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自警務系統晉升保安局長後一路扶搖直上,「反送中」、「流水革命」期間以鐵腕見稱,緊跟中共「止暴制亂」步伐。(美聯社)
香港行政長官提名日前截止,最終僅收到前政務司長李家超參選表格,取得逾半的786名選委提名。言下之意,下任特首「捨李其誰」,誠如台灣陸委會回應:選舉由北京一手操控,不符港人期待,不予置評。
有謂牆倒眾人推,上月還跟隨主旋律同心抗疫的親中政黨,紛紛倒戈抨擊政府領導無方,白色恐怖肅清後,擅長見風使舵的主流傳媒亦改為大力鞭撻施政,忙於吹捧「眾望所歸」的未來領袖;自詡「好打得」(行事果斷、作風硬朗)的林鄭月娥,終究未能打破「行政長官無人做完兩任十年」的宿命,預期在一片責罵聲中黯然卸任。
李家超問鼎特首大位,早有先兆。自警務系統晉升保安局長後一路扶搖直上,「反送中」、「流水革命」其間更以鐵腕見稱,緊跟中共「止暴制亂」步伐之餘,傾力支援前線警員鎮壓抗爭,相比起優柔寡斷的林鄭、屢屢神隱的前政務司長張建宗,其與同屬鷹派的警務處長鄧炳強往往成為媒介焦點;去年中旬接任政務司長後,更一反前任低調風格,頻繁新聞曝光呈現「大有為」形象,風頭大有蓋過特首之勢。
尤其今年2月李氏率領代表團赴深圳與京官開會,回港後召開記招宣布「成果」,既是對拍胸脯「通關有期」的本地防疫總指揮林鄭一記大耳光,疫情失控北望求援,中央旋即下令廣東省、深圳市大舉奧援,協商防疫要務由越俎代庖的李氏肩負,特首權能至此徹底遭架空。換屆「選舉」在即,釋出訊號如斯明顯,各方保皇勢力自然心中有數。
毫無懸念,李氏將貫徹《港區國安法》主調,預告上任後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根絕境內異見份子,與其說北京欣賞其雷霆手段,更確切是相中了紀律隊伍的習性。
中共入主香港經年,多有窒礙,癥結除了過往多有論述的「民心歸附」,也基於中式管治應用於殖民地保留的政令制度,出現水土不服,複雜的下情上達導致各種誤判,致令北京對港管治未能如臂使指,決策上好行權宜。
李家超橫空出世,正好打破這種局面。由武官晉身「大總管」,本已不合官場慣例,從處理政策與人事要求政通人和,注重公共行政對社會的影響,範式轉移至紀律部隊「服從上司、認同袍澤」的金科玉律。簡單且粗糙的權力布置背後,旨在破壞英治奠定的優良制度,既無法吸納為己用,索性以「去殖」之名徹底改造。特首至此淪為北京聖旨的忠實執行人,而非具備個人意志、思考治港良方的最高決策者。
是年中共20大習近平「登基」成為終身元首以前,少一件煩心事總是好的。盡量減少不穩因素,重施故技汰換做盡骯髒工作的特首,操作脆弱的民望管理,哪怕得透過高壓手段解決問題,更不在乎香港會否退化為「警察都市」,或者步俄羅斯後塵變成國際杯葛對象。
不久將來,林鄭任內未竟之功(Legacy),諸如大灣區內化、藉公檢法合一政治清算、「動態清零」直至戰勝防疫大業、政法制度與黨國接軌等任務,配合連議事規則都一知半解的立法機關、行政慣例置若罔聞的決策首長,或會於李氏任內快馬加鞭完成。
中國有權術而無政治,並非透過制度產生權力制衡,而是勢力的互相牽制。是以羅冠聰評估的局面:警務系統權力高漲、文官及公務員體系續被針對繼而衍生權鬥,或者「老愛國不如新愛國」,紅色權貴與本地傳統商賈爭權奪利,無疑會發生,但中共不會排斥甚至默許上述一切。
威權國度愈是距選舉體制遙遠,愈講究階層分明、法度森嚴,民眾須普遍具備階級預期感,方能保障社會穩定。當你身處特定位階,儼然進入舒適圈,享受更優渥待遇;掌權者則選定對象發放門票,換取有能者效勞。祇要維持「階級預期」穩定,愈靠近體制核心,特權階級自然相對於廣大草根安全。
既享有絕對的社會優勢,人們往往選擇耗費精力於鑽營,而非設法變革制度。於是許多人仍會爭相效忠,當權者勢位依然穩固,故此哪怕時局艱難、物資匱乏,都不足以讓威權崩潰。套用毛澤東的老話:「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各式利益及政治集團內鬥內耗,在黨國眼中不外乎小打小鬧,反正不至於傷筋動骨,同樣甘為中共所用、彼此牽制的棋子。
於是沒有過往「跑馬仔」式競逐,但得到親中民代、意見領袖、政商各界社會賢達擁戴,不僅裝模作樣在「選舉」前成立龐大跨界別助選團,無需主動爭取已有無數選委倒履相迎貢獻提名,哪怕連參選政綱也未編寫好,已有選委莫名其妙地「認同其施政理念」而表態支持,在中共的劇本下形成奇特的風景線 — 1,454名「有份投票」的選委以及一群親中幫閒,拼命炒熱一場既無競爭,亦非選舉的「選舉」。
不覺想起電影《寒戰II》。除了港產片風味十足的警匪槍戰、浮誇過度的主角群對峙,可堪玩味之處在於故事描述背景:一群政界與官僚菁英策畫「永續接班」,自特首以降至旗下司局長等要位,均安排「自己人」擔任。中共固然執掌欽點任命之權柄,然而這群愛國小圈子則壟斷「人材供應」,確保供北京當局選拔名單內都是自己人。
明珠蒙塵,這種放任愛國者結黨營私,在大朝廷底下架設小朝廷,成為香港新常態的權力哲學,距離黨國之路,愈走愈近。
※作者為香港人/網媒記者兼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