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南亞板塊國家對俄羅斯態度驚人地一致

黎蝸藤 2022年04月30日 07:00:00
可以預見,印度會繼續以曖昧的「中立」路線,在烏克蘭戰中尋找好處。(美聯社)

可以預見,印度會繼續以曖昧的「中立」路線,在烏克蘭戰中尋找好處。(美聯社)

烏克蘭戰爭加速了國際關係的合縱連橫。按照地區劃分,與烏克蘭密切相關的可以分爲若干板塊:歐洲板塊、中東板塊、南亞板塊、東亞板塊、東南亞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和拉美距離較遠,關係不那麽密切)。對比一下就可知,每個板塊間的立場區別很大。本文討論一下南亞板塊。

 

南亞板塊包括南亞次大陸和其周邊地帶。核心國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阿富汗在西亞、南亞、中亞和中國的交匯點,但依據地理和歷史傳統,把它歸爲南亞板塊國家更爲合適。

 

南亞板塊是以上各大板塊(甚至所有板塊)中對烏克蘭問題立場最模糊的板塊。以在聯合國大會的兩次投票(譴責俄羅斯入侵,把俄羅斯逐出人權理事會)而論,所有的南亞板塊國家,不是投棄權票,就是不投票。這些國家互相矛盾很多,在對俄表態問題上倒是驚人地一致。

 

以美歐爲首的「歐美亞太抗俄共同體」,在南亞中最渴望拉攏的對象就是印度。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歷史上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現在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人口而論剛剛超過了中國,而且中國已經不算「發展中國家」了)。從政治制度說,印度還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從國家實力說,印度是南亞一霸,是擁核武器國家。印度若能站在「抗俄共同體」一方,對壯大陣營勢力,當然幫助很大。對美國而言,印度站邊己方的意義更重大。印度是「四角安全對話」(QUAD)的一角,是美國用在美中對抗裏的重要同盟。在美國的印太盟友體系中,印度無疑屬於不可靠的一類(特別和另外兩角日本澳洲相比)。如果印度能在這次戰爭中站邊,那麽對鞏固同盟就大大有利。

 

印度「不站邊」的立場令「抗俄共同體」失望。除了以上聯合國大會投票棄權外,印度總理莫迪2月24日致電普丁呼籲停止暴力,但拒絕譴責侵略。印度不但繼續進口俄羅斯石油,還趁低吸納更多俄國石油。印度還和俄羅斯研究如何直接用盧布—盧比貿易,以繞過美元或歐元。

 

莫迪本人對俄羅斯侵略行爲有沒有反感很難說,他和普丁説不定還惺惺相惜。(美聯社)

 

在這兩個月,日本、英國、美國、歐盟的領袖或外長等高級官員連番訪問印度(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英國總理約翰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美國總統拜登也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視像會議,同天還有美印2+2會議。他們都力促印度對俄國採取更强硬的立場。這大致包括三項内容:1)譴責俄國侵略;2)減少進口俄國能源(或至少不增加);3)印度能加入對俄制裁。然而,基本上均無功而返,至少印度沒有答應,以後會不會默默地做就有待觀察。

 

同時,中國外長王毅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也相繼到印度訪問,拉攏印度對抗歐美亞太的外交攻勢。3月25日,王毅出訪印度,是自從中印在2020年在拉達克地區的加勒萬河谷發生致命衝突以來,到訪印度的最高級官員。在中國媒體的渲染中,竟然還有「中印俄聯合對抗美國」的樂觀情緒。拉夫羅夫隨後訪印,居然也有類似的提議。總之,印度一時間成爲國際外交的熱點國家,成爲各方拉攏的對象。

 

