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瓶裝新酒的香港特首選舉(二之一)

李芄紫 2017年03月27日 12:05:00
香港在回歸後,核心的政治矛盾就是中央與「民主派」的矛盾。(湯森路透)

香港在回歸後,核心的政治矛盾就是中央與「民主派」的矛盾。(湯森路透)

昨天香港進行特首選舉,1194個選舉委員投票決定未來五年香港的行政長官。結果毫無意外,受到中國中央支持的候選人,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順利地以777票勝出,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民望最高的前財政司長曾俊華,雖然被「泛民」力捧,但只獲365多票,而另一位候選人胡國興則以21票落敗。

 

雖然這次選舉結果不如上一屆梁振英「後來居上」戰勝唐英年這麼戲劇性,也不及上屆「黑料頻出」這麼「有看頭」,但回顧選舉過程,它既是傳統的中央vs泛民的政治鬥爭的延續,又沿用了以前的選舉方式,但也出現很多值得討論的新變化。從這個意義說,是一場舊瓶裝新酒的選舉。

 

延續中央vs 泛民鬥爭路線

 

香港在回歸後,核心的政治矛盾就是中央與「民主派」的矛盾,是如何理解「一國兩制」的矛盾。隨著矛盾越來越大,中央更日益視之為「管治權之爭」。這次特首選舉也擺脫不了這個核心矛盾。

 

過去五年,香港在梁振英治下矛盾重生:梁振英低票當選,一開始就是建制派中「梁營」與「唐營」分裂的結果,他上任後並沒有彌合這種分裂;2014年的政改,作為中港矛盾(也就是中央與民主派的矛盾)避無可避的對抗,令香港進入史無前例的撕裂年代;本土主義甚至「港獨」的出現,更令香港面臨新的挑戰;梁振英好鬥的執政風格,更把所有矛盾都高度激化。在執政後期,連傳統左派(民建聯與工聯會)也不見得接受他。於是香港社會掀起聲勢浩大的ABC的呼聲(Anyone But CY)。ABC除了得到泛民支持,還有商界為主的「唐營」以及一些傳統左派(如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乃至其他有意競選特首的建制派(如新民黨葉劉淑儀)的支持,實際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在去年底的選委選舉中,民主派一下子取得300多票,這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雖然在人大釋法DQ梁游議員資格後,梁振英被中央支持連任的行情看漲,但在香港選舉委員選舉的前兩天,梁振英突然宣佈不連任,這一般被視為中央「勸退」的結果。ABC竟然在選委選舉沒有開始之前就目的達成,成為香港的意外之喜。

 

勸退梁振英是中共對香港社會釋放出的善意。(湯森路透)

 

無論出於何種理解,都不能否認中央勸退梁振英是對香港社會釋放出的善意,在同時,中央也通過給民主派要員發放回鄉證等方法,對民主派釋放和解的信息。可是,中央並沒有因此放棄了「欽點」,這次人選是林鄭月娥。林鄭長期在香港政務系統,又當過發展局長與政務司長等極為重要的問責官員,對政府運作與各種政策極為熟悉,又處理過包括政改在內的重要爭議,一向被認為「好打得」,政改之前一直民望甚高;她更偏向基層利益,有助緩解香港另一個核心矛盾——貧富差距增大。她確是香港特首的相當理想的人選。選擇她,也符合中央對香港「先民生,後政治」的思路。

 

中央首先嘗試勸退有實力的有意參選者,包括葉劉淑儀、曾鈺成與曾俊華等。老左派曾鈺成順應中央要求不參選,但曾俊華與葉劉淑儀都繼續參選。從2003年推動23條立法失敗開始,葉劉淑儀的民望一直很低,一直被民主派視為與梁振英並列的『兩個爛橙』,無法與林鄭相比。但曾俊華就成為泛民眼裡的挑戰林鄭的人。勸退不成,為完成中央的任務,中聯辦就以空前的積極性幫助林鄭拉票,甚至林鄭陣營也覺得太出面而會影響林鄭聲望。於是建制派大部分很早就歸邊到林鄭陣營中,梁振英陣營不用說,連當初的「唐營」(包括主將唐英年)也不例外。於是為保萬無一失,連葉劉也無法取得足夠的提名票。

