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檢測仍是中國清零政策的一部分。(美聯社)
對世界各地多數人來說,用棉花棒戳鼻或直搗咽喉檢測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幾乎已成令人困擾的日常例行工作。但經過兩年疫情大流行後,有些國家的衛生醫療官員正在質疑,大量重複的篩檢到底好在哪?特別是考量到其背後數十億美元的花費成本。
最主要代表即是丹麥,其原本是全球最早擁護檢測的國家之一,但當地議員現在質疑大規模檢測的政策,是否還有其必要。
根據路透社分析,丹麥大學教學醫院Rigshospitalet傳染病學教授隆格蘭(Jens Lundgren)表示,「我們比其他國家做得測試多很多,或許有點檢測過頭了。」
日本避免了大規模檢測,但根據該國傳染及死亡率,在抵抗疫情方面表現相對良好。其他國家包括英國及西班牙,也已大幅縮減檢測規模。
不過,在追求「清零」的中國各城市,重複檢測仍是抗疫計畫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當地政府不容許反對該政策的聲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疫情警報及應變網(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主席費雪(Dale Fisher)表示,「我們都必須學習,沒有人能做到完美。」
在疫情爆發之初,WHO呼籲各國對所有疑似案例「檢測、檢測、檢測」。而現在專家認為,隨著症狀相對輕微的Omicron變異病毒已成主要流行,加上疫苗取得途徑更普及和醫療應對更有效,各國政府應考慮更具策略性的措施,例如人口抽樣。儘管也有政府官員指出,在檢測政策上大規模撤退,可能會讓世界對仍在變異當中的病毒視而不見。
事實上,WHO指導方針從未建議對無症狀的人健行大規模篩查,主要考量到涉及成本及其效益缺乏數據支撐。丹麥就發現,該國統計案例數字及死亡率,跟沒有大規模檢測的國家相差不遠,促使該國議會大多數政黨呼籲仔細調查檢測策略。
過去兩年裡,丹麥580萬人口免費進行1.27億次的快篩及PCR檢測。整體而言,丹麥在檢測上的花費超過160億克朗(約700億元新台幣)。根據Our World in Data,丹麥鄰國挪威的人口規模與之差不多,只有1100萬人進行過PCR檢測;而人口數接近兩倍的瑞典,更只有1800萬人進行過PCR檢測。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教授貝恩(Christine Stabell Benn)指出,丹麥的政策不僅昂貴,而且結果「無證」,「大規模檢測的作法偏離了應被檢測的重點族群:高風險族群。」
丹麥一項去年發布的研究總結指出,檢測計畫及後續針對確診個案的隔離措施,協助降低至多25%的傳染率。但有疾病專家提出質疑,3月底發表於「醫學病毒學雜誌」(Medical Virology)一篇評論指出,對無症狀的人大規模使用快篩檢測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