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遇到空前危機,民眾齊聚領導人麾下的「聚旗效應」相當驚人。(美聯社)
烏克蘭生靈塗炭,俄羅斯將士枉死,兩國經濟慘遭摧殘,聯合國以141票比5票通過譴責俄羅斯侵略,但是普丁經佔領克里米亞、入侵烏克蘭後,在俄羅斯民眾間聲望反而從60%躍升到69%,再到83%。這離奇的現象固然俄羅斯的文化傳統、普丁威權統治高效率地型塑國民觀念、人民回應時有隱性現象等等都是因素,但是無疑的,國家遇到空前危機,民眾齊聚領導人麾下的「聚旗效應」必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民調公司說,一開始,俄羅斯民眾對戰爭很困惑,但是很快地,情緒轉換到「祖國遭圍困、人民須團結」上。
君不見,才稍早,烏克蘭戰爭一爆發,原來淪為失敗總統,民意支持度剩下不到4成的烏克蘭諧星總統澤倫斯基,沒幾天蛻變就使民眾支持爆升到奇跡似的93%,可見「聚旗」是多麼神奇的效應。事實上,這現象稍早在烏克蘭的地球另一面,日本也己經演出了一遍,直到國會大選中途,普遍認為自民黨大敗難逃,不料這時中俄艦隊聯手闖過津輕海峽,日本民眾危機感暴升,於是聚旗效應爆發,民眾投出令自民黨大勝的選票。
這種在民意支持度低迷時靠聚旗效應而大翻身的例子實在多多,美國也一樣,最早最有名的例子是20年前美國總統布希911事件爆發,民意支持率迅速從不到60%飆升到86%。然而,聚旗效應固然因為國家危機而產生,但是遇到危機的國家,民眾卻不一定聚旗總統麾下,美國拜登就是個不幸的例子。烏克蘭戰爭爆發後3月初,路透/益普索民調結果顯示拜登支持度的確上升,到了43 %,但是上升的幅度實在太小了,談不上「聚旗」──無論如何,既然群眾齊聚麾下,民望沒有一成一成的幅度上升,甚至短短期間倍增的。接下來,拜登一面痛駡普丁「戰犯」、「惡棍」、「屠夫」、「不應掌權」,另一方面烏克蘭要求的軍援,戰鬥機、禁航卻都拒絕,言行間落差明顯,於是路透與益普索調查,拜登的民意支持率很快又降到40%的新低。
回到台灣,2020年,蔡英文就靠聚旗效應連任總統的。蔡總統2016年當選後,經過非常短暫的蜜月期,民意支持度便一路崩跌,到了2018年12月剩下24.3%,瀕臨10%總統邊緣,不料2019年1月,習近平公開宣布將研擬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台灣民眾受到意外衝擊,蔡英文嗆聲絕不接受,聚旗效應隨之爆發。短短1個月時間,蔡民聲望爆升超過10%。此後香港又爆發反送中運動,中國強力鎮壓,一時之間,社會紛傳「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危機感強烈,聚旗效應持續發酵,蔡終於擺脫頹勢,先是在黨內初選反敗為勝,繼而趕過民粹梟雄韓國瑜,獲得歷屆總統選舉最多的選票連任。在過程中,蔡民望從24.5%開始,一路翻升到2020年2月達到68.5%,共上升了40%,實在夠驚人。
如今烏克蘭戰爭爆發,舉世憂慮「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很明顯,民眾感受到的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遠比「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更嚴重多多。烏克蘭戰爭衝擊出台灣民眾判斷的巨大改變。首先,過去台灣民眾絕大多數認一旦中國武力犯台,美國一定會協防台灣,例如2021年這樣看法的民眾高達65%,但是接連遇到美國阿富汗撤軍和拜登拒絕派兵烏克蘭後,現在認為美國會協防的只剩下34.5%;既然如此,擔心一旦中共動武,台灣會像烏克蘭一樣單獨對抗外敵的高達59.7%;再其次,認為單靠台灣自已不可能阻止中共佔台的更高達78% ──這數據約略yahoo網路做的相同。然而危機感雖然嚴重到這樣的程度,台灣民眾保台意願卻反而更加強烈,這表現在民眾對兵役制度態度劇烈的逆轉上。
無疑的,過去台灣花近20年時間把兵役制度由徵兵制改為募兵制是有強大的民意基礎的。為了討好這樣的主流民意,陳、馬、蔡三總統接力完成全募兵制。但是自中美關係惡化後,台海一再被點名將是最可能爆發熱戰的地區,台灣的國際友人便一再勸台灣放棄募兵制,但是蔡總統不為所動,等到美國以阿富汗人都無心保衞自己國家為理由撤兵後,國際上友台人士警告更加殷切,以致於被嚇到的台灣,民意也開始大轉彎。等到烏克蘭上下英勇抗敵,而美歐才開始加碼援烏克蘭後民意更是如此。
民意鉅變後,原來為募兵制辯護不遺餘力的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口風也開始鬆動,但是總統的態度卻令國內外焦慮台灣安全的人士摸不著頭緒:一下傳出總統己下令調整役期的消息,一下子總統否認;一下子國防部長說對恢復徵兵他樂觀其成,而總統則說她的態度開放,兩位國防最高負責人好像都在說,兵役問題他們不決策,決策另待高明,那麼在等誰替她們決策?不知道,真是怪透了;一下子又變成總統説有人總愛對檢討募兵制發表意見她很不滿;一下又說國防部很快會有結論,但是什麼時候實施兵役廷長制度還沒定案;一下說有人主張延長義務役要修法,但是國防部長不贊成。總統最近又有新說法,是要延長義務役,但是要在2024年總統選舉之後。然而選舉後,新總統不是就要上任了,難道蔡總統的意思是要新總統替她實施廷長義務役?還是總統希望在自已形同進入看守階段不宜做重大政策決定時,才斷然決策並實施?