 

猜中央心思的醜陋選戰

 

以往,泛民在特首選舉中能做的不多。但這次泛民的主流政黨(民主黨與公民黨)以及親民主派的意見領袖(KOL),憑藉手中可以控制的300多票,在很早就確定了支持曾俊華的「造王」計劃。這多少有點「逢中必反」的心態。

 

曾俊華一直是建制派,而且一直親商界利益,以前一直被關注基層利益為主的泛民批判。但泛民選擇支持曾俊華,大概主要出於三個考慮。第一,民主派新舊換血「陣中無人」;第二,曾俊華是建制派,泛民認為中央不會反對,曾俊華此前曾兩次與習近平握手,更被視為習近平支持曾俊華的證據;第三,曾俊華長期在財金系統,與商界關係密切,能爭取商界的同盟,有可能戰勝中央支持的林鄭。

 

曾俊華採用了一種香港從來沒有用過的「普選式」的選戰專攻民意。(湯森路透)

 

而為了吸引商界支持以及吸引人氣,首先就要說明曾俊華有機會獲勝。於是從在選戰過程的前期,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猜中央心思」的鬥爭。支持林鄭的一方通過種種手段放出風聲,林鄭是中央唯一支持的人,如果曾俊華當選中央不會任命;而支持曾俊華的「造王派」則放出風聲,林鄭只是西環(中聯辦)以及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支持的人,而「最後決策者」習近平「一人一票」,始終沒有表態,所以習近平其實是支持曾俊華,林鄭與曾之爭,是「兩個中央」、「習江內鬥」的體現,最後階段習近平就會表態支持曾云云。

 

泛民的這種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嚴重脫節,習近平在中國早就一言九鼎,西環一眾官僚何德何能敢不聽從「習核心」?何況香港一眾建制派已經歸邊,習近平又何必無緣無故地「煽一巴掌」?但一開始,在泛民KOL全力宣傳下,在香港確實有不少人相信這種「一人一票」理論。這形成了曾俊華競選中的初始動力。但這種說法在2月初,張德江南下傳達「支持林鄭是政治局的決定」之後已經大受質疑,而3月初,梁振英被選為中國政協副主席,與習近平握手四十多秒,更清楚地傳達了中央支持林鄭的信息。這種說法基本破產了。

 

曾俊華一開始也不願意接受太多的泛民提名票,認為這會影響自己的建制派票,但是在中聯辦拉票攻勢下,他只能取得寥寥無幾的建制派票,於是大規模爭取泛民票就不可避免了。但從這一刻開始,中央眼裡,曾俊華這個「不聽話」的人,就開始轉變為泛民反對派的代言人了。於是,曾俊華只能強調,在暗票的投票方式下,他仍有取勝的可能。

 

曾俊華新穎的「普選式選戰」

 

「習總之選」的說法逐漸破產,但卻為曾俊華的成功選戰所補救。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代表中央對特首提出了四個條件:「愛國愛港、中央信任、管治能力、港人擁護」。在前三個要求都處於下風的情況下,曾的選戰一早把重點放在「港人擁護」上。曾營宣傳,林鄭與曾都符合前三個條件,因此關鍵就在於誰更能得到「港人擁護」上。(這種說法的錯誤在於設定前三項都是「合格試」,只有yes or no的選擇,只有港人擁護是「選拔試」,有高低之分。)

 

於是曾採用了一種香港從來沒有用過的「普選式」的選戰專攻民意。

 

在選戰策略上,由於在政策層面,曾俊華明顯不如林鄭了解透切,而曾俊華一向的小政府不干預的理財思路,與林鄭增強政府干預的思路相比,不適應香港的民情。因此,曾俊華選戰主打政治政治情緒:第一,反欽點,離西環最遠;第二, 休養生息,減少梁振英時代的政治爭拗,讓香港回到曾蔭權時代的「正軌」,與林鄭「迎難而上」,「好打得」,形成鮮明對比;第三,指責林鄭是「梁振英2.0」、「撕裂2.0」、延續「西環治港」之風;第四,只有他才擁有最廣泛的政治光譜支持(指又有泛民票,又有建制派的票)。

