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罕病日─罕藥現況與前瞻座談會」上,專家呼籲建立罕病大數據庫。(張哲偉攝)
罕病新藥的研發時間長、成本高、市場小,價格也偏高,病友多只能依靠健保給付。然而,根據罕病基金會統計,二代健保實施後,審核程序變得更加繁複,從申請罕病認定到通過健保審議,至少需花50個月。今年上報舉辦「國際罕病日─罕藥現況與前瞻座談會」座談會上,專家們期盼政府另闢新徑,透過建立數據資料庫,增加新藥使用機會。
罕病病友用藥的困境,身為第一線治療醫師,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目前健保署給付一些罕病,用藥範圍十分小,同類罕病只有少部分病友可以獲得用藥,作為醫師實在很痛心,明明藥品可以救治所有病友,卻要被迫放棄救治一些人。她認為這幾年外界對於病友的關注只剩下新藥砍價、給付範圍與預算爭奪,卻忽略病友的真實需求,期望政府提高層次想辦法幫助病友。
對此,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長劉青山表示, 罕病預算不足是大環境下的困境,然而政府還是可以積極為病友找尋機會,像是積極爭取國際藥廠來台設廠,甚至是洽談優惠與合作機會,畢竟藥廠是私人企業,會優先考量商業利益。可以參考印度的例子,等到專利期過後,開始生產和原廠專利藥有相同療效、價格相對便宜的「學名藥」(Generic Drugs)。或從疫情的經驗來看,以色列靠著全國人民疫苗接種數據,換取到疫苗優先施打權利,台灣未來也可以規劃罕病登錄系統,以數據換取用藥機會。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則指出,現在最大、最卡的問題就是預算,國際藥廠願意研發、製作罕病藥物,大多是為了理想與社會責任,因為罕藥市場如此小,根本沒有利潤可言。
陳燕麟也感性說道,他從病友身分來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而不只是等著被治療。若能將罕病登錄系統的資料庫建立完善,病友們願意提供資訊,台灣將成為很好的臨床試驗基地,願意參與臨床試驗的病友,也能獲得藥價回饋。
對於建立罕病登錄系統,一名罕藥生技業者受訪時指出,目前國健署、醫院病歷系統等都有罕病相關統計,只是都沒有整合在一起,無法掌握確切的罕病人數。政府在無法掌握病友實際用藥需求下,卻反過來要求沒有相關資料的廠商,提出治療人數的預估,這對病友來說非常危險。如廠商估得過高,健保署將因為預算衝擊過大無法支付,或只能給付部分病友,限縮病友用藥機會;估得太低,若未來超過廠商預估值還需要還款,廠商只好申請較保守的用藥範圍,讓原本可以用藥的病友用不到了。
針對這個問題,他建議健保署與國健署可以整合手邊的資料,由國健署的罕病通報系統提供病患數的資料,帶入健保署預算前瞻性評估(horizon scanning),各自規劃健保前後所需要的預算。有明確的罕病病友數與價格下,健保署就可確切預估明年支出,編列充足預算,讓病友不再因健保財務考量,而錯失用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