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確實就武力裝備上很亮眼,是否能直接將軍事力量轉換為軍事優勢,則是另一回事。(維基百科)
根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美國歐洲司令將由克里斯多福‧卡沃利(Gen. Christopher Cavoli)接任,他同時將擔任北約盟軍最高指揮官,此次重組當然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關。卡沃利擁有兩個常春藤盟校學位(普林斯頓、耶魯),會說俄語、意大利語和法語,又一次凸顯了美國軍人「允文允武」的一面,他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學位論文,題目還是:蚯蚓對土壤中黏菌垂直分佈的影響。
過去30年來蓋洛普的民調,長期有超過半數美國人認為美軍軍事力量是世界第一。這樣的自信其來有自,卡沃利的個人條件反映了美軍素質,加上國家軍武陣容,連結起來,正是美國軍力整體給人的印象。歷任美國總統經常強調美軍的領導地位,小布希還曾在2002年《國家安全戰略》裡,聲稱美國軍隊強大到足以阻止任何潛在對手追上;柯林頓也曾讚譽美軍是地表訓練、裝備、動力最強的軍隊。美國軍事霸權是一個已令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的事實。
但另一方面,過去以來,卻有無數美國軍事專刊經常質疑美國的軍事優勢,且不斷提出軍事力量和軍事優勢從來無法直接劃上等號,國防支出(美國全球第一)和常規軍的戰鬥力,在任何國家都也未必是等比呈現,這點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已可證明。其次是心態上的盲點,也就是到目前為止,美軍優勢論絕大多數是建立在二戰後和波灣戰爭上,不然就是在單邊戰鬥中取得的信心。但美國在二戰中並不是主要戰鬥者,當時直面德軍的是法國、英國甚至俄羅斯,美國只是在作為其他盟軍的一分子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所以,無法由此證明美軍真的很能打仗。
另外,提到韓戰,美國人常以「中國人海戰術」自我解釋不利局面,至於越戰,或是受制於政治、外交上的複雜性。這些理由,反而使得美軍的侷限性沒有受到嚴格的檢視。尤其到了波灣戰爭,美軍支援科威特的成效超出預期,就又直接把韓戰、越戰的陰霾拋到九霄雲外,當時美軍也很自滿地說自己是驗收了越戰後軍事改革的成果。
但同一時間,美國「軍事烏鴉」聲音也沒有被淹沒。數年前提出的警告之一,就是美國在波灣戰爭中遭遇的畢竟不是「大國」,並無法成為美國軍事優勢的指標,加上美軍自中東長驅直入,和當地複雜政治生態有關,海珊也沒有得到全部伊拉克人的支持(入侵科威特),美軍沒有迅速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那才奇怪。
自二戰之後,美國打仗的對象多是和其國力懸殊的國家,從未和任何一個大型且富裕的對手作戰,所以總的來說,在和他國軍事衝突中,美國對抗「弱者」也許表現得還算出色,但當遭遇屬於中等強度的敵人(如越南、朝鮮),表現就參差不齊,甚至差強人意了。如此一來,當下美軍確實就武力裝備上很亮眼,是否能直接將軍事力量轉換為軍事優勢,則是另一回事,尤其遇上核武國家,又或者遇上如中國、俄國等大國,它長期以來自信滿滿的軍事威攝力,是否能確保自己還能是戰爭場上的世界冠軍?
所幸,這些對美國軍力優勢的質問,並不是這次俄烏戰爭才提出,早在數年前就持續有軍事文章發表,一再點出「強大軍武」和「主導戰爭」之間的差距,以及軍事預算從來無法保證戰場上的主導地位。這些存疑,對美軍自我能力的假設和推理,幾年下來其實反而更具正面意義。尤其現代戰爭,還包括了軍事之外的外交、經濟工具同步開打,而那些至少不那麼純粹讚賞美軍威武陣容的文章,一定程度或許也解釋了美方這次在俄烏戰爭中謹慎的戰略運用(不直接派兵和俄軍對壘,但提供先進武器支援烏克蘭)。
此役讓俄軍暴露出不少所謂「第二大軍事強國」的缺點,假如自車臣、克里米亞戰爭以來,俄國也有那麼多敢於扮演「烏鴉」的軍事專家能向普丁提出建言,今天的戰況是否會有所不同,又或者根本就不會有這場完全無謂的戰爭。
近年因中美競爭而時興「大國戰略」,屬於「唱衰」者之一美國軍事評論家Justin Lynch曾說:「美國若真要成為第一大軍事強國,則我們(美國人)不僅要質疑它未來能否繼續維持全球軍事的主導地位,還要質疑它的過去,這才會讓美國人更看清楚自己。」普丁治下的俄羅斯,應該是很難理解這究竟是甚麼道理。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