 

只要仔細分析,以上幾點都有問題。第一,如果一直宣傳習總實際支持是曾,那麼曾不是「欽點」的嗎?第二,曾一面說休養生息,一面又說重啟政改、為23條立法,這還有可能修養生息嗎?第三,指林鄭是「梁振英2.0」與「撕裂2.0」更只是「特朗普式的扣帽子」:林鄭宣佈競選前,從沒有人把她與梁振英類比;林鄭的口號就是「同行」,也一再宣稱不會延續梁振英的管治風格,而且會擴大執政團隊光譜;在競選過程中,林鄭多次為自己的不足而道歉,參加民主黨黨慶,政綱中採納了很多由反對林鄭的界別的意見,這都明顯與梁振英有別。

 

在形象塑造上,曾的選戰注重把曾塑造為「正常人」,有各種正常的娛樂喜好,建制派攻擊曾「Hea」(得過且過),則被塑造為「work smart」。而林鄭則被塑造為工作狂,「驕橫跋扈」;沒有「正常人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基本生活常識都沒有 ,「高分低能」。

 

在具體操作上,他別開生面地使用眾籌方式進行網絡籌款,注重在網絡上的動員,並在宣傳上有意誇大了網上民意,善於製造soundbite,迎合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金句」。他在各區擺放紙板人像,讓民眾「拍著上」。他多次落區與市民接觸,人潮越來越多。在投票前兩天,進行史無前例的巴士巡遊,在終點進行普通民眾動員集會,有數千人自發參加。這些方法在香港從未出現,對鼓動民情有幾大的幫助。在電話民調與網絡民情上佔據上風。

 

宣傳不在於有理,而在於聲音大,能打動人心。在香港,泛民支持者本來就人數更多,「反中」很有市場,而且高學歷以及年輕人中的比例更占優勢,在傳媒工作者中也更多。於是泛民支持者在輿論上佔據上風 。更重要的是,由於梁振英過去五年施政給港人留下的負面印象太深刻,「維護香港核心價值」、拒絕中國干預、反對撕裂,回到「good old days」,吸引的不只是泛民支持者,而且是政治相對冷感,被稱為「港豬」的普通中產階級的支持。他們不一定支持「民主」,只是希望回復到「正常的香港」,「正常人」的曾俊華則完全適合這種想象。他們無疑是新開發出的政治財富。

 

在香港,泛民支持者本來就人數更多,「反中」很有市場,而且高學歷以及年輕人中的比例更占優勢。(湯森路透)

 

相反,林鄭的選戰為更傳統的通過會面選委,了解訴求,再用政綱爭取選委的方法。由於得到中央支持,林鄭只要不出大錯,就勝選在握,於是對眾籌、網上動員、群眾動員這些等普選中常用的方式都謹小慎微。這種選戰符合了當前選舉爭取選委的要求,卻難以與曾俊華的「普選式選戰」爭奪民意。在攻擊方面,有極左勢力攻擊曾俊華「裡通外國」,是「美國代理人黎智英」的傀儡,這能給選委增加壓力,箍緊建制派的票,但卻激起港人更多的反感。直到投票前數天,才有一篇比較成功的支持林鄭的訴諸感情的文宣在網絡上流行,但為時已晚。因此,在爭奪民意上,兩者有偏差,實是選舉思維截然不同的結果。

 

曾俊華的選戰方式聚集了人氣,但也進一步撕裂社會,無論是導致對林鄭及其支持者,還是對「原則派」的攻擊(見後),都說明了這種為「和諧」的訴求而產生撕裂的諷刺局面。希望這能隨著選戰結束而消減。

 

正如當年曾蔭權開始了香港特首選舉電視辯論,以後電視辯論就成為標準程序。這次曾俊華開創了普選式競選,無論是否喜歡,以後也很有可能成為特首選舉的標準,把它視為民主的進步,亦無不可。這可能是曾俊華最大的貢獻。(待續)

 

※作者為香港政治評論家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迎接木材的時代  世界最高木造建築在挪威

●【影片】高溫令尤加利葉減少 澳洲無尾熊苦無水源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