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事之鑑 中國可效法拿破崙三世

湯名暉 2022年04月11日 07:00:00
今日的中國與七年戰爭時的法國相似,地緣位置兼具海陸特色,且有著競逐海外的夢,卻又不能不面對地緣選擇的現實。(美聯社)

今日的中國與七年戰爭時的法國相似,地緣位置兼具海陸特色,且有著競逐海外的夢,卻又不能不面對地緣選擇的現實。(美聯社)

西方歷史上數次驚動國際秩序的大戰,大多是挑戰國意圖以民族主義的大旗改變既有秩序,若挑戰者缺乏地緣與生產模式的優勢,更容易引動既有霸權體制強化聯盟體系進行預防動作。特別是位居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國家,歷史上從無挑戰離岸霸權成功的紀錄,而位於海陸邊緣的國家雖有挑戰海權的機會,卻又陷入資源排擠的矛盾。即使進入核武與太空時代,唯有掌握生產與科技優勢的超級強權能同時具備陸海空的核戰略能力,且能透過海權優勢架構出立體的戰略縱深,同時藉由聯盟強化自身影響力,更是讓歐亞大陸上的挑戰者難覓突破罩門,即使有民族主義的大夢也難以挑戰地緣的現實。

 

霸權需兼有離岸與生產模式優勢

 

回顧自18世紀以來的西方歷史至今,無論挑戰者理念善惡,面對地緣的現實無情,面對離岸霸權恐需另闢地緣對抗的替代方案。借鑑18世紀席捲西方世界的七年戰爭考察今日,大國所引發的戰爭不只是微觀的地區衝突,更會進一步牽動國際體系與地緣正政治變遷,甚至還進一步提升至文明秩序與價值觀的衝突。更進一步比較兩個時代主要強權的格局,同樣具備離岸優勢的霸權角色都恰巧是英語系國家。

 

十八世紀的英國先後擊敗西班牙與荷蘭,成為當時最大的海上霸權,手握產業創新與全球貿易優勢,而有日不落國之威名。今日的美國同樣具備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更佔有各方面科技領域的頂尖領域,生產力與生產模式引領當代革新,在冷戰結束至今陸續擊敗各個區域挑戰者。從中東雄獅伊拉克到北非強權利比亞無不解體,以制裁者之姿而不需畏懼後果。英美兩國同樣坐擁海洋天險,掌握生產模式穩坐經濟核心,作為當代時空下的離岸霸權幾乎無所披靡,只要建立在岸聯盟和友邦,便能制衡陸地上的挑戰者,且本土不受戰火侵擾。

 

破壞秩序的民族主義難以功成

 

俄國在歐亞主義驅動下重燃民族與地緣政治的野心,與七年戰爭時的奧地利帝國角色類似,兩者同樣位於當時的地緣政治內陸位置,且背負收復「故土」的決心,但西里西亞與烏克蘭東部其實都是他國的歷史土地。作為不滿現有秩序的發起者,俄國與當時的奧地利面對內部的少數民族問題和發展停滯,因此需要訴求民族主義,唯有出征統一鄰近地區和相近的民族作為團結人心的手段。兩者不同的是,俄國曾是全球兩極霸權之一,且更偏好以擴張權力的形式來維持安全;奧地利雖是歐陸強國但未曾是兩極霸權,但更重視列強之間的均勢關係以維持和平,奧相梅特涅所設計的歐洲秩序更成為季辛吉博士論文研究的主題,更是今日五強權力均衡的濫觴。

 

霸權盟友的無憂來自於相近的文明共識

 

現今的歐盟與當時的普魯士便是離岸霸權的在岸盟友,同樣境遇下的歐盟與普魯士具備相當的經濟與軍事能力,作為離岸霸權的前沿,只要後方的資金與武器供給不絕,便能使挑戰者備感吃力,只是可能要承擔戰火上身的風險。雖然其作為主體的戰略選擇有限,若無共同的文明與價值認同,單方面的扈從霸權還可能有被出賣的風險。然而,七年戰爭時的英國與普魯士有著漢諾威的親緣與基督新教認同,共同反對羅馬天主教的壓迫,雖然普魯士在戰後焦土一片,但總算讓腓特烈大王無憂下庄。今日的美國與歐盟同樣有著資本主義與民主價值的共識,雖偶有貿易爭端,但從二次大戰後至今共同面對法西斯與共產主義的患難經驗,更使兩國更為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全球秩序與市場化帶來的制度優勢。