印度對俄烏的這種「中立」態度,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首先,在歷史上,印度和蘇聯及其後的俄羅斯關係一向不錯。印度的首要敵對國家是巴基斯坦,在印巴衝突中,蘇聯長期站在印度一邊。赫魯曉夫上臺不久就宣佈承認印度對克什米爾有主權。第二次(1965年)和第三次(1971年)印巴戰爭,蘇聯都支持印度。印度的第二大敵對國家是中國。在冷戰時代,蘇聯給予印度大量武器以應對中國,還包括當時非常先進的戰機。也正因如此,印度如今有大量的蘇式武器。到了俄羅斯時代,俄國依然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至今印度武裝還有約七成來自俄羅斯。印度還和俄羅斯同屬「金磚四國」,還在俄羅斯力主下拉入了「上海合作組織」(以平衡中國拉入巴基斯坦的勢力)。

 

可以看到,在中亞—南亞,中俄印巴這四國關係中,存在微妙的平衡。中國稱巴基斯坦為「巴鐵」,又形容俄羅斯為「不封頂的戰略合作關係」。但同時,印巴是死敵,印度和中國也是公開的對手,可是俄羅斯和印度的關係偏偏又相當不錯。印度正是依賴俄羅斯的平衡,才能對抗中巴聯手。一旦與俄羅斯交惡,印度在北方陸地方面的形勢就一對三,非常不利。

 

其次,印度自視很高,既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又是「南亞霸主「和「印度洋的天然大國」。它一向把自己定位為「有尊嚴的大國」,不希望被營造「聽命於其他國家」的形象。但從另一面看,印度也喜歡以這種「獨立行事」的身份,在兩個陣營之間搖擺,更樂於成爲兩個陣營競相拉攏的對象,以此獲得最大利益。可以說這種「一脚踏兩船」的離岸平衡正是印度的看家本領(可能也是從英國學過來的)。對印度這樣的國家而言,什麽時候有兩大陣營對壘,什麽時候就嗅到待價而沽的機遇。

 

第三,雖然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但現在的總理莫迪,卻十足一個民粹主義的「强人」。因此在價值觀方面,他和歐美亞太盟國之間是有距離的。在他執政的這些年,印度抬高印度教打壓伊斯蘭教,一年多前更悍然廢除了克什米爾邦的自治特權。其實他的所作所爲,和中國在香港新疆也差不了太多。印度知識分子對莫迪也是頗多怨言。只不過印度形式上還是民主國家,歐美也爲了對抗中國,而對印度「輕輕放過」罷了。因此,莫迪本人對俄羅斯侵略行爲有沒有反感都很難說。他和普丁、埃爾多安等説不定還惺惺相惜。

 

對歐美亞太盟國而言,需要的其實只是印度的政治表態。至於印度保持和俄羅斯實質的經濟關係固然不好,但並非大不了的事。印度和中國不同,印度和俄羅斯的經濟聯係無足輕重。在俄羅斯進出口對象中,印度不入十大,這和中國無論進出口都是俄國最大的夥伴差天共地。即便在能源方面,印度固然多買了一些俄國的能源,但由於原先基數就很低,正如印度外長說的,印度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再多,一個月可能還不及歐洲一個下午。由於俄印經濟關係不互補,印度也不太可能支援俄羅斯。比如印度是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市場,自己武器都不夠用。同理,印度也無法提供俄羅斯短缺的工業品(特別是電子產品)。

 

在歐美亞太國家連番勸阻下,印度會不會轉態不好說。但老實說,印度和莫迪的這種作風妨礙了印度真正成爲大國。正如拜登在視像會議中拜登告誡莫迪,從俄國進口石油不會令印度偉大。潛臺詞就是,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堅定的原則,過於自私自利,連做個姿態都不願意,就不會成爲負責任的大國,也很難得到盟友真心的信任。

 

在另一方面,那些所謂「中印俄」聯合對抗西方的論調,同樣絕對是夸夸其談。西方固然給印度施加壓力,但都是小心翼翼的。中印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既有無法解決的領土爭議和直接戰爭的新仇舊恨,又有兩個正在上升的大國的爭霸。俄國侵略烏克蘭與中印關係沒有直接聯係。印度不可能因爲俄國與西方對抗,就「突然轉彎」和中國修好,調轉槍頭對付美國。那些「樂觀」都根本沒有基礎。正如王毅訪印時,印度外長蘇傑生就説「中國自2020年4月以來的軍隊部署所產生的摩擦和緊張局勢,令兩國正常關係無法調和」。中國既不肯再領土問題上讓步,只說「擱置爭議」,根本無法打動印度。

