都。京都大學教授竹內實設晚宴,並送了我一本剛剛出版的 《毛澤東集補卷》的第一卷。
與竹內實相識在1980年,那年他應《周刊朝日》之約,來香港與我座談中國局勢。竹內實1923年在中國出生,生活了19年才回日本。他在日本被譽為「毛澤東學」的權威和「現代中國研究的第一人」。他說,京都大學圖書館收集中國自晚清以來的報紙雜誌最齊全,於是由他主持,搜尋了毛澤東自少年起的所有文章,編成《毛澤東集》共十卷,又仔細比對其中收進中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的文本,註明中國《毛選》作了怎樣的刪改。其細緻和完整的工作實在讓人佩服。
那晚他說,後來又繼續發現更多毛的文章,於是出版「補卷」,預計五本。不過最終出版了九本加「別卷」,即「補卷」也是十本。真是工程浩大。
我當晚回酒店翻看新出的「補卷」第一卷,赫然發現一件與當時熱議的話題相關的事,就是毛澤東在1920年九、十月間,在長沙《大公報》寫了12篇文章,推動他與志同道合人士的「湖南自治運動」。當時在軍閥混戰中,原籍湖南的譚延闓把燒殺搶掠、兵匪不分的張敬堯驅逐,當上省長和督軍,就打著「湘人治湘」的旗號,想贏得湖南人支持。毛澤東連續發表的文章,認為「湘人治湘」的提法,「根本要反對」;因為「仍然是官治,不是民治」。他主張的是「湘人自治」,是鄉長、縣長、省長全部民選產生的自治實體,而不是徒具外形的「由本省少數特殊人來治」。他又反對大一統的中國,認為要「打破沒有基礎的大中國建設許多小中國」,各省實行民選的全自治,努力「造邦」,然後才考慮結成聯邦。
原來「港人治港」不是什麼新發明,100年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口號,而且還受到中共的老祖宗毛澤東年輕時的「根本反對」。當然,那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而毛也不是掌權者。
前面我談謝雪紅的篇章,提到2010年出版的前中共統戰部副局長胡治安寫的書《統戰秘辛》,記錄了中共黨員謝雪紅1947年在台灣領導二二八起義失敗後,逃到香港,是中共「香港工作組」負責人。1948年她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提出解放臺灣,實行台人治台、高度自治的口號,這組織和口號是中共高層指示下的設計。 1949年謝雪紅到北京參政,在開國典禮主席團中位列高層。後來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到批鬥,主要罪名就是指她提出台人治台、高度自治的主張是「台獨觀點」。
中共高層授意謝雪紅提出的口號,到批鬥謝時就翻臉不認賬,反而批鬥是謝自己提出的台獨口號。
到八十年代,既然說一國兩制是首先針對台灣的構想,那麼「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應該也適用於對台政策吧。但1983年鄧小平在接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儘管說如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灣可以更寬大,台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中國不會在台灣駐軍,而且對香港是五十年不變,對台灣是一百年不變。那麼是否也沿用香港一國兩制的模式實行「台人治台」呢?鄧小平卻說他反對這一詞語,因為有「台灣獨立」的含意。
1985年1月北京出版以台灣人為對象的《台聲》雜誌,刊出一篇《「一國兩制」、「台人治台?」》的文章,出版數日後即收回,再印時這篇文章就消失了。不過有人將刪去之文提供給《七十年代》,我們在五月號刊登。這篇文章肯定「台人治台」,並說「台人治台」比「港人治港」更寬厚。為什麼收回?當然是「台人治台」的口號不正確啦!
但為什麼「港人治港」就沒有「香港獨立」的含意呢?因為那時候香港還沒有什麼人提出「獨立」,而台灣獨立的主張就已經存在許多年了。
從「湘人治湘」要「根本反對」,到以「台人治台」先拿來向台灣人統戰、繼而又指這是「台獨」口號對謝雪紅批鬥,再到以「港人治港」來爭取英國和香港人的認同,再後來又以「台獨」為由反對用「台人治台」這詞語,這樣變來變去,顯示「一國兩制」並沒有固定的原則和理念,而只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際上是「因權制宜」的誘餌。如果仍然相信「港人治港」,就不止太天真而且太糊塗了。(失敗者回憶錄112)
※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近年在香港蘋果日報撰寫社論、專欄,時常批評當道,立場反共。李怡近年移居台灣,持續發表他個人的「失敗者回憶錄」系列文章,本報從第91篇開始連載,前90篇則連載於《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