 

俄國在歐亞主義驅動下重燃民族與地緣政治的野心,與七年戰爭時的奧地利帝國角色類似。(美聯社)

 

周旋者亦需兼有文明與地緣條件

 

今日的印度欲周旋各方,其條件與七年戰爭時的俄國相似,立足於龐大的人口與領土基數,且與主要大國相鄰而具備左右局勢的關鍵地位。印度更具備影響印度洋與中亞進出的關鍵地位,無論是美中俄哪一方都得爭取。然而與當時的俄國弱項相近,印度是主要國家中經濟、科技與軍事稍弱者,國內各方面發展差距較大。但是印度由於曾受英國殖民之背景所影響,與西方文明具備相近的價值觀,更能巧妙地運用文化與地緣的優勢周旋於各方,更能藉由在岸制衡者的身分獲得來自霸權的利益。

 

地緣與生產模式的制約 中國或可借鑒法國

 

今日的中國則與七年戰爭時的法國相似,地緣位置兼具海陸特色,且有著競逐海外的夢,但卻又不能不面對地緣選擇的現實,兩者都期待大陸上發生結構性的變動,卻又不能忘懷海外發展帶來的好處而陷入兩難。中國與法國相似之處在於對於靠攏對象多所顧慮,中國與俄國同為威權政體,意識形態相近卻又憂慮俄國強大後的可能邊患,以及遏止其往西發展「一帶一路」的中國夢。法國同樣不願奧地利強大後成為跨越萊茵河和前進義大利的主要對手,即使同為天主教國家有著相似的價值認同,但在地緣上尷尬的發展途徑卻又是潛在競爭對手。

 

若中國的戰略選擇也與當時的法國途徑相似,最終得拋下海外發展的成果,專注於固守陸權的利益。法國在七年戰爭時慘烈的失去北美殖民地,包括今日的加拿大和美國中部的法屬路易斯安那地區,印度也僅剩數個港口,幾乎將太陽王時期的成就丟失殆盡,龐大的國內外損失更種下法國大革命的種子。今日的中國若將家當都壓在俄國身上,恐將影響在印度洋與非洲得來不易的發展基礎,甚至在太平洋一側得獨自面對日本與澳洲國防增長的壓力,具備能源與糧食全球要角的澳洲具備海洋天險,亦是當下中國鞭長莫及之處,還是中國當前自然資源的重要供應者。澳洲於3月12日宣布增加18,500員額的常備軍,又獲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公司之助研製先進高超音速導彈,成為美國在太平洋上制衡中國的犄角。

 

七年戰爭到拿破崙政權時期的法國即使仰賴歐洲大陸的內需市場,還是無法改變英國的優勢,而英國所挾帶的工業革命優勢更讓法國在經濟上苦苦追趕,經濟上又得面對英國管制紡織機械進入歐洲的禁令,直到1850年代法國才有機會取得英國的工業革命成果,更巧的也與今日的中美貿易戰相似。美國在半導體科技上對中國的制約已讓中國備感壓力,又得面對陸海抉擇的矛盾與雙重的離岸平衡挑戰,實際上使中國的境遇更不如當時的法國,中國若無法改善來自印太地區的地緣關係,不只「一帶一路」淪為空亡,其世界定位將被限制在歐亞大陸一側,經濟與生產模式也將受西方所制約。

 

然而,歷史也透露可能的解決之道,效法拿破崙三世與英國開展對話是一種可能的諒解途徑,且勿重蹈拿破崙三世錯估自身國力,貿然於鄰國興戰的錯誤。在中國現階段難以同時面對來自兩側海洋的挑戰之際,中國若能以美國所能理解的方式詮釋自身的發展境遇,或許能以文明消解代替地緣對抗。俄烏戰事點燃至今,已不只是地緣政治的衝突,更牽動主要國家從地緣條件、生產模式與資源、以及開展文明諒解的三個維度來考量自身的格局。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