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生產方式不如我們所想 大多數超市食品來自「難以耕種」的熱帶雨林

現代人的每週購物清單裡,充滿許多來自熱帶森林的品項:雞蛋、玉米片、玉米餅、方糖、巧克力棒、火腿和鳳梨披薩、胡椒、香菸以及含有棕櫚油的食品抹醬或化妝品等。(Pixabay)

現代人的每週購物清單裡,充滿許多來自熱帶森林的品項:雞蛋、玉米片、玉米餅、方糖、巧克力棒、火腿和鳳梨披薩、胡椒、香菸以及含有棕櫚油的食品抹醬或化妝品等。(Pixabay)

在更新世晚期,人類抵達世界各地後,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越來越密集的干預,以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和複雜的社交網絡。包括用火改造棲地環境,移植含有豐富營養的植物,飼養野生動物以取得更方便的蛋白質來源;人類重新配置特定物種,甚至重新配置了整個生態系的分布情形。在更新世末期過渡到全新世(約1.2 萬至8000 年前)期間,又或許從更早的時期開始,人類的干預行為變得更具侵入性。人類選擇溫馴的群居動物飼養,或選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叢生植物種植,最後導致某些物種的形態與遺傳學上的變化—物種被正式馴化,成為所謂農業起源的一部分。

 

其他巧妙的食物生產方法

 

西方對「農業」的傳統看法是廣闊的麥田(小麥或大麥),以及密密麻麻的牛、綿羊和山羊群。這意味著大量針對人類農業起源的考古學、植物考古學(研究在遺址中保存的植物化石)和動物考古學(研究在遺址中保存的動物化石)的研究目光,會集中於中東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譯注:指兩河流域有肥沃沖積土壤與豐沛高山融雪的地區,自古即重要的灌溉農業地帶)的乾涸河谷。原因在於新石器時代(約9000 至4000 年前),我們熟悉的馴化動物率先在此地出現,然後才傳播至歐洲。相較之下,熱帶森林則經常在農業相關的討論中被擱在一旁。畢竟熱帶森林環境裡茂密的樹林和貧瘠的酸性土壤,如何提供人類日常所需的麵包、牛奶和乳酪,以及酒吧裡的「照舊!」飲料?因此,熱帶森林怎麼可能留有我們用來追蹤早期農業植物和動物的痕跡?而人類是否必須避開森林或者必須先移除森林,才能使農業活動取得成功?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深陷歐美對於傳統農業應該長什麼樣的世界觀—穩定的經濟體完全依賴馴化的植物和動物、整理過的大片土地和單調的田間灌溉系統。這種看法導致我們錯過其他同樣巧妙且具影響力的食物生產方法。

 

只要我們不把眼光局限在馴化一切的耕作方式上,便能獲得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重新檢視對早期人類食物生產方法的定義,例如將「耕作」視為促進某些植物生存、繁殖和生長的行為;將「放牧」視為塑造某些動物流動性、數量和解剖學的行為,就能提供我們更廣泛的視角,瞭解人類如何融入自然世界。 唯有不局限於狹隘的農業定義,真正去觀察糧食生產的經驗和過程,我們才能獲得正確瞭解人類歷史上最重要農業時期的全球視野。在這樣的新視野裡,當然要把目標鎖定在具有地球上最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熱帶森林—上。

 

早在4.5 萬年前,熱帶森林裡已出現人類為保障糧食安全而對動植物進行的多種操縱行為,且不只是表面功夫。這裡的人類棲地複雜多樣,包括光線充足、土壤肥沃、便於燃燒東西的山地及季節性乾旱森林, 以及充滿水分的熱帶雨林。

 

早期人類可能在更新世和全新世交界時期,進行了最早的刻意種植行為:改變景觀,並在某些通常無法生長植物的地方,種下富含糖分果實的果樹與塊莖植物。植物考古學家和動物學家已證實,在這些栽培和放牧行為裡誕生了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馴化動物。事實上,你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每週購物清單裡,許多項目來自於熱帶森林:雞蛋、玉米片、玉米餅、方糖、巧克力棒、火腿和鳳梨披薩、胡椒、香菸以及含有棕櫚油的食品抹醬或化妝品等,都屬於源自叢林的多樣化產品。

 

現代新幾內亞種植芋頭的土丘農業。(Robin Hide, Tim Denham)

 

熱帶農業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熱帶農業行為確實採取了農業的形式,例如為挖掘田地而砍伐史前森林,導致重大生態變化,彷彿是對今日人類嚴厲的事先警告。不過在其他情況下,馴化資源確實是在已有的、可永續經營的狩獵採集和漁業經濟之外另闢蹊徑—原先認為難以發展農業的熱帶森林環境,在過去1萬年間被人類社會改造其中的植物、動物和整體景觀,而產出許多今日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超市商品。

 

工業化之前,熱帶森林以最原始的環境聞名。但事實上,熱帶森林擁有最長的人類改造史(即使不是最長,也一定是前幾名)。早在4.5 萬年前,人類物種抵達東南亞、近大洋洲和澳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時,就開始燃燒熱帶森林以擴大草原區塊並開闢出寬廣的森林地面。這種施作讓他們能夠在各種開放區域、較乾燥的森林和較密集的熱帶雨林中,挑選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進行耕種。有些群居人類甚至會透過「移動植物」來管理植物;早在4 萬年前,山藥等澱粉類植物可能已越過華萊士線。與此同時,在全新世開始之際,整個東南亞大陸、島嶼,甚至澳洲的西谷椰子、山藥和芋頭等植物都有人類經手的痕跡。8 我們的祖先也沒讓熱帶動物日子過得太安穩,在約2萬年前的近大洋洲,航海者將作為食物毛茸茸的袋狸和袋貂(是cuscuses,別看成couscouses 非洲小米!)從原先的家園,轉移到更孤立的島嶼上,像是牠們將會繁盛的俾斯麥群島。