 

可以預見,印度會繼續這種曖昧的「中立」路線找好處。在西方的「勸説」下,印度即便有可能調整自己的表態,但在實質上還會保持和俄羅斯的關係。

 

南亞另外一個大國巴基斯坦同樣態度曖昧,但這更容易理解。

 

在烏克蘭戰爭中,時任巴基斯坦總理的伊姆蘭·汗因親普丁政策,讓巴國軍方很不滿。(美聯社)

 

首先,巴基斯坦總理是前板球明星伊姆蘭·汗,他上臺時外界就形容他為「民粹總理」。他憑藉昔日球王名聲、風度翩翩的魅力、口若懸河的煽動力、「政治素人」的吸引力,無論在社交媒體還是在群衆集會中都支持者衆。在某種意義上,他是莫迪的「巴基斯坦版」。尤其是莫迪推崇「印度教民粹」,伊姆蘭·汗推崇「伊斯蘭教民粹」,兩者更相映成趣(也因爲如此,莫迪的印度教民粹在西方也沒有過多被責難)。作爲「强人總統」,他和普丁的關係同樣不淺。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當天,他就按原計劃出訪莫斯科,同樣拒絕譴責俄羅斯。

 

其次,巴基斯坦在中國號稱「巴鐵」,是中國從印巴戰爭開始就刻意拉攏的國家。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巴基斯坦就是主要的橋頭堡。兩者關係非比尋常。伊姆蘭·汗和中國的關係更密切。它和中國一起投棄權票,順理成章。其實,在第二次投票(有關人權理事會),巴基斯坦沒有跟隨中國投反對票,只是投棄權,已經是給了西方國家面子了。

 

和印度不同,伊姆蘭·汗對俄國的支持,反而成爲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三月,巴基斯坦的政壇地震相當突然地開始了。巴基斯坦實行議會制,伊姆蘭·汗的政府是聯合政府,如果有盟友「叛變」,反對派就可以發起不信任投票,把總理轟下臺。3月8日,反對黨提交不信任動議。3月30日,伊姆蘭·汗的夥伴倒戈,支持反對派提出的不信任投票。伊姆蘭·汗發表電視演說,拒絕在國會表決前辭職。他還指,針對他的不信任動議是「美國的陰謀」,是美國對巴基斯坦內政的公然干涉,意在顛覆巴基斯坦政權。支持他的議會副主席也以「外國勢力干預違憲」爲由,拒絕表決不信任動議。巴基斯坦進入憲政危機。

 

在反對派要求不信任投票的壓力下,為解決危機,4月3日,伊姆蘭·汗宣佈決定解散議會並請示巴基斯坦總統,於90日內提前舉行大選。總統阿里夫·艾維同意解散議會。然而反對派隨即上訴到最高法院。4月7日,最高法院裁決,解散令違憲,還裁定4月9日必須進行不信任投票。接下來的幾天,伊姆蘭·汗和其盟友還想盡辦法拖延,但最終,在4月10日凌晨,國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伊姆蘭·汗被罷免。反對黨領袖前總理納瓦茲·謝里夫的弟弟夏巴斯·謝里夫(Shehbaz Sharif)在4月11日取而代之。

 

伊姆蘭·汗下臺的原因大致有幾個。首先,很大原因由於疫情的影響,巴基斯坦經濟相當不濟,引起廣汎民怨,民粹的基礎動搖。其次,在巴基斯坦,軍方有很大影響力,伊姆蘭·汗近年來因爲捲入軍方的權力鬥爭中,早就和軍方不和。第三,在烏克蘭戰爭中,伊姆蘭·汗和軍方的分歧進一步加大,伊姆蘭·汗的親普丁政策,引起軍方很大不滿,比如軍方「一哥」總參謀長巴傑瓦的態度就是「俄國必須立即停止侵略烏克蘭」。更何況反對派本來就與伊姆蘭·汗的票數相差不遠,在反對派的拉攏加上軍方「發功」下,就能撬動關鍵票,把伊姆蘭·汗趕下臺。