消息一變再變,既充分表達了社會有多麼關切,同時也顯示總統有多麼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恢復徵兵制或延長義務役有那麼困難決定嗎?為什麼國家安全危機遠不如台灣嚴重的立陶宛、瑞典、法國都可以恢復徵兵制,偏偏台灣做不到?總統說,改變兵役制度,決策必須由下而上,意思是不可以和民意對抗,但是,現在各家民調不把民意表現得太清楚了?有什麼和民意對抗的問題?也許總統認為國家做決策根據民調太不正式,但是過去總統闡述政策時不是一再援用民調做依據,這次為什麼不行?如果民調不足為憑,那要透過什麼程序讓決策由下而上?難道要由民間非政府組織發動分投來呈現?現在有這樣的非政府組織嗎?
總統想想再想想,不顧友那的關切,民眾的期待,猶豫再三,到底在擔心什麼?擔心美國的態度?美國不是由鼓勵而焦慮了?怕民意反彈?民意支持的不是高達75.9%?擔心年輕人有意見?依民調,年輕人支持延長役期的的確比較少,但是少得非常有限,20~24歲年輕人支持度也還高達56.4%,是壓倒性的多數。那麼怕中南海嗎?那她不是辣台妹嗎?
總統的莫測高深成為羅生門。
台灣長期生存在被中國統一的陰影下,民眾自然而然長期關切國家領袖能不能維護台灣主權,如果國家領袖如果太過於軟弱,不能滿足民眾的要求,就會造成民眾背離的「反聚旗現象」,大陽花運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民眾背離了親中的馬總統。蔡總統2016當就職後,汲汲於修補北京的關係,不幸因此在諸如派宋楚瑜到APEC蹭習、下令衞福部長在WHA中不得自稱台灣等措施一再令民眾失望,民眾對她在兩岸政策的表現上的滿意度一路下滑從2016年8月的51.4%降到2018年12月的25.3%,而她總體的民眾滿意度也跟著一路下挫,呈現非常鮮明的反聚旗現象。但是一旦2019年1月正面反嗆習近平拒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民眾滿意度馬上飛升到43.2%,幅度非常驚人,此後又聲援香港反送中,到了2020年2月,滿意度直奔向71.5%。民眾也就讓她順利連任,展現了驚人的聚旗效應。
既然,聚旗現象是在總統以堅定明確立場面對國家主權危機時顯赫無比地出現的,因此發生在2001小布希身上、2019年蔡英文身上、2022年澤倫斯基身上,但是和拜登無緣,因此我們很遺憾地發現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時,台灣民眾聚旗蔡麾下,但是更嚴酷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危機浮現時,看不到群眾聚旗總統麾下,我們只看到總統民調出現了和拜登一樣微不足道的波動 - 只有1%上下,根本在調查仍誤差範圍之內。
事實上這呈現總統民望微小波動的幾個民調都緊接在國民黨歷經公投補選罷林接連大敗,整個黨上下亂成一團,以致於支持度竟和民眾黨拉平,剩下不到1成5,甚且達不到民進黨支持度一半的慘境中做的。合理的推斷是,假如國民黨不要這麼慘,稍為像樣一點的話,恐怕總統的民望不只不會只是微幅浮動,而將出現「反聚旗效應」而明顯下跌。這實在很不幸,但是幸從延長義務役的高支持度上我們看到了民眾揭竿的「自我聚旗」現象。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