 

如果熱帶森林是智人早期進行食物生產實驗的重要地點,那麼為何考古學家和一般大眾經常忽視它們呢?原因可能在於許多多產的熱帶植物柔軟多肉,不易長期保存;而動物骨頭被埋藏時,也經常面臨土壤酸度的侵蝕,以至於無法提供太多訊息。相對地,較為溫和或乾旱的地區可以保存燒焦的種子或豐富的動物遺骸,提供動物從野生到馴化過程的觀察管道;在熱帶森林中的考古偵探工作,可說是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

 

然而,考古學家通常很固執,習慣使用身邊已有的工具。植物考古學家和地質考古學家如澳洲國立大學的蒂姆.德納姆(Tim Denham)教授,便將研究方向轉向使用顯微鏡識別熱帶土壤中特定植物留下的獨特形狀澱粉顆粒,或極富特徵的微觀二氧化矽結構(植矽體)。雖然相當麻煩,且容易受到實驗室或挖掘現場及周圍的現代食品汙染,但這種艱苦作法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困難環境背景下食物生產的理解。

 

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

 

事實上,靠著這種作法,蒂姆和同事認為他們已經在熱帶森林找到了獨立的植物栽培和馴化的關鍵「中心地帶」,不僅挑戰了最早全球糧食生產的紀錄,也挑戰我們對於「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假設與偏見。位於潮濕、黏稠的沼澤地帶中間,正如蒂姆所說:「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瓦吉谷的庫克沼澤(Kuk Swamp),我們從1970 和1990 年代的考古發掘地點中,發現了全球熱帶地區中『最早』的農業景觀。」考古學家在標記並挖掘了兩百條溝渠後,發現了時間在1萬至4000 年前、一系列記載人類為了改變環境景觀使其更適合種植當代我們最愛的一些熱帶植物包括芋頭、香蕉,甚至甘蔗的農業「階段」。事實上,這些證據讓庫克沼澤成為最早觀察到智人耕作方式的地點,而且這裡並非溫帶河谷或草原,而是位在海拔1500 公尺左右、潮濕的熱帶森林濕地上。

 

庫克沼澤的第一個農業階段可追溯至大約1 萬年前,自從考古學家傑克.戈爾森(Jack Golson)發現一系列的農田排水溝渠以來便舉世聞名。早在1970 至1980 年代,傑克便暗示這些溝渠是以前人類試圖排乾濕地積水所建,以便協助芋頭和香蕉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植物生長。然而缺乏植物栽培的直接證據,代表它們也可能是天然形成的溝渠,加上新幾內亞其他地方並未發現類似的人為景觀,考古學界因而對這些早期證據持保留態度。儘管如此,在這個比正常野生香蕉生長環境更為開闊的環境中,確實發現了香蕉植矽體;換言之,此地確實存在過某些人類農業行為。

 

不僅如此,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早期的許多環境紀錄可以證明,在1 萬年前的新幾內亞山地(包括庫克沼澤周圍),人類燃燒和開墾森林的頻率增加,正好提供完美的環境給需要森林區塊的香蕉、需要開放森林地面的芋頭和山藥,以及需要草原的甘蔗。這片地區還發現一些永久性的定居點,表示此地人口持續增長,且人類對景觀的特定部分進行了更多改造。這點正好能連結到最初種植這些種類雖少但相當重要、易於管理作物的原因(儘管蒂姆自己仍抱持懷疑)。結論是,庫克沼澤作為最早階段的食物生產農業區目前在考古學界尚無定論,然而若出現人為耕地的確實證據,這裡就會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糧食生產和種植地點。

 

現代的遺傳證據證明,芋頭、山藥和香蕉等植物都是在近大洋洲獨立馴化的,然後才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今日在該地區發現的「正蕉宗」(Eumusa),是全球最廣泛種植的馴化香蕉。而到了第二階段(約7000 至6400 年前)和第三階段(約4400 至4000 年前)時期,蒂姆和他的「微」生物植物學家團隊(因其正在處理的植物部分的尺寸極小而得名)已提出芋頭、香蕉、山藥和早期甘蔗的澱粉粒和植矽體存在的明確證據。這些植物確實與當地明確、有計畫且廣泛挖掘的排水溝渠直接相關,顯示當時人們開始過渡到定居的生活方式,因而對喜歡森林的植物和喜歡開闊草原的植物,進行深思熟慮的維護照養,為在更新世—全新世過渡期的涼爽高地上、面對氣候波動增長中的人口,提供一套重要的糧食儲備。

 

※本文摘自《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鷹出版。

 

作者簡介

 

派區克•羅勃茲 Patrick Roberts

 

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W2研究組組長。是國家地理探險家,並因其對人類演化的研究獲得到無數獎項,其中包括一百五十萬歐元的歐洲研究委員會啟動贈款。住在德國耶拿。

 

譯者簡介

 

吳國慶

 

中興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曾任Hi-Fi Choic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潮人物雜誌》美劇專欄作家,現任醒吾科大商業設計系講師。譯有《天天都是自然課》《自然界的設計力》《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等書。

 

關鍵字: 書摘 農業 叢林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