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料理是范僑芯的兒時餐桌回憶,菜脯蛋、薑絲大腸更是阿婆與母親經常烹煮的菜餚。(范僑芯攝)
很多事情,都要等長大後仔細回想,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悟,特別是在母親節這種感性會突然在心底湧現,那些在記憶深處還飄著香氣的回憶,總是以漣漪之姿,掀起雲湧。因此在5月這個屬於母親的月分,不妨讓心底的兒時味覺記憶於餐桌重現,讓母親也品嘗這份愛之味。
小時候,家裡廚房的爐火與錯落不斷的切菜聲,幾乎是沒有停歇的,這是生長在與阿公阿婆同住的三代同堂家庭中,最特別也最令人難忘的片段。
早餐的標準配備是一鍋稀飯,搭配母親隨心情採購而不定期輪番上陣的肉鬆、麵筋、玉筍,有時會有不知道又是哪個姨婆做的豆腐乳,但與之常在的,絕對是以阿婆自己醃製曝曬白蘿蔔所做成的「菜脯蛋」。
午間,撇除平日上課有營養午餐,假日幾乎都是由家母與阿婆聯袂出演。幾樣炒青菜是均衡營養的固定班底,「桔醬白斬雞」是每逢初一、十五及重大廟宇節日會有的天字號頭牌,隨之而來的「客家炆筍乾」則是利用燙煮白斬雞後的肥腴高湯所延伸的料理。其餘「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等等菜色, 隨侍在側,等候差遣。
傍晚,由於親戚間比鄰而居,毛頭小孩放學返家路徑全然相同,堂表哥姐弟妹都會擠在我家,如嗷嗷待哺的小鳥般,等候阿婆餵食。此時,「客家婆菜」、「炸香菜甜粄」、「香煎紅豆粄」就會作為招牌點心,輪番上陣。
隨即迎面的晚餐,多由家母一手包辦。由於母親是職業婦女,所以料理大都以涼拌素菜、快速熱炒、大鍋燉煮為主,「醋醃大頭菜」、「鳳梨炒木耳」、「塔香茄子」、「客家滷肉」是家母的拿手菜。
其中,「客家滷肉」更別具意義⸺是阿婆傳承給家母的拿手好菜。我家餐桌日日有它,而且越滷越香。所謂的客家滷肉,材料很簡單,梅花豬肉(或五花肉)、蒜頭、米酒、醬油、糖、胡椒粉,簡單的材料,忠實呈現客家人樸實的樣貌。
至於湯,客家人也有獨到看法。阿婆腳踏而成的酸菜,是熬煮美味「酸菜鴨湯」的祕密,她將親手打理的日曬乾豇豆熬製成「豆乾排骨湯」,那懷舊滋味是成年後的我一直忘不掉的回憶。
母親成日擔心黃口小兒的健康,端出的燉品很多,其中以新埔柿乾熬煮成的「柿餅雞湯」,更是出了新竹地區就鮮少見到的逸品;就連全台灣都無一不稱讚的漢方四神湯,阿婆也叛逆而行,按照孩孫喜愛,烹煮「客家甜四神湯」。
「台灣菜到底是什麼?」這大概是我這幾年最常被問的問題。坦白說,我經常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比較好,因為這些阿婆與母親親手端上桌,樣樣道道再熟悉不過的客家味,於我來說,或許就是台灣菜的味道。
阿婆與母親用這些「家常菜」育我成長,這一股股溫暖的滋味,早在我的心中萌芽,因此日後不管身處何方,只要仿作這些菜,我就彷彿找到避風港;而她們日日為了家庭,在廚房、廳堂甚至職場間,不停來回穿梭的模樣,亦刻在我腦海很深很深的位置,使我至今仍時常心懷感恩,感謝她們無私奉獻一切。
「現在疫情那麼嚴重,我們就不出去吃了吧!你跟哥哥、妹妹煮一桌菜,請我跟阿婆就好。」大概是偷訂餐廳的手腳被看穿,家母語重心長的跟我說道。這一提醒我才驚覺,似乎打從出國念書,學了一手法式料理回來後,我就鮮少依她們熟悉的口味做料理,獻與她們品嘗。
「我們這些做母親的,不需要你們帶我們去什麼高級餐廳,只要每個小孩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有時間就待在我們身邊,陪我們吃頓家常菜,這樣就夠了啦。」此時我才明白,長大後因為忙碌而無法履行的那些陪伴日常,對於母親而言,就是最好的禮物。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致敬母親! 我的兒時客家菜
美食(飯店餐飲、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飯店住房、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點、咖啡廳、早午餐)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餐飲集團、餐廳、餐酒館)、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