 

至於伊姆蘭·汗所説的「美國干預」,美國疾口否認,也毫無證據認爲美國牽涉在内。伊姆蘭·汗不過是用上了最爲方便就手的「外國勢力」煽動民意罷了。

 

不過,從更大的角度看,美國的影響並非不存在。巴基斯坦政壇結構的特色就是軍方有很大勢力,軍方並不完全聽令於民選政府,這在南亞和東南亞是普遍現象(看看緬甸泰國菲律賓的例子)。因此,軍方的利益和立場,與民選政府的並非一致。在巴基斯坦,軍方親美,民選政府親中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從印巴戰爭時代,美國就站在巴基斯坦軍方一邊,巴勒斯坦軍方當然不會喜歡支持敵手印度的蘇聯了。到了反恐戰爭時代,美國把巴基斯坦列爲「非北約主要盟國」,巴基斯坦投送大量的資源絕大部分都指定用於軍方身上,軍方與美國的關係當然就好了。於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伊姆蘭·汗親俄,軍方親美,也就可想而知了。從這個角度看,正是烏克蘭戰爭催化了伊姆蘭·汗的倒臺。

 

伊姆蘭·汗倒臺後,巴基斯坦的動態值得注意。因爲受到軍方支持的謝里夫政府,很可能在外交問題上做出調整。一個指標就是,巴基斯坦(當時還是伊姆蘭·汗政府)剛剛在上月底參加在中國召開的「阿富汗周邊國家外長會議」中,承諾「尊重阿富汗領土完整」。結果謝里夫上任後沒幾天,巴基斯坦就把協議拋在腦後,派軍空襲阿富汗,死亡47人,引起塔利班政府强烈抗議。

 

當然,這種政策調整,不至於從親中變成親美。畢竟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很多協議,還是在再上一任,大謝里夫政府時簽的。可見小謝里夫也並非反中派。巴基斯坦軍方雖然親美,但也只緊盯自己的一分三畝地,不至於變成「反中」。但在對俄政策方面,做出調整是相當可能的。

 

至於南亞板塊的其他國家,不是受印度影響,就是受中國俄羅斯影響,於是紛紛投棄權和不投票,就都不難理解了。

 

有兩個南亞國家的動態值得一提。一個是山地國家尼泊爾,2月28日國會通過了一項由尼泊爾提出的請美國資助的基建項目:美國政府通過私營公司「千年挑戰公司」(MCC)將向尼泊爾提供5億美元援助資金,資助當地300公里長的輸電線路和道路改善計劃。注意,這不是貸款,而是白給五億美元,對尼泊爾當然相當有利。這引起了一些中國媒體擔心「美國勢力」滲透入尼泊爾,「威脅中國安全」。事實上,美國的基建援助和軍事安全毫無關係,中國自己在所羅門簽訂安全密約威脅澳洲和太平洋,於是反訴諸己,杯弓蛇影罷了。

 

對中國真正不利的,卻是島國斯里蘭卡。斯里蘭卡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點拉攏對象,中國在斯里蘭卡建設漢班托塔港,2018年,港口出現債務危機,斯里蘭卡把港口租借給中國99年抵債(一説是198年)。結果在漢班托塔港之後,斯里蘭卡還不吸取教訓,再在首都科倫波附近,繼續推進引入中國資金填地2.6平方公里,建設「科倫坡金融城」,要打造「斯里蘭卡版的迪拜」。現在,斯里蘭卡正處於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物資短缺,物價高漲,政府債務纏身,陷入破產邊緣,社會也發生大規模動蕩,倒閣甚至暴動都一觸即發。斯里蘭卡的經濟危機原因包括疫情、烏克蘭戰爭等,但外債太重是極爲重要的因素。中國對斯里蘭卡的過度放貸,再次受到各方質疑。如果應對不當,在斯里蘭卡的投資隨時清零。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